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拂菻”希腊酒神驼囊俑首次在北京展出

展会亮点

中国出土希腊酒神

酒神狄俄尼索斯是希腊文化中的经典形象,但他却出现在中国隋墓出土的文物中。 展览中最重要的展品之一无疑是被制作成展览海报封面的希腊酒神“醉芙芙”骆驼囊雕像。 该作品首次在北京展出。

希腊酒神巴克斯骆驼形雕像

隔着陈列柜,文物的细节清晰可见:骆驼包的中央是一个醉酒的酒神巴克斯。 他赤身裸体,#出肥硕的肚子,腰间只系着一张兽皮作为遮盖。 在随从的搀扶下,他才行走。 踉踉跄跄,似乎下一步就是要瘫倒在地了。 展览学术总顾问葛成勇表示,类似的形象在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壁画中都可以找到,但在中国出土的文物中还是第一次出现。

此文物出土于西安市张骞夫妇薛氏墓中,年代为隋开皇时期。 更令人惊讶的是,类似的雕像不止一尊。 考古人员在西安不同墓葬中发现了五六件残片,其中完整的三件。 不同的文物对骆驼的细节有差异,但狄俄尼索斯的形象是相同的。

葛成勇曾专门撰文对驼包俑的外国神话造型进行学术研究。 除了酒神一行之外,整个画面还有很多细节值得玩味。 比如,屏幕上出现了双耳瓶、格子杯等希腊生活用品。 此外,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头后面还有一个圆形的头灯; 头顶后面有一个光环,这是狄俄尼索斯和太阳神的混合特征。 这种形象在中亚地区很常见。

为什么汉墓陪葬品中会出现希腊酒神的骆驼袋? 其背后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到达中亚和印度北部。 他的影响是深远的。 他在征服过程中不仅建立了许多具有希腊移民文化的城市,还将希腊文化带入了中亚和大夏。 很可能是希腊罗马之风从中亚吹到了中国大陆,然后中国工匠将外来文化形象融入到了作品中。

在葛成勇看来,这些出土文物无疑说明了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再次证明了以神话艺术为代表的“希腊化”文化传入中国及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审美轨迹被接受。 “这也充分表明,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封闭和孤立,我们有信心、愿意吸收外来文明和文化。”

被误认的牛角杯

2024年2月4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东郊月登阁唐墓中发现一件牛角杯,并将其命名为“唐三彩胡人牛角杯”。 整件文物造型灵动、色彩绚丽、图案独特,成为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 然而,在展厅的解说牌上,该文物的名称却是“唐三彩小海神角杯”。

唐三彩小海神杯

更名的背后,是由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研究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的“联合会诊”。 葛成勇参与了对牛角杯的深入研究。 他曾撰文分析,从外貌上看,杯上的人物与以往的胡人形象明显不同:人物身体微向后仰,面容清秀,双目直视前方,目光平视前方。年轻的脸庞显得稚气。 这正是海神波塞冬之子特里同的模样; 牛角杯上的人物是赤着脚的,不像过去常见的穿着靴子的野蛮人。 仔细一看,角杯上的人物,双手托着一只巨大的海螺,放在嘴边,发出吹响的声音; 而且根据古希腊神话的描述,特里同虽然继承了波塞冬手持三叉戟的动作,但他最后的主要武器却是海螺壳。

葛成勇认为,进口到中国的带有希腊海神特里同形象的工艺品,可能是来自拜占庭和波斯的外交礼物,也可能是粟特商人的贸易奢侈品,也可能是中亚周边民族的贡品。 这些器物的形象从社会上层传播到下层,并被人们广泛吸收和借鉴。

“地中海风”吹遍中国

2007年1月,在西安东郊昆仑社区16号街区建筑工地,考古人员挖掘出一座隋代夫妻合葬墓。 这座墓葬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出土的环形壶。 这件隋代的环形壶(地中海地区流行的圣水壶)这次也搬进了展厅。

隋代环壶(地中海流行的圣水壶)

仔细一看,壶身外缘有一圈珠纹,壶口内缘有一圈珠纹,是借鉴粟特银饰工艺的。 仔细观察,壶身正面浮雕有八个酷似变身少年、乐师的浮雕艺术形象。

据专家介绍,环形盆在地中海地区很流行,用来盛圣水和橄榄油; 后者不仅用作食用油和燃料,还用作祭祀神灵或作为贵族使用的膏油的原料。 这件文物的出土表明,1000多年前,地中海风就在中国吹过; 这也再次证明,丝绸之路上存在着真正的中西文明交流链条。

我刚带回家的文物

文物:_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_文物贩子在唐朝

展厅内,两个北朝-隋彩绘鎏金浮雕石床前摊,背景宏大——它们是2023年5月9日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中国流失文物归还仪式的主角。

北朝-隋彩绘鎏金浮雕石床前栏

北朝-隋代彩绘鎏金浮雕石床前栏(局部)

屏风石榻是北朝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陪葬器具。 石床的前栏,就是屏风石榻的前栏。 展出的两块石床正面特征明显,是琐罗亚斯德教(又称琐罗亚斯德教、波斯教等)的典型文化产物,图案有拜火坛、木胡守护坛、守护天神等图案。国王。 这两件文物都是空心雕刻,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 专家表示,它们是古代民族宗教信仰深度融合、中外文明广泛交流的时代见证者。

600多年后瓷器重回故乡

展厅内有一个陈列柜,陈列着几件大小不一的碎瓷片。 600多年前,他们漂洋过海,来到了阿拉伯半岛。 近年来,通过联合考古再次出土,回到了失落已久的故乡。

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表示,这些瓷片是故宫博物院在阿联酋哈伊马酋长国进行海外考古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图案特征分析、釉色检测以及同类器物的比较,该瓷器的身份逐渐清晰:其年代大概为元末至明初,大致可分为青花瓷件景德镇官窑白瓷、龙泉官窑青瓷和德化瓷器共有三种类型。 这些瓷器的“KTV”身份让专家推测这些瓷器可能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这些明朝与该地区KTV交往的珍贵实物证据,对于了解明朝与横跨波斯湾南北两侧的荷鲁姆斯王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只是故宫近年来“中外合作考古”的一个缩影。 徐海峰表示,未来故宫将不断拓展海外考古领域和深度,继续做好“一带一路”共建中的考古合作。

观看·解码

8个月打造重磅展览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表示,本次展览是又一次中外联合主办、涉及多个国家、多个省市的国家级综合性文物展览。 一般来说,筹备一个类似规模的展览通常需要2至3年的时间; 但这次中心只花了8个月的时间。 为此,我们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制定了展览延期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展览策划、展品联络、展品运输、展览设计搭建、展览布置、展览开幕等方面的工作,从而实现展会如期举行。 开幕。”

展会现场

为深入反映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自古以来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考古合作成果和最新考古发现,十年来,中心在展览大纲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已经走过了十余年。 二次研究讨论、专家评审等

10年联合考古成果显着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10周年。 国家文物局表示,10年来,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深化对外文物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丰硕成果:44项联合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24个国家开展考古项目。 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等6国实施了11个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并与世界各国合作举办了500多个文物进出口展览。 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阿联酋等国参展方表示,本次展览充分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美学和技艺的演变,帮助各国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柱表示,近年来,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框架下,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携手多家建立和启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框架的组织。 该基金主要开展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与修复、展览和人才培训等工作。本次展览也是由亚洲基金赞助。 “希望今后以此次展览为契机,开展更多文物保护国际合作项目,为‘一带一路’伙伴架起友谊桥梁,继续携手努力,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通过人文交流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发展,共同弘扬世界文化之美。”

展览·温馨提示

●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陈列馆

●展览期间:至2024年1月5日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