不沿海,却拥有省内唯一一座内陆港——义乌

义乌是一座以市场为基础的城市。 图片上方的建筑群是国际商贸城,远处最高的建筑是义乌世贸中心。图/图虫·创意

义乌不少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去旅游,给景点亲友带“退货”,回家却被长辈骂:

“麻袋包!都是义乌市场批发的!要不你回家买吧?”

确实,几乎每个旅游区,都有一条“老街”,出售同样来自义乌的工艺品批发,丰富了年轻人的打卡圣地; 而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你都可以找到挂着“义乌小商品”招牌的市场,货架上陈列着价格与某宝相当的生活用品。

▲在义乌三鼎路夜市,你不仅可以买到各种物品,还可以练习砍价技巧。图/视觉中国

作为银河系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对于义乌这座城市来说,几乎每一天都像“双十一”。 每秒都有数以万计的货物从这里运往世界各地。 地处沿海,但拥有省内唯一的内陆港口——义乌港; 其“一新欧”班列千里迢迢直达欧洲腹地; 在2019年“中国百强县”榜单中,她位列前五,并多次夺得人均收入第一名……

▲义乌港,大批卡车整装待发。 这时,汽车就会载着大量的圣诞装饰品发往世界各地。 义乌市场向全球提供近80%的圣诞用品。 “义乌人不发货,全世界都过不了圣诞节。”图/视觉中国

▲“义新欧”中欧班列(马德里-义乌)国际铁路集装箱班列返程抵达浙江义乌。图/图虫·创意

然而,义乌的老板娘们只会“低调”地告诉你,他们来自“十八线小县城”、“山区山谷”,却平静地指着满街的豪车。街道。 兴奋地举起新买的名贵手表。

那么,义乌人如何致富呢?

▲2017年开业的“义乌之心”,如今已成为最受义乌人欢迎的购物中心。 万达、银泰不得不靠边站。摄影/吴军

浙江之“心”,不一样的缥缈江南

义乌是一个“非典型”的江南小镇。

从地图上看,义乌正好位于浙江省的几何中心,金衢盆地的东端。 此地东、南、北三面环山。 义乌河,义乌人民的母亲河,与中国江河东流的主流逆流而上。 它独特地从东向西贯穿整个城市,似乎预示着义乌人敢于“逆流而上”。 “向上”的勇敢性格。

▲ 黄昏的义乌河。摄影/陈欢

与传统印象中江南水乡富饶的水乡不同,义乌向北与繁华的苏杭隔山相望,多年来难以到达; 向东距沿海的宁波、温州千里之遥,同样交通不便。 享受海洋带来的便捷水路; 仅西部与同为内陆的金华、兰溪相连。 三人是“金兰结义兄弟”,堪称患难兄弟。

▲义乌地形图。 映射/

更令人痛心的是,义乌中低山丘陵面积占90%以上,耕地多为重黄土、红壤。 义乌人称之为“红金泥”,湿时浑浊,干时浑浊。 它的孔隙很大,保水保肥性能差,对农业种植极为不利。 因此,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出海经商、做商人”似乎成为了当时义乌人唯一的出路。

▲义乌德胜岩,又名“稠岩”,义乌的“稠城”、“稠州”由此得名。摄影/夏林伟

我一直相信,当命运“围剿”你的时候,也许正在引领你走向一条开满鲜花的路。 当第一批义乌人挑起担子,摇动手中的拨浪鼓,走遍山野、乡村、街道,用自制的红糖换取鸡鸭鹅毛的时候,浓厚的商业基因就开始了。注射。 流淌在义乌人的血液里。

▲ 摇铃、杆子、两端的货篮,是义乌人“鸡毛换糖”的标配。摄影/郑云富

这种名为“鸡毛换糖”的商业模式看似原始简单,但其背后却隐藏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红糖,它来自于沿河大量种植的甘蔗。 作为一种比受精植物需要更多水的糖,甘蔗在仔细灌溉下很容易生长。 当地人凭借精湛的制糖技艺制作的红糖深受家庭喜爱,甚至成为一代人甜蜜的童年记忆。

▲义乌的自制糖。 这项技艺自宋代起就在义乌流传,是当地人的特产。摄影/刘山雪

换来的家禽羽毛被“唐蛋”(义乌跳蛋郎的别称)带回家,大部分与草木灰、人畜粪便等一起制成“苗根”肥料,从而逐步解决了土地不育的问题; 品质较高的羽毛被用来制作鸡毛掸子,作为这条“产业链”的副产品,以获取利润。

▲ 外地的义乌游客,今年妈妈会送你红糖麻花吗?摄影/吕斌

随着肩负日月、背负世界的“扛糖人”队伍不断壮大,义乌逐渐形成了一支以拨浪鼓为“图腾”、分工明确、组织纪律明确的团队—— 《唐帮帮》。 他们的经营范围不再局限于鸡毛、红糖,而是转向了山区一直紧缺的生活小用品,明确了“用户需求”; 他们还形成了“六出六屋(中)四”惠民、“开”“泗门”交友的行业文化。

▲足塘天心村民俗活动“猪羊祭”,巷子两边的老房子都是“白墙黑瓦”。摄影/郑小平

值得一提的是,或许是因为同样面临着地少人多的困境,又或许是因为同样有着“以商谋生”的信念,义乌人对实力雄厚的徽商充满了敬意。当年,顺流而下的徽州人都充满敬意。 他们也在义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们带来了盐业、文具、典当等产业,以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徽州文化。 至今,在义乌老佛寺街道上,仍保留着大量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美人斜、徽雕和“四水回堂”的天井。

▲佛堂古镇的老戏迷。摄影/王松能

徽商早已成为历史的遗迹,而义乌人则继承了这种商业精神,遇风化龙,创造了一座以市场为基础的浙中之城。

市场不是一天建成的,老板也不是一天建成的。

义乌人对商业的认同感首先体现在名字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地方的人像义乌人那样喜欢谈论“老板”和“老板娘”。 它甚至取代了“先生”和“女士”作为日常称呼彼此的用语。 也许在他们眼里,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商业伙伴的潜力; 或许有传言,义乌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市场上拥有一个摊位。

▲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义乌一家乳胶工艺品公司的产品陈列室里,男女员工戴着“特朗普”、“希拉里”口罩,模仿参加总统竞选的场景。 图/视觉中国.

义乌的老板、老板娘大多是从街头市场起家的。

事情始于二十三里镇,当时“敲糖帮”放下货物,在闹市区摆摊。 当地政府专门为他们发放了7000张《小百货敲糖换鸡毛鸡油临时许可证》。 初步形成农村小市场; 随后几经周折,在当前形势下,县委书记谢高华以一顶黑纱帽为担保,力排众议,在胡庆门一条臭水沟旁开设了“稠城镇小百货店”。 从此,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应运而生,而这只是一个商业传奇的开始。

▲图1-3:分别摄于1984年、1986年、12年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摄影/郑云甫; 图4:现在的义乌商贸城。摄影/陆文

市场建立了,义乌商人仿佛接过了“敲糖帮”祖先的拨浪鼓,重新挑起货物的担子,从当年的大山里走出——向北,途径江苏、安徽等地。 ,义乌人的生意可以一路到达东北三省; 向南,他们从江西福建人那里拿货,直奔当时比较开放的广东

▲义乌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南缘,与福建、江西、安徽等与浙江接壤的省份交通便利。 映射/

外界评价浙商时,说温州人和义乌人最能吃苦。 从广东拿货回来,绿皮车已经没有座位了。 义乌的老板们甚至拿着货爬到座位底下。 市场上甚至有“想当老板先#地板”的说法; 而在家做生意的孩子们,也常常有在父母的摊位上做作业、把书堆放上、伴随着吆喝声和叫卖声的儿时经历。

▲中国进口小商品城。 义乌的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摊位或商店里度过了童年。摄影/孙宜胜

在“历史进程”和“自我奋斗”的影响下,三代义乌人经历了五代瞬息万变的市场。 如今,以“自贸区”设立为核心的第六代市场蓄势待发,旨在从过去的国内生产出口海外的出口贸易转向“买全球”的转口贸易并销往世界各地”。 世界各地都有“赚差价的中间商”。

“就像叫外卖一样,顾客如果看过餐厅的样子,可能会更放心。”

▲如今的“义乌小商品”早已摆脱了“地摊货”、“质量差”的印象。 近十几年来,义乌搭上了“电商”的快车,这座小城市创造了一系列财富奇迹。 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北京上海广州,位居全国第一。 图/视觉中国

▲ 2015年3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夜访素有“义乌第一村”之称的青岩刘村。 1个网店村”。 作品利用PS处理呈现出大众网购的狂热场景。摄影/郑云甫

精打细算的艺术,诚信宽容的胸怀

外地人来到义乌,总觉得义乌人有两个缺点:一是太小气,二是排外。

前者主要体现在义乌老板娘举世无双的讨价还价能力。 在义乌市场购物就像一场拔河比赛,战场上的局势变幻莫测。 有时候你得大声说话,气势强大才能拿到50%的折扣; 有时必须小声耳语,慢慢谈判。 他能否得到三分并不重要。 需要在进退之间取得完美的平衡,才能获得满意的价格。

▲义乌房东讨价还价的报价。 注:“中赛”在义乌方言中是“喜欢、喜欢”的意思。制图/May

当两个义乌人谈生意时,无论讨价还价、提价的过程多么激烈,最后似乎总能协商出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 原因就在于,早在生意开始之前,每个人心里都有着很强的平衡。 经过几轮的测试,他们已经清楚地了解了彼此,因此可以很快达成默契,实现双赢。

▲每年临近春节时,义乌农贸市场最为热闹,人流不断。摄影/盛俊伟

这种“关心每一个细节”的态度来自于老一辈贫困年代的经历,他们需要养家糊口,用每一分钱谋生。 不仅在生意上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老义乌人总是能存多少就存多少,所以看起来真的很“僵”。

然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义乌人却展现出英雄的一面——这座城市最美的地方,是留给这座城市最好的学校的。 义乌政府不惜花费巨资开山修路建设这所后端学校。 义乌中学位于青岩山和白岩湖附近。 以至于银初中学的学生考上大学后,常常暗自比较、怀念母校的美丽风景。

横向观看效果更好

▲ 义乌中学雪景全景,青岩山、白岩湖被雪覆盖。摄影/夏林伟

看似“排外”的一面,源于义乌人自古以来的团结。 明代名将戚继光觉得义乌人民可以团结数千人,奋勇保卫矿山,于是将义乌人民收归麾下,组建了著名的“戚家军”; 市场兴起之初,义乌人常常三五成群地一起进货。 谁找到了优质货源,就必须带着父亲和老乡一起发财。

义乌人历来淳朴、包容——这座户籍人口仅80万多的小城市,每年接待数以百万计的外来建设者,其中外国人1.3万多人。 外国人在人口中的比例并不逊色于北京、上海、广州。 深等一线城市。 这些海外观众几乎都是随着义乌市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而来到这里的商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爱上了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

▲傍晚的义乌市,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图/图虫·创意

大量的异国文化,构成了义乌独特的烟花世界——灯火通明的宾王夜市,你可以看到身着白袍的迪拜人操着阿拉伯风味的义乌方言,在路边摊上叫卖美食。 卖衣服的阿姨们卖力地讨价还价,熟练的动作和敏锐的目光不逊色于当地的老板娘们; 在“异域风情街”,你可以品尝到土耳其烤肉、印度飞饼、泰国菠萝饭……而在你的身边,可能还有一个非洲男孩在吃着街上新鲜出炉的东河肉饼。

▲首批来到义乌的外商中,大部分来自中东。 当时他们的市场主要集中在这条路附近。 如今它已成为义乌著名的夜市。摄影/小狂人

每年春节期间,随着大批农民工返乡,义乌成为一座“空城”,卸下了一年的忙碌和疲劳。 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见了,平时熙熙攘攘的市场和街道都冷清了。 这时候,义乌人大多都会选择回到乡村过年——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老式的八仙桌旁聊天。 除了鸡鸭鱼之外,还得有一个大红牌,上面印着“福”字。 包子配上“乌肉”和“笋干”,也算是一顿像样的年夜饭了。

▲每个义乌人都吃过义乌土包子。摄影/孙以升

直到元宵节赏龙灯,过年的气氛才渐渐散去,义乌人陆续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那些穿着碎花棉袄在乡村看春晚的姑娘小伙们,再次变身意气风发的老板娘,与这座城市一起继续传奇的商业之旅。

▲每年正月十五,《迎龙灯》是义乌人欢庆春节的节目。 龙灯越长,村里越繁荣。图/视觉中国

-结尾-

文丨叶银宵

图片编辑丨

地图编辑丨

封面图片| 视觉中国

参考

本文部分图片选自《中国故事·佛堂》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