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正高级教师曹红梅:高考历史试题各题型备考建议

嘉宾:海淀继续教育实验学校历史高级教师曹红梅

近年历史高考试卷特点

1、考查学科能力的新材料、新情境

2、立足学科本质,检验学科质量

3、突出中国特色,着眼全球视野

4、考试题目相对开放,为国家选拔人才。

近十年来,《北京卷》历史学科命题质量非常高,命题风格成熟稳定。 2024年的命题将继承上述四个基本特征。 2024年是新教材和考试编写的第三年,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和2019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导意见中,会有一些新的呈现方式和思维角度。

新高中历史教科书

北京高考题的反思

1.世界古代史:统一教材中的新内容,老师和学生都不熟悉。 这两年高考成绩基本都是最低的。

2、视角多元化:新教材大纲涵盖中国史和世界史。 三本选修必修课本:《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 它增加了很多新的视角,比如法制与教育、社会治理、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流行病、战争与文化对抗等。这些新视角被作为新高考的开题命题,比如二十一世纪的高考。 2024年的第一题是关于中国劳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2023年的最后一题是关于柑橘种植和“巨鹿”的传播。

3、中西同时性:2024年,北京卷古今中外综合题为35分,2023年仅为6分。 不过,三本自选必修书的写作风格都与中西的联系和比较有关。 需要注意考试的准备,比如公元3世纪。 6世纪的中国与世界、17、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19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二战后初期的中国与世界等。

高考历史各题型的备考建议

1、选择题15道,每道3分,共45分。

答题基本方法:复习题目(时间、空间、主题、材料等有效信息)——根据所学知识确定考点(必须对考点有较强的认知)——问题导向——直接选择(更多的是排除法)——最好的选择是两门人文学科 每个选项甚至四个选项本身都是正确的,但有一个最佳选项最适合问题。

2.非选择题,通常是5个大题,值55分。

1、史料实证类别单独列出:京报普遍存在一个大问题,考察方向主要有四个,即史料类型——见课程标准分类、史料分析(文本史料研究分析、史料真伪鉴定、二次论证、多重论证等)、史料价值(史料类型、时空、学科类、阶级、国别等)其他立场和观点、史料内容)、史料利用(利用史料探讨问题)。

2.常规总结、分析、分类等以及1道开放式问题。

历史学科的三项基本能力,是在应对千变万化的变化中保持不变的考察的背后。

泛化能力——穷举材料:分层次、逐句阅读、关键词、转化为已学内容、合并相似项(分类)、总结特征——分类、抽象。

分析能力——多角度分析问题:分析背景/原因/条件,分析过程/特点,分析意义/作用/影响,注重辩证分析作用和影响。 多角度分析一般至少涉及3个角度。 多角度分析问题也是有方法可循的,比如多角度分析影响:结构分析法,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少数民族,针对中原地区,针对全国,针对过去,为现在,为政治、经济、文化,为未来,从小到大。 远近、正面和负面影响等。

比较能力——比较异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多个角度比较异同。 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有一个核心出发点。

总之,无论所谓的题型是什么,大题都是历史题,都是基于概括、分析、比较能力的变异和综合。 复习问题时,要分解问题。 做题的时候先建大结构,再建小结构。 选择历史学科的三个要素,即背景、过程和影响。 长期的历史进程必须分阶段,结合阶段特点来思考,用尽一切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对思维表达进行逻辑解释,表达具有学科特征:即历史事实(时期阶段特征——具体时间、地点,谁做了什么,如何发展演变)——历史理论(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或者影响)——历史知识(历史认识观点),历史知识也是一个开放性话题所需要的总结升华。

八十天准备建议

1、回归基础,根据知识结构整体复习本书,查漏补缺,不留知识死角。

2、记忆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重大历史事实——历史结论,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解题方法和学科语言。

3、仔细研究近五年高考题至少两遍,包括出题顺序、分值分配、命题形式、大题主题、材料摘录、问题的设置、答案的结构和写作,你需要问为什么会这样。 ?

4、适当限时训练,从心态、出题节奏、复习题、出题方法等方面全面模拟,大题一定要找老师逐句复习10遍以上问题,尤其是开放式问题,所有答案都只是参考答案,你的要点甚至想法可能是正确的甚至更好!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