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吴依依
在他的跨境电商平台网店里,汉服日均销量已经超过2000单。
“Cute dress!(非常可爱的裙子!)”在售价17澳元的简约汉服页面上,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顾客一边留言,一边发布了“买家秀”。 这是王凯店里最畅销的款式,累计销量超过7000件,主要销往美国、英国,也销往澳大利亚、新西兰、东南亚等细分市场。 买家既有海外华人,也有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当地人。
在汉服的带动下,这家开业还不到一年的店,订单量从刚开始的每天几百单迅速增加到5000多单,月销售额已经突破百万。元。 1995年出生的“外贸厂二代”王凯终于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为扎根佛山的家族产业找到了一条新路。
与此同时,在不远的深圳,80后出生的“外贸老手”李光熹也在趁着跨境电商潮流重振自己的生意,开辟电子产品新的销售渠道。他多年来培育的产品。
从珠江三角洲沿弧形海岸线一路向北,各类外贸加工产业集群星罗棋布。 李光熙看到,他身后的产业链正在快速适应跨境电商的新方式。
从勺子到相机,从裙子到无人机,跨境电商正在为“中国制造”各行业赋能,给无数商家带来“二次创业”机会,也让“中国制造”品牌崛起” 近距离接触世界各地的最终用户。
海关总署2023年6月发布的《中国跨境电商贸易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万网络投稿,达到2.1万网络投稿,较2024年增长7.1%。 2023年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达1.1万网络投稿,同比增长16%,其中出口8210网络投稿,同比增长19.9%,明显领先整体外贸增速。
业内人士认为,跨境电商不仅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新动能,带动传统产业和中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也正在悄然重构“中国制造”的出路。 ” 去海外。
“外贸老手”的第二春
佛山不仅有黄飞鸿,还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童装产业链。
早在1980年代初,我国第一批童装加工作坊就在这里诞生,并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童装生产基地。 目前,佛山童装产业集群拥有品牌近3000个,企业3000多家及相关配套企业4000多家,产业工人近20万人,年销售额超过300网络投稿。
▲佛山一家服装厂,工人们正在生产童装(受访者提供)
1夜店招聘网 7年前,王凯出生的时候,这里的童装已经出口到世界各地。 我父亲那一代经营着一家服装厂,主要生产外贸订单,几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于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
那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黄金时代。 但在“中国制造”风靡全球的同时,生意却逐渐变得难做。 比如,10万件衣服的大单,每件可能只能赚40到50毛钱,形象地说就是“地摊外贸”。 而几乎每个外贸老板都接过这样的订单。
更可怕的是其中隐藏的风险。 王凯说,父母做外贸时,最头疼的就是回款。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甚至一些与其合作多年的“靠谱”客户也会长期拖欠甚至拒绝付款,导致本来就不充裕的资金链紧张,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即使和一些外国人做生意,外国人在内战期间突然去世。货物运了,但钱却没有退回来。我们这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因此,王凯发现,从2018年开始,佛山很多父辈的“外贸老手”开始尝试跨境电商。 “但困难也很多,首先,他们不熟悉电脑,不知道如何与年轻买家沟通,也不了解国外瞬息万变的零售市场。” 比如国内的服装往往是按照季节来销售的,而在欧美,如果对应圣诞节、万圣节等节日开放基金,会更容易卖完。
李光熹也踩到了“坑”。 2024年,受外贸环境影响,他失去了部分外贸客户,业务开始萎缩。 该公司试图试水跨境平台,但结果经营不善,债务达数百万元。
事实上,从B2B 1688到跨境电商平台日益增多的今天,这些“外贸老手”及其背后成熟的产业链从未放弃寻找新的出海方式,但他们需要更完整的出海方式。服务。
例如,多多跨境自2024年9月登陆美国以来,已进入2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随后又在菲律宾开设站点、智利和以色列。 而其“全托管”的商业模式也让无数像李光熹这样的“老手”轻松面对C端买家——并利用其强大的供应链优势获得“翻盘”机会。
2023年春节前,李光熹在圈内朋友的推荐下登录了该平台。 他试图安排员工开店,但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没想到店里每天都有订单,订单陆续发货。 李光熙笑着说,“我度过了最累的一个春节”。
如今,该店的订单量已从最初的三十、五十台/天增加到最多5000台/天,产品涵盖无人机、投影仪、车载摄像头等产品。
“以前有订单就开工,没订单就停工。工人要正常发工资,场地也要交租金。两个月不开工,压力很大。现在在至少能维持工厂的日常运转,压力就会小很多,还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用于产品研发创新。” 李光熙表示,目前,多多的跨境订单已占其工厂的三分之一,公司也正进入第二曲线的上升期。
▲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无人机产品(摄影:陆力)
类似的故事比比皆是。
蔡芬君是湖北人,在广州海珠从事女装行业已有十多年。 他们有自己的工厂,有70到80名工人,平均每天的生产能力为3,000到5,000件。
2024年11月,由于当地物流受阻,蔡芬军仓库女装积压,价格持续下跌,损失达780万元。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把产品放到了跨境平台上。
为了尽快发货,蔡奋军主动降价。 没想到竟然成了热销产品,一直畅销至今。 夏季是女装淡季,但日均订单量仍达到2000单。 他预计,2023年国庆后的服装旺季,正常情况下日均将达到1万件。
蔡奋军表示,目前公司在这个平台上的利润超过了传统外贸,而且可以随时增加货量,维持工厂运转而不需要停工。 此外,买家反映,一些畅销产品对于工厂来说非常划算。 比如两件套连衣裙的利润就非常可观。
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也为海外消费者转向线上订单创造了条件。 没有中间商赚取利润,价格更实惠。 注重性价比的跨境平台也受到了海外市场的欢迎。 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多多上的跨境美国用户数量已突破1亿。
中国制造的“新面貌”
与老一辈外贸人相比,年轻的王凯反应更快。
2024年9月,他成为首批入驻多多跨境的商户。 抱着试水的心态,他推出的产品全部在其他平台上加价10元、20元出售。 然而,他没想到销量会很好。 两周后,日均订单稳定在几百单。
随后王凯开始将重心转向跨境平台,而真正让他打开局面的就是汉服品类。
2024年春节前,平台上的买家反映,汉服在海外很受欢迎,可以尝试一下。 但佛山当地并没有生产汉服的工厂。 王凯很快通过父亲联系了浙江湖州的汉服生产工厂,拿到了订单。
汉服推出后,很快就被抢购一空。 王凯回忆,“一开始受益于平台的红利和商家的真空期,所以成交量起步很快。当时我报名了一个限购1万件的活动,多就被抢购一空”。一个多小时”。 2023年以来,该店月销售额已超过250万,订单量迅速超过工厂产能。 因此,王凯将很多订单分配给了佛山的其他工厂。
目前,王凯在平台的利润率平均为30%,热门款式可达50%左右。 我们父辈的传统外贸平均利润率为15%,最高模式也只有18%左右。
王凯表示,目前,在他所了解的佛山服装产业圈里,至少有200名年轻人在做跨境电商,其中大部分是1995年出生的,其中也有不少是2000年出生的。
▲商户仓库,等待发货的童装包裹(受访者提供)
同样出生于 7年的杨洪辉也是跨境电商的尝鲜者。
2024年10月,拥有多年百货电商经验的杨洪辉在深圳租了100多平方米的场地,开始仓储式经营,销售清洁刷、洗碗刷等各种生活用品,以及跨境平台上的小饰品。 “通过跨境平台,我发现有一些商品在中国没人关注,但在美国却卖得很好,比如一些家用小工具,比如牛油果切刀、压蒜器等。”
与传统外贸出身的“老手”相比,他的生意更加“清淡”——他从各个跨境平台发现潜在的热门产品,并尽快上架。 “只要一点钱,就可以开始了。” 他甚至不用担心自己“几乎为零”的外语能力,“平台内置翻译功能,我可以毫无障碍地直接与买家沟通。”
很快,他的店日销售额突破了5000单,月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
“我们的诉求很简单,门槛低,流量大。平台在物流成本上有很大优势,让我们能够在低价产品上保持利润。” 杨洪辉认为,平台的优势在于门槛相对较低——无论是资金、资源还是经验。 “有些平台对商家的规模要求非常高,也考验商家的运营能力。”他说。 借助全托管模式,制造商和商家无需投资或推广产品,也不用担心物流、客户服务和售后服务。 这样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可以集中精力开发产品,精心挑选产品。
同时,在平台买家的指导和建议下,无论是备货还是开发新产品,无论是商业数据分析还是流行元素收集,都有专业人士在场指导和协调。
而越来越多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正通过这个平台迅速走向海外,把最新鲜的“中国制造”产品带给世界各地的买家。
重塑的未来
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经历了速卖通(1688)、亚马逊、Shein、多多四种跨境平台模式。 在李光熹看来,一些跨境平台模式本质上是“代工模式”。 工厂依然只负责贴牌生产,而“全托管”一站式服务似乎触及了外贸工厂的真正痛点,让他们第一次直接与海外消费者对接,开始重构行业从2B到2C。
李光熙觉得,直接面对C端客户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新话题。
2023年春节过后,他将工作重心转向跨境电商,组织了十余名员工的专门团队进行运营,调整了生产线,开设了专门的流水线来匹配业务需求。
李光熙表示,传统外贸订单主要针对B端客户。 由于中间商众多,成本往往被压缩到极限,导致产品质量不同程度降低。 跨境电商平台的订单直接来自终端消费者,终端消费者显然更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
“以前我们发给B端客户的包装是简单的纸箱,这引起了C端用户的投诉。所以我们很快改为更环保的牛皮纸包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例如,同样对于无人机,B端客户可以充电半小时,所以我们将C端产品升级到一小时。” 李光熙表示,这既保持了产品的竞争力,又满足了市场需求。
▲生产线上的摄像机(摄影:陆力)
蔡粉君的供应链也在向“小而快”的方向迭代。
目前,他在海珠的工厂主要生产跨境电商业务,并配备专门的设计师和生产线,及时响应C端市场的需求。 通常一个版本上线时间不会超过3天,最快一晚上就可以完成,整个生产备货周期不会超过一周。
这种重组也在不同的产业集群中蔓延。 李光熙说,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上游工厂开始接受随机的碎片化订单。 过去,“没有人愿意接受这么小的订单”。
零售市场爆款产品的不断涌现,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重磅机会。 许多从事线下外贸的大型厂家已经开始主动为其做OEM工作。 更加灵活的产业合作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有时,热门产品的出现甚至可能造成久违的产能缺口,需要“抢货”。
2024年9月起,多多海外扶持计划专项团队陆续走访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安徽、陕西、四川、湖北等100个国内优质产业带,全面推进制造业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而对于起航的人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买家的支持下,蔡粉君店正在尝试打造自有品牌,希望以差异化产品为突破口,探索出海新路。
李光熹依托深圳乃至全国庞大的电子产业链,不断推出新产品。 对于终端消费者来说,优秀的新产品往往意味着成功。
杨红辉就像一个猎人,敏锐地捕捉着热门产品的气息。 他会开始尝试销售单价较高的产品,比如中国制造的小电器、小家具——同样是高品质、低价格。
王凯和他的团队每天都会在网上浏览各种元素,寻找新一季的产品灵感——万圣节越来越近,圣诞节也紧随其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喜好和需求。 ,等待他们满意。
这一次,“中国制造”被分解为无数的需求——可以是一件衣服、一盏台灯、一支笔,也可以是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一次简单对话——扬帆出海,到达世界每个角落。
(注:蔡奋军、王凯、李光熙、杨红辉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