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仅仅是名字、事件和日期的列表。
历史是一系列真实发生的故事,有情节、有画面、有血有肉。
钱穆先生还表示: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应该对自己国家过去的历史有所了解,应该有一种温暖感和尊重感。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我们前进的希望和力量的源泉,也是我们走向世界的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这20本中国历史书真实、有趣、深刻,让大家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读历史可以使人明智,了解过去可以使人汲取现在的教训。
只有真正熟悉历史书的人,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真正价值。
1 夏商西周 《一目了然的夏商西周史》
历史上,“王朝”和“一代”是两个概念。
“朝”一词是指秦朝以后。 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来管理该国的地方。
因此,夏、商、周在历史上统称为“三朝”,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
甚至可以说,他们最多只是一个部落和国家的联盟。
历史学家之所以把跨度一千多年的夏商西周放在一起研究,主要原因是文字资料太少。
以至于学术界至今仍有人否认夏朝的存在。
虽然没有直接有力的文字证据,但“二里头遗址”、“龙山遗址”的发现,以及大禹治水、夏启一家、泰康失国、夏桀#政……这些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想起夏朝的辉煌。
《夏商西周史要义》一书并不是一本高级的专业学术专着,而是一部关于这段历史的入门科普。
如果你了解了夏商西周,你就会了解一步步走过来的真正的中华民族。
2 春秋《失败者的春秋》
春秋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
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封建制度难以为继,新的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
春秋战乱时期,传统的家族统治礼制崩溃并延续。 世人不再遵循周天子的“王道”,而是推崇强权#力的“#政”。
如此巨大的变化不仅给物质世界带来了混乱,也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混乱。
即使是崇尚仁义道德和王室礼仪的孔子,也不受权势盛行的人欢迎。 甚至有人评价他“就像一只迷路的狗”。
乱世丛林,英雄伟人辈出。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作者刘博剥了茧,勾勒出一幅春秋时期列国兴衰的图画,留下了贵族时代最后的痕迹。
比如,周天子为何未能突破? 齐、晋、秦、楚诸国大国如何发挥? 世家为何衰落?
这些看似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问题,但实际上也是现代世界面临的特有挑战。
昔日的春秋战国乱世,就像今天的欧洲。
人们渴望团结,却又抵制团结。
3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错误道路》
战国时期,天下战乱不断。 尸山血海中,人们渴望统一。
然而,统一六国的秦朝只维持了14年,纷争又开始了……
所以,作者刘波说,中国几千年来只有两种制度:
周制度权力分散,导致流血纠纷; 秦制集权,导致了触目惊心的腐败。
中国历史是“秦制—周制—秦制—周制”的循环。
4 秦朝“秦亡”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轮流登场的舞台。 那是一个战事惨烈、流血万里的决斗场。 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此时,传说中的秦始皇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 他结束了春秋以来五百多年的战乱和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集权的封建国家。
如果没有秦始皇,如果继续战国七雄(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局面,或许华夏大地就会被分割成七大洲了。国家,它就会变得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始皇堪称中国的缔造者。
然而,令秦始皇没想到的是,结束他辉煌时代的人是他的同时代人:刘邦。
刘邦和秦始皇虽然只相差三年,但他的运气却比秦始皇好得多。
从泗水亭长到汉朝皇帝,刘邦成功完成了一次令人震惊的逆袭。
中国历史也从秦汉开始。 分裂不再是常态,只有统一才是真正的戏剧。
5 西汉《司马迁的记忆田》
本书描述了西汉最辉煌的时代,但并没有对西汉进行全面的介绍。
作者刘波总是善于寻找新的方式,从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历史。
这本书堪称“司马迁的朋友圈”。 刘波在朋友圈一一介绍了儒臣、名将、残臣、后宫、侠客、平民等不同命运的舞台人物。
如果你觉得《史记》显得笨拙、枯燥、难以理解,我建议你从这本书开始。
那些正史的片段在作者刘波的笔下被重塑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让我们向这些跨越千年的古老灵魂致以热烈的敬意。
6 东汉《吉祥:王莽和他的时代》
都说王莽一手灭了西汉,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习惯认知。
事实上,西汉真正的颠覆者并不是野心勃勃的阴谋家,而是理想主义的改革家。
王莽主张废除奴隶制,禁止商人过度剥削。 他甚至想用孔子推崇的周礼来彻底取代汉朝以前的法律制度。
然而,激进的改革引起了世界的混乱。
王莽从儒生晋升,在万众欢呼声中建立了新的王朝。
最终,短短十五年的时间,他从“重回天下之心”的“贤王”,变成了“被天人所遗弃”的篡位者。
7三国志《三国之味》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
自古以来,三国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话题。
尔虞我诈,犹如三国,无法辨别是非。
对于正史记载、民间传说、小说的真假,众说纷坛。
易中天的《三国演义》比《三国演义》更好读,比《三国演义》更还原真实历史。
明明是在介绍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三国复晋那段错综复杂的历史,易中天却用白话文讲述了这个故事,既有趣又有趣。且合理。
历史是一个可以被别人打扮的小女孩,是胜利者的自白。
无论你是在读《三国演义》还是《三国鉴赏》,我们只能提醒大家记住“相信书,胜过无书”。
如果你对历史专着不感兴趣,这本书一定会激起你对历史的无限兴趣。
8魏晋《东晋宗族政治》
秦始皇之后,中国政治进入皇权时代。
不仅皇亲国戚、王公大臣都受到皇权的控制,其他一切社会力量也都受到皇权的控制。
东汉时期,尽管宦官外戚当权,建立了魏蜀吴三国,但当权者仍然“拥天子令诸侯”,视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然而,东晋却是个例外。
从永嘉南渡到刘宋金的一百多年间,皇权政治堕落为宗族政治,持续了一个世纪。
陈郡的谢家,琅邪的王家,乔郡的欢家,太原的王家……你刚唱完,我就上台了,威严却沦为摆设。
田玉清的《东晋政治》将帮助我们拨开那段荒唐离奇的历史迷雾。
9 南北朝《御幽南北朝》
这是迄今为止对南北朝历史最清晰、最全面的白话文解读。
南北朝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漫长的北朝》就是一个完美的介绍。
南北朝的故事以西晋八王之乱开始,以杨坚灭陈国结束。
期间,无数政权倒台,新政权建立。 也出现了无数乱世英雄和荒淫残#的君主。
有的政权短短几年就被推翻,有的政权存活了十几年,有的政权被推翻后又恢复元气,虽然最终都逃不掉灭亡的结局。
然而,在这近三百年的动乱中,中华民族在多种文化的交融中获得了新生,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上。
大乱之后,中国并没有像中世纪的罗马那样分崩离析。 相反,它迎来了伟大的统治,以空前强大的统一形式为本世纪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中华民族经历了南北朝之后,从黑暗走向了隋唐的盛世,也经历了烈火中的涅槃。
10 隋唐时期“辉煌的世界帝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代,关于隋唐的书籍太多了。
《波澜壮阔的世界帝国:隋唐》的作者虽然是日本人,但他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新的解读。
例如,对于经常被历史学家们忽视的隋朝,作家们不仅强烈肯定了它设计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对被公认为“#君”的隋炀帝推崇备至,认为他的政治才能远远高于唐太宗。
这本书的角度足够清晰,史料考证绝对有说服力。
可以说,它是研究隋唐历史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
11 晚唐的“危机与重建”
唐朝是一个让很多人魂牵梦绕的时代。
为什么明明平定的安史之乱却被很多人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命运关键呢?
事实证明,安史之乱虽然被平定了。
然而,随后军阀割据的崛起,不仅使唐朝国力耗尽,最终导致灭亡,也助长了后宋重文轻武的思想。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内耗,是彻底改变整个帝国走向的根本原因。
12 五朝十国《一目了然的五朝十国史》
五朝十国并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中国历史上比较大的割据时期,除了东周、南北朝时期的春秋战国时期外,还有唐朝以后的五朝十国。
五朝十国,五十四年的乱世,十五个王朝统治天下,五十多个皇帝,十几个割据政权……
这真是乱世,百姓如蝼蚁,连皇帝也随时可能被取代。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皇帝们都生活在陶醉之中。
普通人只要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
13 北宋《汴京之围》
欲问宋朝兴亡,先数汴河帆。
宋朝定都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汴河斜贯汴京市南部,西接黄河,东接淮泗,南接长江。 世界上五十六的财富是通过汴河运往汴京的。
1123年的宋朝,正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述的时代。
看似繁华,实则暗流涌动。
当时的北宋帝国受到金、辽、西夏、高丽诸国的外部制约。 内部方腊混乱,英雄辈出,国家危亡。
郭建龙从这个看似最繁华的时代开始写《汴京之围》。
这就是宋朝的文武王朝。 谁也没想到,仅仅三年后,鲜花盛开的京城汴梁就遭到了异族的围攻。
他们的皇帝会被俘虏,他的妻女会被羞辱,他们的王朝会一夜之间灭亡。
在历史的车轮面前,每个人都是无奈的。
热衷立功却无一技之长的宋徽宗,最终将北宋帝国拖入了亡国的无底深渊。
14元朝《元史》
江海不择小流,故能成大流。
条条大河在交汇处汇合、汹涌、蜿蜒,然后混合、交流,最后合而为一,向东流去。
这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
这也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非常普遍的现象。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无数民族碰撞、融合、重生的过程。
元朝历史也不例外。
北方游牧的蒙古族就像汹涌的山洪,或者巨大的泥石流。
他们从漠北草原奔向内陆,与逐渐沉寂的汉族文化主流碰撞、搏斗、渗透、交融。
最终建立了元朝,将汉族和蒙古族的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完成了国家规模空前的统一。
15 明《万历十五年》
1588年1月17日,将军星戚继光陨落,古明王朝错过了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
此时,西班牙舰队已集结完毕,即将启程前往英国,开启海上霸权的新时代。
以人为向导,可以帮助我们明得失; 以历史为指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兴衰。
明朝末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僵化腐败的公务员队伍、压抑的资本主义萌芽、日益加剧的贫富分化……矛盾逐步凸显。
然而,明朝的统治阶级并没有意识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内忧,也没有意识到悄然兴起、虎视眈眈的外部危险。
以至于万历十五年成为明朝的“反思”。
16 南明《南明史》
南明,一个被历史忽视的人物。
是一场打着“反清复明”旗号的英雄争霸,也是明朝的延续。
在这个新旧历史交汇的复杂时期,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更换极为频繁。
有继承明朝衣钵的南明,也有虎视眈眈的清朝八旗。 还有各种推翻明朝政权的农民起义军。
顾城的《南明史》从崇祯皇帝外婆树上吊自杀开始,一直到康熙年间葵东反清根据地被毁为止。 重点讲述了大顺军、大西军残部以及郑成功等人的反抗,帮助我们了解反清斗争。 清理这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
读南明历史时,我们总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悲伤。
因为,自清军入土以来,中华民族已经流血泪水三百年了。
17 清朝《饥饿时代》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最多、实力最强的超级帝国。
然而,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的政治局势却异常紧张。 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乾隆在位六十年,恰逢英国工业革命六十年。
到了乾隆末年,清朝已被外部列强包围,虎视眈眈,内部起义不断,饥荒遍地。
一瞬间,大清帝国的势力岌岌可危。
《饥饿年代》没有拘泥于清朝某一朝代,而是立足历史全局,概述了为何错失与世界文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机遇。
它不拘泥于清朝这个国家,而是站在世界的角度,看大清帝国如何在世界强林中走向灭亡,甚至逐渐成为“东亚病夫”。
18 晚清《天朝覆灭》
它讲述了一场人尽皆知的战争——鸦片战争的故事。
很多人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我们的武器不如对方。
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了。
清朝的失败几乎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
僵化的制度、欺上欺下的官员、沉浸在天梦不愿醒来的统治者……
正是他们联手,才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如果不愿意一一面对,就失去了以史为鉴的意义。
一个战败国在战后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回心转意,是对为国捐躯的人们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纪念。
19 民国《中国近代史》
这是一本从鸦片战争到孙文去世大约一百年的历史小册子。
当时,作者蒋廷黍还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来想用十年时间写一部近代史。
结果,抗战结束后,这个计划实现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所以在1938年,我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写了这本书。
蒋廷黍在书中既没有给历史人物抬高帽子,也没有给他们贴上标签。
虽然篇幅不长,但内容论证非常严谨、深刻、有趣。
它流行了近一百年,名副其实。
20 新中国《苦难的荣耀》
有一群人,1921年成立了一个只有50多人的组织,28年后夺取了全国政权;
1927年,他们组建了一支只有8000人的队伍,22年后,变成了一支百万大军;
他们在20世纪初被称为东亚散病夫,但50年后他们居然打败了世界第一军事强国。
他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
他们不畏艰难,不畏牺牲,不惧任何强敌;
他们为拯救中华民族而至死不渝;
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永远不能忘记的英雄。
不忘记来时的路,就知道要去哪里。
金一男将军的《苦难的荣耀》将带领我们穿越血战的硝烟,触摸有血有肉的英雄。
以铜为镜,以正衣裳;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只有脚踏实地,才能不辜负历史。
这或许就是读历史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