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内容:少数民族简介
(一)傣族
傣族起源于古老的百越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该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系壮傣语族,大致分为西双版纳方言和德宏方言两种。 全国都有文字,但由于居住地区不同,各地使用的文字略有不同。 可分为傣拉文(西双版纳傣文)、傣纳文(德宏傣文)、傣表文、锦屏傣文。 (又名戴端文)4种。
(二)汉族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 它是古代中国人民与其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西双版纳地区的汉族有两部分:一是长期居住在那里的汉族,二是建国以来一直供养他们的汉族。 世世代代居住的汉族,有两种类型:分散型和集中型。
(三)哈尼族
哈尼族起源于中国古代羌族。 西双版纳哈尼族自称“阿卡”,当地统称“艾尼”。 自称“阿卡”的哈尼族分为“吉维”、“吉佐”、“木达”三个支系。 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和民族认定工作的不断推进,“阿克”、“不下”、“不过”、“排教”先后归属于哈尼族。 公元七、八世纪,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中游两岸地区。 公元9世纪中叶,他南迁西双版纳。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
(四)拉祜族
拉祜族起源于古代羌族。 公元10世纪,他们迁徙到西双版纳、思茅地区。 西双版纳地区的拉祜族大部分是从澜沧县迁入的。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族,分为拉祜纳语和拉祜西语两大方言。
(五)彝族
彝族起源于北方古老的“氐羌”民族。 他们是从青海河流域南下的氐羌族的一部分,与当地各民族长期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6) 棕色人种
布朗族起源于古濮人,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族、德昂族有民族渊源。 现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乡、西定哈尼布朗乡、勐曼镇、打洛镇等乡镇。 少数散居在大渡岗乡、勐阳镇和景洪市。 勐龙镇; 勐腊县关累镇、勐棚镇、勐曼镇、勐腊镇、磨憨镇等。
(七)基诺族
基诺族自称“基诺”,“基诺”意为叔叔的后裔或叔叔的民族。 基诺族是1979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正式承认的单一少数民族。
(8) 瑶族
瑶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长沙武陵夷”或“无锡夷”。 西双版纳瑶族有两个支系,自称“猛”(落地瑶)和“勉”(定班瑶)。 该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族。
(九)苗族
苗族自称“蒙古人”。 他们的祖先从贵州经云南文山、墨江、思茅来到义乌,并在孟坂居住过一段时间。 最后,他们南迁,定居磨憨镇。 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十)回族
西双版纳回族的来源主要是明清时期进入西双版纳经商并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大理回族商人,以及定居西双版纳的回族后裔。 其次是1950年以后支援边疆建设的内地干部、工人、农民和科教人员。文化卫生人员中的回族工人及其后裔。
(十一)佤族
佤族起源于古代“普”族,佤族自称“佤”或“阿佤”。 佤语属奥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族,与布朗语有亲缘关系。
(十二)壮族
他称壮族为“沙人”,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壮族则自称“杨”。 由于他们的生活习俗与当地傣族相似,故自称“岱阳”。 该语言原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族。 但由于长期与傣族交往和混居,县内壮族除少数老年人外,只懂得并使用本民族语言。 大多数人通常讲傣语并听懂汉语。
(十三)景颇族
西双版纳景颇族于20世纪初从云南省德宏州龙川县经缅甸、澜沧县迁入勐海县。 景颇村主要居住在勐海县勐海镇勐翁村委会,是一个多民族村。 2020年,西双版纳州景颇族人口为219人,占该州户籍总人口的0.02%。 景颇族目前庆祝的节日有春节、火把节、清明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