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天空,下降80多级台阶,渐渐走上莲花峰西北麓悬崖上开凿的100多级陡峭的梯道。 这时,山间升起阵阵薄雾,使莲花峰脚下的“莲花茎”在不远处矗立着两块平行的石块,龟状、蛇状的巨石显得影影绰绰,如梦似幻。
在漫天的云雾中,我们就像神仙一样踏在云阶上,走在通往深渊的阶梯上。 守卫楼梯口的龟蛇石消失了,出现在薄雾之中; 眼前的山峰被云雾笼罩。 雄伟的山峰显#出来; 刚才还清晰可见的悬崖峭壁,被浓雾所笼罩,变成了一个与云天同色的混沌世界。
倚栏远眺:悬崖悬云雾中,山峦云雾无影,微风聚雾入海。 它们在高低不平的峰林间翻腾云浪。 展现出其深邃含蓄的意境,使山峦更加变幻莫测,使人沉醉在无限的闲思之中。
在无边无际的云海里,我们翱翔在薄雾之中,徜徉在奇山秀峰之中,徜徉在松林曲径之中。 当我们向上走时,我们看到在我们面前右侧的悬崖上突然出现了一块奇怪的巨石。 仔细一看,这不是一只栩栩如生的海豚吗? 只见它从云海中跃出,利口刺破长空。
远处是玉屏塔,云雾缭绕。 也是欣赏黄山奇观的绝佳去处。 走着走着,前面的游人纷纷停下脚步,仰望悬崖。 看到这一幕,我停下来看了看。 原来,在高高隆起的崖角上,透过散聚的云雾,一棵青松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就是送别松。
有趣的是,我没有看到著名的迎客松,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送客松。 说起来,我们应该从黄山南门上山。 后来了解到,大约75%的游客从这里先到达千山,只有25%分别从北门和西门进入。 是我们改变了方向。 哟。
走过送客松,自然就离迎客松不远了。 这时,山上的大雾和山间的云海慢慢退去,前方的玉屏塔清晰可见。 玉屏塔位于天都峰和莲花峰之间,背靠玉屏峰,海拔1716米。 峰顶有著名的“玉屏卧佛”,左头右脚,栩栩如生。
玉屏塔距峰顶约30米。 明代普门和尚曾在峰上建文殊院,即现在的玉屏楼宾馆。 玉屏塔左侧有狮子石,右侧有大象石。 这两块石头就像守门人。 峰石上刻有毛泽东草书“祖国如此美丽”,朱德、刘伯承等元帅也曾在此题诗。
踏上玉屏峰前的文殊台,我们首先寻找著名的迎客松。 迎客松不仅是黄山的象征,也是安徽省的名片。 记得在人民大会堂里,挂着一幅巨大的松铁画迎接客人。 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后,我再次看到青狮石映衬下悬崖上生长的迎客松。
迎客松矗立于玉屏塔左侧、文殊洞上方,海拔1670米。 这棵树高约10米,树龄800年。 是黄山“四绝”之一。 树干中部,两条粗大的侧枝向前延伸,像一位热情好客的主人,挥舞着双臂热烈欢迎我们的到来。
我随意地站在玉屏楼前的几个平台上,变换着不同的角度,细细地品味那枝繁叶茂的迎客松。 去黄山,可以沿着步道来到迎客松脚下,细看松枝如龙爪,欣赏树身如龙鳞。 现在,因为栅栏的存在,我们只能远远地看着对方,再也没有机会走近迎客松了。
站在文殊台上,可以看到附近的“仙人浮海”、“羊过江”、“金龟望月”、“松鼠跳天”、“孔雀戏荷”等。其他奇怪的岩石和石头。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记中写道:“左天都,右莲花,倚玉屏楼,两峰美景尽握在手。放眼望去,峰峦交错,岩壁纵横,确实是黄山最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