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有不理智的时候。 有一种情况最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那就是当有人说我们不好或错的时候。
我记得有一次我乘公共汽车去上班。 早高峰时,公交车上人很多,两名女子因拥挤发生争执。
两人看上去都是上班族,打扮得很得体,都互相说是对方先挤进来的。
一开始没有人太在意,但两人很快就从争吵升级为破口大骂,最后打了起来,一个抓对方的脸,一个拉对方的头发。
两人似乎十分憎恨对方,动作十分凶猛,吓得旁边的人纷纷落荒而逃。 最后,几个好心人上来,用尽全力把他们拉开了。 再看两人,头发蓬乱,脸上污迹斑斑,衣衫凌乱。 他们看上去非常尴尬。
旁边有人叹了口气说,唉,何必为这种小事费心呢?
旁观者更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除非我们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否则我们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极其敏感的。 有的人甚至说:“我是对的,你为什么批评我?”
生活中,被批评、被批评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确实,许多批评是不准确的、不公正的,甚至毫无根据的,我们一定会感到无比愤怒或委屈。
这些情绪会让我们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反应,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矛盾升级,最终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更聪明的方法,不仅可以让自己保持冷静,还可以让对方迅速“闭嘴”。 如果你不想被情绪控制,又想拥有更高的情商,不妨一试。
01 三个错误回应指控
当面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时,我们通常会采取三种错误的应对方式:攻击性的、被动接受的、过度解释的。
积极进取就是对批评做出强有力的回应。 “你居然敢批评我。” “我不好,但你也好不了多少。”
一般来说,我们最有可能在与我们关系密切或不太熟悉的人面前做出这种反应。 因为那时的我们没有太多的顾忌,会毫不掩饰地发泄内心的愤怒。 “别人说我可以忍受,但当我的家人说我的事时,我立刻就爆炸了。” 这就是原因。
有的人就像刺猬,浑身都是铠甲、布满荆棘。 一点批评都不能接受,否则就会变得很兴奋,纠缠不休。 这种回应方式有很大的缺点。
如果对方不让步,谈话就会立即变成激烈的、毫无意义的争论。 即使你的强势让对方沉默了,也不代表对方同意你的观点。 如果你们经常见不到面,他仍然会找机会##你的缺点; 如果对方心怀怨恨,他可能会暗中报复你。
如果你总是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你很快就会被形形色色的批评者包围,每个人都能明确指出你的缺点。 即使一开始你能够顽强地反抗,久而久之,你的自尊就会受到压制,彻底丧失。
被动容忍就是在受到攻击时承认、道歉和投降。 当老板批评你工作不认真时,你立刻说:“我知道了,我马上改。” 当你的妻子抱怨你胖时,你立即迎合她:“是的,我太胖了,我无法想象你是如何容忍我的。”
做出这种反应的人一般都有一种避免冲突、保持安静的心态。 确实,当批评者发现他们无法激怒你并且不有趣时,他们就会走开。 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
从长远来看,你会发现很多批评者都喜欢利用这种情况。 他们会利用这一点,一遍又一遍地批评你,只是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可以得到你的道歉或认可。 你的反应让他们感觉优越。
而且,虽然表面上接受了,但是心里还是会觉得委屈,心里还是会想争辩。 这种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在心里,会让人变得忧郁、懦弱、自卑,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
第三个错误反应是过度解释,这在职场中很常见。 我以前有一个同事。 每当老板指出她某项工作做得不好时,她不会激烈反驳,而是立即给出一大堆理由,比如客观条件不够、其他部门不配合等等。意思是“我已经很努力了,但是事情进展不顺利,而且原因不是我的”。
这种反应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你描述得越多,它就越黑暗。 也许你的老板说你粗心、勤奋,确实冤枉了你,但你的诸多理由会让你的老板认为你在逃避责任,以掩盖你的心虚。 过度解释是职场大忌。
02 不要太认真地对待别人的批评
面对指责时的各种错误反应,都反映出一个人缺乏自尊——他没有自信,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他赋予了别人的评价很高的权力和份量,让这些评价变得极其有害。
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的李雪莲打了10年官司,只为让别人给她改一句话“我不是你说的那个人,请还我清白”。 就好像别人说她是潘金莲,她确实是潘金莲一样,仿佛她的清白不是由她自己决定的,而是由别人决定的。
自卑的根源很深,源于我们年轻时受到的过度保护或不恰当的批评。 重建自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我们也可以走捷径,在指责面前保持内心的平静。
捷径就是:你要清楚地看到别人对你的看法有多“不靠谱”。
大量心理学研究证实,每个人对客观事物的看法都是不同的,受到自己的性格、经历、价值观、需求、身体和情绪状态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通过扭曲的“电视屏幕”看世界,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想看到的东西,根本不可能100%准确。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记忆扭曲。 记得有一次,我和妻子一起去看房子。 我们还看中了一套二手房,非常仔细地参观了好几次。
回去后,我们讨论起那所房子,发现我们的记忆根本不符。 我说餐厅左边有一个棕色的柜子,我爱人说,那明明只是一面白墙; 我说卧室床边有一张深色的桌子,他说桌子的颜色不是亮黄色的吗?
我们看事物是这样,看人也是如此。 批评家批评的只是他在“屏幕”上看到的你,根本不是真正的你,而是批评家本人的反映。
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人批评你性格孤僻,那可能只是这个人生性活泼,无法理解你的生活方式; 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对你发脾气的人可能生性急躁。 一个总是咒骂你的人,你可能得了溃疡或偏头痛,而问题根本不是你的。
一个崇尚整洁整洁的人,会把一切衣衫褴褛的现象无限放大; 主张独立的人会将合作理解为无能; 一个内心自卑的人,会摆出一种居高临下、挑剔的态度,也许他只是想显得比你聪明、更正确。 一个总是故意刁难你的人,可能只是情绪不稳定,正好把你当作出气筒。
小题大作的批评者往往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的批评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如果你的老板要求你在周末没有工作可做的情况下加班,你的拒绝会让他愤怒地指责你“工作态度有问题”。
真正的原因是老板只是想给上司留下好印象,要求下属周末加班。 这与你的工作表现无关。
所有这些事情,当你明白别人对你的评价是多么“不可靠”时,你就不需要太认真地对待这些批评。 如果因为这些莫名其妙的批评而贬低自己,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你听到有人批评你时,你可以问自己,“这个人的屏幕上有什么?” 你可以有兴趣地分析那个人,而不必产生任何负面情绪。
而且,你完全没有必要去反击或者解释,因为无论是性格、经历还是价值观,造成“画面扭曲”的因素都是根深蒂固的。 你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对方。 他们只能拯救自己。
03 更聪明的方法是“含糊其辞”地回应
“他的屏幕上有什么”这句话让我们看到批评者的局限性并平息我们自己的兴奋。 但是,我们不能只是一笑置之。 既然别人批评了,我们就必须说点什么。
前面说过,反驳、沉默、解释都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心理学家马修·麦凯提出了一种更复杂的方法,称为“模糊性”。
含糊其词适用于既不具有建设性也不准确的批评。 其好处是可以让对方接受并迅速结束指控。 同时,你不必承认任何事情,这可以很好地保护你自己的自尊。
模糊应对方法主要包括三种策略。
首先,我部分同意。 有时,批评者会向你滔滔不绝地提出一长串指控,你可以挑出一个具体的观点,只同意该部分。
批评:你太不靠谱了。 你忘记接孩子,你花钱大手大脚,你浪费了家庭。 只有当我们变得贫穷时,你才会接受它。 这个家庭对你没有希望。
回答:你说得对,上周我的孩子们游泳课结束时我确实忘记去接他们了。
批评:服务员,我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难喝的咖啡。 太水了,充满了水,一点也不热。 我来这里是因为我听说这里很好。
答:哦,你说得对,确实很冷。 让我用一杯刚从咖啡壶里拿出来的杯子给你换一下。
这两个例子表明,批评家的语言中常常含有很多夸张的成分,比如“太……”、“从来没有……”、“一点也不……”等词语。 我们很容易被激怒,而且通常都是如此。 因为这些话。
这种夸张正是“扭曲屏幕”反应,完全可以忽略。 我们只需从对方的言论中挑出一些我们能够认同的客观事实并予以回应即可。
其次,同意“可能性”。 一切皆有可能,因此在回应不公平的批评时,你可以说:“你可能是对的。” 即使你认为几率只有百万分之一,你仍然可以真诚地说这是可能的。
批评:你不专心工作。 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 你会影响公司整个项目的运作。 如果再这样下去,以后在职场上不会有什么好的发展。
回答:是的,我可能做得不对。
也许你工作很努力,老板的批评让你感到委屈。 但反驳或解释并不会使对方改变观点。 所以,你表面上可以认同这种可能性,让对方满意,但内心不言而喻的想法是:虽然你可能是对的,但我不这么认为。 我是否有自己的意图我最清楚,我有权利控制自己的想法。
三是认同“原则”。 你可以承认批评者的逻辑,但不一定承认他的所有假设。 您使用“如果...那么...”模式进行响应。
批评:你使用的工具不合适。 这种凿子容易打滑并损坏木材。 您应该使用测量仪器。
答:你说得对。 如果凿子打滑,就会毁坏木头。
这样回答只是承认刀具打滑与工件损坏之间的关系,但并不一定承认凿子不合适。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模糊性的优点是可以让批评者噤声,同时又不会牺牲自尊。 当批评者听到“你是对的”这句神奇的话语时,他们会很满足,不会注意到或不在乎你所同意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种可能性或一项原则。
04 不要忘记探究对方的真实意图
通过看清扭曲的“屏幕”,并用“模糊”的方式回应,你就能冷静而明智地应对别人不公平的批评。 但模糊性的一个缺点是你可能会不加区别地使用它。
毕竟,有些批评家确实有兴趣帮助您,而且他们的批评是建设性的,所以不要太快地给出含糊的答案。 如果你无法辨别对方的真实意图,你可以使用“探索法”,即用提问的方式引导批评者抛开那些抽象的贬义词,明确说出他希望你改变什么行为。
你可以问对方:“我怎么让你失望了?” “你对我洗碗的方式特别不喜欢什么?” “你能举个我粗心的例子吗?” “你究竟希望我做什么?什么?” 你的语气应该充满怀疑,而不是针锋相对。
询问法的最佳结果是将偶然的抱怨升级为有意义的对话。 如果调查的结果是对方确实对你进行恶意攻击,那么你就可以用含糊其辞的方式与对方进行对抗。 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也不会使冲突升级,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七棱柱,文学硕士,资深媒体人,一年读百本书的终身学习者,崇尚深度思考的文字控。 专注于提供有深度、实用的职业成长文章,帮助您拓展认知边界,赋予您智慧和力量。
微信公众号/七棱柱; 今日头条账号/七棱镜2010,欢迎关注、转发、留言。
期待遇见热爱学习、热爱思考、追求卓越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