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有哪些名人?
到处都会有一些名人,河北唐山也不例外。
举几个例子:
李大钊,近代历史人物,唐山人。
李大钊
演员高圆圆也来自唐山。
演员兼导演姜文是唐山人。
姜文
《还珠格格》中的皇太后张铁林也是唐山人。
黄阿玛张铁林
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虽然出生在上海,但她的祖籍是唐山,所以她也是唐山人。
抗日活动人士马占山出生于中国东北,但他是唐山人,也是唐山人。
马占山
真相2
唐山有哪些历史古迹?
“清东陵”位于唐山。
是的,它就是1928年被孙殿英盗掘的清东墓,位于唐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遵化市”。
清东陵位于唐山,埋葬着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等。
清东陵距北京市区125公里。 埋葬有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等历史人物。
也就是说,我们历史爱好者所熟悉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都没有葬在北京,而是葬在河北唐山的清东陵。
真相三
“唐山”地名的由来?
“唐山”为什么叫“唐山”?
答案很简单:因为市区确实有一座山叫“唐山”。
这座山就是今天唐山市区的“大城山”。 此山旧名“汤山”。
大成山公园位于今唐山市区。 这座山古称唐山。
那么,这座山过去为何被称为“唐山”呢?
对此,史料《滦州志》有这样的记载:
“唐山在梁家山西二里,有数里曲折的山岭,东麓有险峻的河流,有数十处流泉。相传后唐李嗣源曾在此屯兵,筑石城200余尺,基址尚在。后唐姜将军杀龙有功,葬于此,后人为其建庙祠。 ……这实际上就是这座山从唐代起就得名的原因。”
简单来说,“五朝十国”之一的“后唐”皇帝李嗣源曾率军驻扎于此,后唐有一位名叫蒋的将军,杀过一只动物这里叫“娇”。 因此,后人称这座山为“唐山”。
不过,当地文史学者也有不同看法。 有人说,唐朝皇帝李世民率军征讨高句丽时,曾路过此地,曾在这座山及其周围驻扎过一段时间。 因此,后人就把这座山称为“唐山”。
目前,这两种说法尚无定论,而且由于历史悠久,可能难以考证。
但无论是哪个版本,“唐山”地名都或多或少与“大唐”或“后唐”的朝代名称有关。
事实四
唐山是如何崛起的?
清末以前,唐山只有一些零散的原始村落,没有形成城市。 唐山这座城市实际上是在晚清洋务运动期间出现的。
清末洋务运动期间为何会出现新城“唐山”?
答案一说出来,你就明白了:因为开平煤矿。
老历史照片:清政府在唐山开平煤矿
是的,可以说,没有开平煤矿,就没有唐山这座城市。
1878年,清朝批准在开平镇(今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设立“开平矿务局”,正式采用西方方法大规模开采煤矿。 这个矿务局的负责人是清末著名的洋务派。 官员:唐廷枢,广东中山人。
唐廷枢
简单来说,开平煤矿开矿后,由于招工、投资、家属等原因,突然涌来了很多外地人。 这个地方的人越来越多。 短短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一个新的煤矿就形成了。 这座城市后来被称为“唐山市”。
事实五
唐山发生潘家峪惨案
抗战史上著名的“潘家峪惨案”也发生在唐山。
1941年1月25日,地点为丰润县潘家峪(今唐山市丰润区潘家峪村)。 据说,日军在这个村子里发现了抗日游击活动的证据。 于是,这一天,日军包围了该村,屠杀了1230名村民,其中有大人、老人、儿童、妇女。 。
这起悲剧就发生在唐山。
图一、图二为潘家峪大屠杀中被日军焚烧的村民遗骸。 图3为幸存村民正在收集遇难者遗体。 图4为被害村民家属报名加入抗日复仇队伍。
真相六
唐山喜峰口大捷
抗战史上著名的“喜峰口大捷”也发生在唐山。
是的,著名的长城喜峰口就在唐山。
1933年3月11日至12日,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利用夜间、凌晨等有利时机,突袭喜峰口附近长城沿线的日本关东军军营,杀死大批日军。 ,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图一、图二是喜峰口胜利的油画,图三是大刀队的历史照片。
我们的战报是:500名剑客中,只有23人幸存。 关于日本官兵的阵亡人数,我们内部战果报告是四位数。 不过考虑到旧军的战果报告可能不准确,日军阵亡人数究竟是四位数还是三位数,或许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研究。
然而,无论杀敌人数是四位数还是三位数,都无法改变“大胜”的本质。 当时,喜峰口的胜利,对全国人民起到了鼓舞作用。
不久之后,中国作曲家麦鑫创作了一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进行曲砍日本鬼头》。 一般认为,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喜峰口的胜利。 并写下。
这场英勇浴血的战斗就发生在唐山。
真相七
唐山发生滦州起义
作为1911年辛亥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滦州起义也发生在唐山,具体是在今唐山市下辖的县级市滦州市。
清朝末年的滦州,是清朝陆军二十镇的司令部。
滦州起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武昌起义爆发后,在革命党人彭家桢、吴禄珍、蓝天伟等人的煽动下,新军第二军进驻滦州(今唐山滦州市)全国十镇通电起义,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
由于滦州距北京仅200公里,滦州二十镇的起义直接震惊了朝廷,也让载沣和隆裕太后坐立不安。 随即,清军奉命出兵镇压,双方展开激战。
战斗中,由于二十镇内部发生叛乱,清政府利用假谈判的手段,引诱起义的实际指挥者王金明、石从云等人,并将其杀害。 结果,起义失败了。
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参加了滦州起义。 这个人就是冯玉祥。 然而,滦州起义中的冯玉祥只是参与者,而非高层决策者。
滦州起义人物王金明(上)、冯玉祥(下)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但对摧毁清廷信心、推动各省独立、鼓舞南方革命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当近代史全面讲述1911年辛亥革命时,滦州起义是不容忽视的。 。 这一年,唐山发生了起义。
北京滦州革命烈士纪念园
事实八
为什么会发生1976年唐山地震?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
历史照片:唐山被夷为平地
这其中的原因,无话可说。 唐山位于华北地震断裂带。 因此,地震的发生是由其地理位置决定的。 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
真相9
唐山地震后为何不搬迁?
有朋友问: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后,为何在原地重建? 为什么不搬迁?
那年大地震之后,我们确实讨论过这个问题。 当时有两种意见。 第一个意见是我们担心以后再发生地震,只好搬走,就近找个地方建新唐山。 第二种意见是就地重建。
后来,第二种意见胜出。 基本原则至少如下:
原因一:华北地震断裂带太大,很难找到绝对安全的地方重建新唐山。 也就是说,在华北地区活动,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
理由二:地震史研究发现,1976年唐山地震是千百年来积累的能量的释放。 也就是说,唐山上一次同震级的大地震已经是几千年前的事了。 同理,假设唐山再发生同震级的大地震,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积累能量,所以短期内不会发生大地震。 因此,地震发生后,唐山还是比较安全的。 不需要搬迁,就地重建即可。
原因三:整体搬迁,异地建设新唐山,消耗国力过多。 而且,后来唐山新建的房屋都采用了很高的抗震标准。 如今,唐山绝大多数房屋都能抵御8级至9级地震。
欢迎广大网友补充。
唐山万达广场可抗9级地震
事实 10
唐山发生“马拉火车”的历史误区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朝用马拉火车”的历史误区也发生在河北唐山。
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过这样的说法:清末在唐山修筑了“唐徐铁路”,但因为担心火车“扰神毁龙脉”,所以在通车后就用马来拉火车。铁路竣工。
这个故事被历史爱好者用来批评清政府的无知。
请告诉我,这段历史是真的吗?
答案是:假的。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误区。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在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马拉动火车车厢是很正常和普遍的事情。
如图所示:在清朝末年的同一时代,在西方国家,在铁轨上使用马车是一种普遍现象。 这与无知无关。
什么? 马在铁轨上拉车的情况常见吗?
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有火车、有铁轨,但一些矿主、工厂主、仓库主等商人有钱铺设铁轨,但买不起机车,或者认为机车没有像马一样方便。 当时一些西方商人为了省钱,在自己的矿山、仓库、工厂修建了铁轨,然后用马拉车。 他们为什么要修建铁轨? 因为马车放置在铁轨上,所以平稳顺畅,拉马也需要额外的力气。 它可以拉重物。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在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马拉的“火车”是一种普遍现象。 准确地说,马拉的“火车”并不是“火车”,只是普通的小马车。 仅仅因为它们放置在铁轨上,所以被归类为轨道车。 ,拉马时省力。
当时,台湾有一个基隆煤矿。 矿主向西方人学习,修建了一段从矿井到码头的铁路轨道。 铁轨上用马拉煤,比火车更经济。 因此,当时负责修建“唐徐铁路”的唐廷枢这样建议道:
“如果煤和铁一起运,我们就得自己修铁路,才能看到很大的效益。这就是台北矿务局,煤井开之前,先修铁路。这就是俗话说的好。”建煤不难,难的是每天运出去很费力,如果能效仿台北,修一条小铁路,用马拉的拖车运出去,不仅煤、铁就能轻松运出去而且熔铁锅炉、拉铁机等重物也能轻松运输。”
您无需阅读全文。 你只需要阅读我用红色突出显示的句子即可。 我给你翻译一下。 这意味着:
“如果我们能效仿台北基隆煤矿,修建一条小铁路,用马拉车,那么不仅煤、铁可以很方便地运出去,锅炉、机器等笨重的生产工具也可以运出去。”方便运输进去。”
可见,唐廷枢建议马拉火车并不是因为担心破坏龙脉,而是想借鉴基隆煤矿的成功经验。
不过,当时朝廷中的一些保守派确实担心火车会“扰祖毁龙脉”。 于是,李鸿章向朝廷请示,为开平矿务局(位于唐山)修建一条小型铁路。 他特别表示,将使用骡子和马来运输煤炭。 ,因为是马,所以不冒烟,不响,不会损伤龙脉。 清廷同意了。
不过,尽管李鸿章对“马拉火车”的解释是“不毁龙脉”,但在矿井中使用马拉“火车”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是什么荒唐的行为,而是荒谬的行为。 这是一种常见的、经济上合理的做法,而不是基于无知。 也就是说:当时对于小型运煤铁路来说,用机车拉车和用马车拉车都是科学的选择。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
摘要1:在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马拉火车是一种正常现象。 这并不荒唐或迷信,而是简单的经济计算的结果。
总结二:台北基隆煤矿效仿西方,在矿井上修建了一条小铁路,用马匹拉车运输煤炭。
总结3:当时负责修建“唐胥铁路”的唐廷枢在主持修建唐胥铁路的同时,还提出:修一条小铁路,效仿台北基隆煤矿,用马拉车,经济又方便。
简单地说,就是这样。 总而言之,清末中国在铁路上使用马车并非荒唐或迷信,而只是模仿西方常见的经济行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