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 现辖武威市、南陵县和镜湖、九江、弋江、万郡、繁昌5个区。 拥有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1个新兴产业集中区、1个国家级综合保税区、7个省级开发区。 总面积600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7.2万人。 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选为改革开放40周年发展最成功的40个城市、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最成功的70个城市。 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将达到4302.6网络投稿,增长11.6%,位居全省和长三角第一。 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5.2%,位居全省第一。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1%,进出口总额增长19.2%,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最前沿。
芜湖历史文化悠久。 古称九子,有记载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 公元前109年置县,初称芜湖。 芜湖在古代就得益于两条河流(长江和青衣江)的交汇和泛舟的优势。 农业、手工业、商业较发达。 南唐时有“塔中塔,烟花万千”之称,冶炼业在宋代达到鼎盛,明代成为全国印染中心。 近代,芜湖是长江中下游工商业的发祥地,全国四大米市之一。 1876年辟为对外贸易口岸,素有“长江巨港、安徽脊梁”之称。
芜湖的交通日益便利。 地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长江三角洲和经济增长最快的中部地区的交汇处。 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皖江城市带核心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G60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成员。 芜湖港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2024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5万标箱,位居全国内河港口第四位、长江内河港口第三位。 京福、宁安、商杭等3条高铁和8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 长江三桥竣工通车。 武宣机场已纳入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 初步实现了“北通京津冀,南通珠海”的目标。 “三角、连接西部重点城市群”的航线网络布局。 高铁通达昆明、杭州等22个省会城市。 城市轨道交通一期、二号线已建成通车。 加快跨江隧道建设,打造“空水公路”。 “轨道”多式联运系统。
芜湖创新资源丰富。 拥有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程大学、皖南医学院等10所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均在吴设立了研究院。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总数达到475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43个,其中国家级11个,新增研发机构占全省四分之一。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3.34%,技术创新驱动力指数位居长三角第6位。 入选“中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1298家和1521家。 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百强和“研发百强企业”占全省五分之一。 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5件,连续十一年位居全省第一。 连续六次评选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创新驱动支撑工程示范城市,获批加入乌蚌国家科技计划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芜湖工业发展迅速。 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 奇瑞集团全球汽车用户总数达1000万,其中海外用户达200万。 连续19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海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315位,水泥产能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芜湖已成为美的最大的生产基地、格力全球九大生产基地之一; 电线电缆行业配套加工企业300多家,是全国第二大生产基地。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拥有4个省级基地。 2024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5.2%。 多项工业产品跃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光伏玻璃9项世界首创、机载液晶显示模组35项国内首创。 现代物流、金融、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中国第一互联网食品品牌三只松鼠已在创业板上市,销售额超百网络投稿。 全市有上市公司24家,总市值位居长三角前列。
芜湖人居环境良好。 境内山清水秀,河流密布,湖泊纵横。 素有“半城山、半城水”之称。 方特旅游区荣获国家5A级景区称号。 芜湖古城、九子古镇、白鲸海洋公园、松鼠小镇等已形成区域景点,“欢乐芜湖”品牌效应日益显现。 新阶段现代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加快推进。 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 长江岸线新增森林4.9万亩,形成了“十里河湾、百里绿廊”的生态景观、“山、水、文化、大河、大河”的城市气场。 “湖泊与远大梦想”得到充分展现。 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称号,四次荣获中国人居环境模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