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代,汉中盆地之所以能够成为军事中心,主要得益于汉中南北翼两大政治中心。
自古以来,无数割据政权在这里诞生,又不止一次从这里倒下。
从汉中北翼延伸出去,映入眼帘的是关中平原,这里一直是汉唐以前统一王朝的权力中心。
汉中南侧是四川盆地,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往往能够称霸一方。
汉中盆地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成为西安和成都两个政治重心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谁占领了这片区域,谁就能成为霸主。
汉中盆地因此成为这两个政治重心之间的重要军事联系枢纽。
无论是北翼的长安政权,还是南翼的川蜀政权,只要能够成功占领汉中,就能够在这一地区获得充足的物资,打造出极其安全的战略缓冲区他们自己政权的区域。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
汉中北眺关中,南阻巴蜀,东抵项、邓,西控秦、陇。 情况最为严重。
书中对汉中的地理位置有极其完美的描述。
汉中大地可以说是控一地,通四方。 东西南北都有一条路,可以通向四面八方。
完善的联动枢纽,也使汉中盆地成为古代王朝极其重要的战略据点。
汉中盆地北翼航道
汉中盆地北翼有4条通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
旗山路、报斜路、唐螺路、子午路
这四个沟谷构成了汉中盆地通往关中平原的主要交通路线。 汉中北翼平均海拔1500米的秦岭山脉横亘其间,成为汉中北翼的天然屏障。
然而,这一天然屏障也让汉中几乎与外界隔绝。 只要王朝动乱,汉中就会成为蜀国割据一方的边境战略缓冲区,为其提供最稳定的屏障。
这四条沟道虽然可以通往长安,但对于北上的大军来说,行军的难度远远超过了防御的难度。 所以,历代以来,凡是能够拥有川川大地和汉中盆地的割据势力,更多的人都会选择被动防御,而不是直接出汉中,在关中平原谋划。
因为强行进入关中平原的成本已经够高了,而且还需要很大的勇气。
三国时期,诸葛亮几乎将一生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北伐。
但在后半生中,这些蜀汉先贤终于能够成功突破这四谷道,真正威胁到长安。
这四个通道的两侧几乎都是高山峡谷。 我们可以以子午路为例,看看子午路的山谷,大军通过是多么的困难,地理位置是多么的险恶。
在这段通道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深谷两边的山太高了。 古代大军穿越山沟,不仅面临敌人的压力,还面临后勤补给的问题。 他们也随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这也成为更多蜀国割据势力宁愿占据国家一角的真正原因。
汉中盆地南翼航道
汉中南翼可通川、蜀之地。 在这片富饶的盆地里,通往蜀地的通道有3条:
金牛路、米仓路、荔枝路。
荔枝路开发较晚,几乎没有军事价值。 是唐玄宗专门开辟的一条交通通道,专门从千里之外采摘新鲜的荔枝。 这样的通道对于行军来说没有任何价值。
这三个通道构成了汉中盆地南翼的主要交通线。 经过这里,可以顺利到达川蜀腹地——成都。
但值得注意的是,汉中盆地南翼的三大航道中,还不足以真正为四川盆地提供天然屏障。
能为四川盆地提供天然屏障的是金牛大道南北两翼的重要关隘——阳平关和剑门关。
连接阳平关和剑门关的枢纽通道,正是金牛路。 与汉中盆地北翼的四个通道相比,这些南翼通道比秦岭沟壑要弱得多,因为在这条通道上行走相对,行军压力较小,更容易通过军队。
因此,汉中南翼的三个通道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就是金牛道,而金牛道的作用也是由其两翼上的两个城门创造的。 它们是互补的产品,都有助于提升彼此的军事地位。
阳平关、剑门关
这两个关口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战役。 三国时代,这两个关口上演了无数精彩的战斗。 刘备起兵攻占汉中,成功攻占阳平关。 他曾大胆地说:
曹公虽然在这里,却也无能为力。
尤其是剑门关,其战略价值远远超过阳平关。
张载《剑阁铭》云:
但蜀门固镇。 此谓剑阁,其上有千壁而立。 地势贫瘠,道路险峻。
从卫星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想要经过这里,接近成都,剑门关是必须攻克的一个关口。 两侧的高山成为了剑门关最依赖的天然屏障,也成就了这座雄伟的关隘千里之外。
剑门关影响了无数朝代的兴衰,见证了无数的血与火的战争。 战争和杀戮不止一次地遍布这座关城。
可以说是一座非常悲惨的门城。 一旦剑门被攻破,蜀地就会毁灭。
只要关中平原大军南下夺关夺地,成功攻下剑门关,整个川蜀之地就将不战而败。 因为在蜀国境内,真正能起到防御作用的只有北翼的几处传球。 一旦北翼的关口被攻破,蜀国内部将毫无防御能力,蜀国的反应可以通过通讯来决定。
汉中北翼四路、汉中南翼三路、汉中南翼剑门关。 这些综合的交通和闸门系统,构成了汉中盆地优越的战略地位。
无数的战斗都在这里上演过。 虽然岁月的流逝早已掩埋了那些战争,但在这片盆地留下的历史和曾经给人的记忆却永远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