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有点大了。 我简单说一下主题,就是这三个城市到底在为什么而战。
都是老工业基地。 都有军事工业。 每个人都以谈论历史为荣。
襄阳已连续十年追赶。 可以说2019年人均GDP已经赶上了洛阳,我想这是因为襄阳当地的政策比较连贯,没有走什么弯路。
襄阳的优势在于汽车、军工产业转型,在于如何利用好汉江经济带。 襄阳这边还有宜昌,是湖北“一核两带”的支撑。
与襄阳相比,洛阳周边没有同级城市,三门峡就更不用说了。 南阳的数字看起来很漂亮,但人口只有宜昌的一半。 洛阳其实是河南一座孤独的城市。 和郑州不是一个大小,不能比较。 没有同等规模的城市。
洛阳在交叉枢纽方面也落后于襄阳,南北湘高铁暂时不会实施。 襄阳已建成郑湾、石屋、襄城际区。
但洛阳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离郑州近,真的很近,只有140公里左右,而襄阳距离武汉有300多公里。 洛阳在共享省会资源方面明显比襄阳有优势。
这就是为什么洛阳敢提双核,而襄阳只能和宜昌一起提“两带”。
从产业发展来看,我个人感觉襄阳的产业转型比洛阳领先一步。 汽车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链较长,支撑一个城市不会有问题。 洛阳汽车略显匮乏,连中信重工一家工厂都难以支撑。 依图转型难度很大,就不说了。
不过,洛阳的文化旅游产业却表现不错。 论名气,比襄阳好。 毕竟古都底蕴深厚。 洛阳也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我对此非常乐观。 洛阳是一座非常宜居、温馨的城市。
2、三个城市实际上是在争夺省会城市的竞争力。
郑州和武汉多年来一直不和。 根据2018年的数据,郑州以略高于21%的比例排名第一,而武汉以超过37%的比例排名第一。
交通方面,武汉目前的M型城市基本建成,郑州则有西北和东北两个建成城市。 而且郑州缺乏长江经济走廊,距离沿海城市群和上海较远。
因此,郑州必须努力追赶武汉。 毕竟武汉是重工业重镇,而郑州早就定位于纺织、能源、轻工、电力。 它是在过去20年才开始迎头赶上的。
郑州与武汉之争更多的是国家战略。 未来十年谁将获得更多战略红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两个省会之间的僵局还将持续。
3、南阳: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
南阳与洛阳、襄阳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让我们单独列出它们。
南阳地处两个城市群边缘,交通落后,各方面发展较差。
作为一座“烂城”,也折射出地方财政的困境。
南阳等城市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布局和交通不利,产业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外部资本怎么能投资到与此无关的南阳呢?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策不稳定。 你唱歌,我上台。 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全靠一把手的推动。 来一个好书记,一个好市长,四五年就能蓬勃发展,然后看好戏。 以南阳为跳板前来的官员不少。 对付一会,下面的人就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互相争斗起来。 如果我们暂时解决这个问题,当地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
外国官员无法控制地方派别,好的政策无法实施。 外国官员无意开发当地,只是为了防止麻烦。 这就是南阳这样的三线城市的困境。 这二十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种“文明”、“卫生”的营造,这些都是表面的,甚至连一个城市的停车位都规划不好。 街道上堆满了木桩,路缘石很高。 没有考虑缓解城市交通。
南阳非常宜居。 如果20年前我们能够按照前任市长的定位,发展医药、医疗、旅游、食品加工等产业,就不会是今天的局面。 如果何市长20年前的想法能够延续至今,南阳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全国都在抱怨氢燃料汽车。 事实上,氢氢汽车的概念并不冷门。 西方的主流是氢能,氢能汽车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大方向。
庞青年也是一个实干家。 虽然他有拖欠债务、行骗补罪的前科,但哪家汽车公司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呢?
南阳引进这样一家公司,是因为想要整合汽车零部件厂商,但舆论却如潮水般涌来。 当水和氢成为现象级事件,成为补贴欺诈的代名词时,理性就已经不存在了。 或许庞青年是个骗子,但南阳引进整车的努力却夭折了,被全线斩断,颇为可惜。
我记得有人说过,南阳等三线城市的发展是一把手带动的。 这也是南阳发展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我举个我在各地听到和听到的例子,我就说一下:开发商的投资重点是在某个地区是否会建一所完整的学校,但他担心书记和市长会中途转移。 恐怕这个项目会陷入盲目。
开发一个这样的地方真的很难,很难。
说实话,这个南阳领导班子做得很好。 建设完善学校,开发新区,改造旧城,推动解决烂尾楼。 结果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关注卧龙区和宛城区的建设,两地的区长也可圈可点,更重要的是,近五年来,南阳产业定位明确,并采取了实际行动。
但谁知道人们会不会把茶带走冷却呢? 三线城市的困境一直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