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樟推文)VR新闻虚拟现实伦理风险真实性

[关键词] VR新闻 虚拟现实 道德风险 真实

一、简介

随着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21世纪人类传播史已进入“以个性化为中心、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第四时代’”[石安斌,张耀中。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传统新闻业的兴起与变革[J]. 小编,2016(01):34-41.]。 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 其与新闻报道相结合而产生的虚拟现实新闻正在新闻行业的第一线蓬勃发展。 如今,VR新闻方兴未艾。 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其隐藏的问题。 本文从VR新闻的概念和起源出发,从具体案例入手,分析VR新闻“去现实”的伦理风险。 新闻实践结合VR技术是否符合新闻道德对真实性的期望? VR新闻与传统新闻所强调的真实性有何不同? 这就是本文希望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来回答的问题。

2.虚拟现实与VR新闻

虚拟现实(VR)简称VR。 其基本概念是由美国计算机科学家 Jaron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 拉尼尔因此被誉为“VR之父”。 具体来说,VR技术是利用专用摄像机和计算机来模拟生成360度全景虚拟环境; 用户可以在该环境中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并参与交互,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 虚拟环境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再现,也可以是创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 有学者将VR技术的核心特征概括为“3I”,即沉浸感(I沉浸)、交互性(交互)和想象力(I)。 所谓“沉浸感”是指用户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的感觉; “交互”是指用户在虚拟环境中通过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进行的人机交互; 而“想象”是指用户根据获取的信息和自身的行为,通过推理、联想等思维过程,在虚拟环境中想象自己的未来。 [石安斌,张耀忠.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变[J]. 新闻 小编,2016(01):34-41.]

虚拟现实技术与新闻报道的结合催生了虚拟现实新闻(又称“VR新闻”)。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VR新闻》中的定义:VR新闻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媒体制作和呈现的新闻。 它依靠VR终端中的各种视听传感系统来模拟观众的反应。 营造“身临其境”的沉浸效果。 [ 的拖曳,[EB/OL]。 #vr-as-,.]VR新闻可以为受众提供360度自由观察新闻场景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是传统平面媒体无法提供的全新体验。

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了第一个新闻项目“变革的收获”。 这被认为是VR新闻的首次尝试。 2015年后,美国各大媒体纷纷加入探索VR新闻的队伍:美国广播公司推出“ABC新闻VR”服务,其首条VR新闻《叙利亚之旅》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CNN 让 VR 用户直接观看民主党总统候选人辩论; 《纽约时报》还推出了VR新闻客户端“NYTVR”,填补了VR新闻APP的空白。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VR新闻起步稍晚。 2015年,《人民日报》率先推出“9月3日阅兵”VR全景视频,成为国内第一家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主流媒体。 同年12月,新华社发布VR新闻《虚拟现实,带你“亲临”深圳深夜搜救现场》。 这是我国首次应用VR技术报道重大突发新闻。

总体来说,与传统纸质新闻和视频新闻相比,VR新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VR新闻强调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观众不再是观看新闻事件的第三方。 他可以直接“站在”新闻现场,“ 小编们不再需要绞尽脑汁去解释,因为站在这样的场景,听觉、视觉、触觉的直接冲击让所有的言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孙振虎】 ,李玉迪。 “VR新闻”的沉浸模式及未来发展趋势[J]. 新闻与写作,2016(09):29-32.]。 其次,媒体在VR新闻中的中介作用被弱化。 在第一人称视角下,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角度,无需他人转播。 “观众将从第一人称视角了解新闻的发​​生过程。 虽然这个过程以前就已经产生过,但由于受众有选择视角的权利,所以接收新闻的过程比以往任何新闻媒体都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彭丽、彭璐。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和增强型新闻媒体——基于VR技术、AR技术和MR技术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 37(10):153-157.] VR的交互性从行为和心理两个维度加深了受众的新闻体验。[杨辉,雷建军.VR作为媒介研究述评[J].新闻大学,2017(06):27-35+151.]

此外,在新闻制作方面,与传统视频新闻相比,VR新闻以其360度全景拼接画面突破了取景和蒙太奇的限制。 “新闻制作人通过操纵框架来实现对故事内容和蒙太奇的控制。 操纵意义的能力已经降到了最低限度……镜头组装不再有太多实质性的意义,而是越来越成为一种纯粹的过渡方式。 新闻意义的获取和解读主要是通过用户的体验以及用户与情境的互动”[长江.蒙太奇、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新闻生产视觉逻辑的变化[J].新闻大学, 2017(01):55-61+148.].也就是说,VR新闻不仅是一种新兴媒体技术,在形式上对传统新闻报道进行了强化和拓展,更重要的是,它在逻辑上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界限。新闻制作——传统视频新闻从业者遵循一定的新闻规则,依靠取景器和蒙太奇镜头组向观众传达新闻真实,而VR新闻则直接依靠360度实景拍摄和计算机模拟技术来营造新闻场景,提供为观众带来更开放的体验、更完整的新闻体验。可以说,VR新闻是新闻制作中的一个新概念。

因此,基于上述特点,有学者指出VR新闻更接近新闻现实,因为它消除了新闻从业者在制作新闻时不可避免的倾向,强调受众在消费新闻时的第一人称体验。 VR技术为这种体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接近新闻场景的情境。 “新闻的全貌可以更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事件的是非可以留给观众自己判断。” 【程悦。 虚拟现实(VR)在新闻场景中的应用:机遇、困境与挑战[J]. 科技传播, 2018, 10(06): 121-122.].

然而,当VR新闻以革命性的姿态在新闻界掀起风#时,它的伦理风险也##在我们面前。 首当其冲的是虚拟现实对新闻真实性的威胁。 讽刺的是,正如上文所述,一些学者基于其新的可能性,认为VR新闻更接近新闻的现实。 然而,这种相当乐观的态度在事实面前却不得不沉默。

3. VR新闻的伦理风险:“去现实”的隐忧

真相是新闻的生命。 有学者甚至认为,真实性不能仅仅被视为新闻的特征,“因为特征是新闻成立后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没有真实的新闻就无法成立。它是决定新闻生命的因素”。刘建明. 新闻学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137.]由此可见“真实”对于新闻的决定性意义。

真实:_真实与非真实条件句_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

讲真话是新闻事业的崇高理想,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一直是中外新闻界一致认可的新闻职业道德乃至底线原则。 2009年11月,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布了最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必须视真实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 ,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全面、客观。”[引自詹江、彭贵兵.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1-23.]美国职业 小编协会1973年起草颁布的《职业 小编协会道德守则》也一开始就明确规定:“ 小编的责任是探索真相,提供公正、全面的报道”。关于事件和问题……” [引自詹江,彭贵兵。 媒体道德和伦理? 案例教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15-16.]可见,真实不仅是新闻事业的巩固之本,也是新闻事业的立身之本。 坚持不懈地追求理想、违背事实真相,历来为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道德所禁止。

由于VR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也必须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违反新闻真实性就会违反新闻道德。 为了深入分析VR新闻的伦理风险,我们不妨从一些具体案例入手。

前面提到的美国《得梅因纪事报》的VR新闻作品《改变收获》,用360度全景图像和计算机虚拟农场场景来描述美国爱荷华州四个家庭农场的变化。 。 其中,360度全景图像是 小编和摄影师现场拍摄的,而计算机虚拟构建的农场场景则完全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生成的。 里面的东西无论是大小还是比例都与真实的农场场景一致。 观众可以使用可穿戴设备沉浸其中。 逛一圈。

也就是说,VR新闻作品《改变收获》的一部分是基于真实场景模拟生成的“虚拟现实”。 虽然这种虚拟现实在很多指标上与真实农场一致,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是否可以基于数字技术进行量化和还原?

显然,虚拟现实本质上仍然是虚拟的存在。 用柏拉图的“洞穴隐喻”来比喻:这些虚拟现实是现实世界在“洞穴”中投下的影子。 它们与现实世界有根本的不同; 然而,这些“阴影”常常给人以错觉。 ,让人觉得这就是真实的世界本身。 一方面,VR新闻依靠虚拟现实技术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让观众沉浸在虚拟现实中。 场景的沉浸感让观众无法保持“临界距离”,从而模糊了现实与虚假的界限; 另一方面,这些“部分真实”的VR新闻却打着“新闻”的旗号,依靠新闻业长期以来坚持真实性所建立的权威,做出超越现实的行为。 《报纸四论》一书中写道:“报纸应该追求‘完全真实’,以取代两个‘半真半假’构成‘一个真实’的观念。” [威尔伯·施拉姆等人。 报刊四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03.]无论报纸、电视,还是VR新闻,只要是新闻,无论什么样的媒体,都不可能有真假。

如果说《变革的收获》在违背新闻真实性方面算不上典型,那么美国 VR 新闻项目先驱 Nonny de la Peña 的两部 VR 新闻作品《洛杉矶的饥饿》和《叙利亚》 “(叙利亚)可能会引发新闻界更深入的思考。

《洛杉矶的饥饿》是美国《新闻周刊》前 小编 Nonny de la Peña 的首部 VR 新闻作品。 它以美国的饥饿问题为背景,讲述了洛杉矶八月的一天的故事。 在就家庭饥饿问题进行采访时,诺尼·德拉佩纳和他的团队成员在排队等候食物时亲眼目睹一名男子因低血糖晕倒,但镜头来不及。 捕获。 随后,Nonny de la Peña 通过 VR 技术重现了这一场景。 《洛杉矶的饥饿》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置身于饥饿的“场景”中。 一系列视听刺激营造出的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面饥饿问题,产生强烈的共情感。 此VR消息传出后,相关慈善机构收到了大量捐款。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看完新闻片后,决定支持诺尼·德拉佩亚拍摄有关叙利亚的VR新闻:“我相信诺尼·德拉佩亚能为那些叙利亚难民儿童做点什么。什么,他们是受叙利亚内战影响最严重的。” 【王锐. 用VR“创造”更真实的世界[N]. 周末画报,2017(955)。]随后,Nonny de la Peña 被赞助前往另一则 VR 新闻《叙利亚计划》,通过在伊拉克边境的难民营录制视频来制作。 这部作品是一个完全电脑模拟的场景,一个年轻女孩在唱歌,然后炸弹爆炸。 这种强烈的反差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情感冲击,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感。

无论是《洛杉矶的饥饿》还是《叙利亚计划》,VR新闻制作人都不同程度地使用了完全计算机模拟的场景。 不同的是,前者的模拟是基于真实事件,是一种“演”行为,而后者则完全是一种“导演”行为。 导演在新闻片中的行为是对新闻真实性最直接的破坏,是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严重违背。 然而,无论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还是从未发生过的事件,在VR技术的帮助下,都可以归入“现实”的范畴。 然而,这种所谓的“真实”实际上破坏了新闻的真实性,是“去真实”的表现。 正如著名虚拟现实技术公司创始人Lucky所说:“除非我们找到能够完美捕捉和再现真实战争前线的技术,否则任何相关的模拟呈现都可能存在严重偏差。” 【引自于国明、张文浩。 VR新闻:重构新闻媒体产业[J]. 新闻与写作,2016(12):47-50.]

从传播效果来看,这两则不同程度“去现实”的VR新闻凭借强大的共情能力引发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似乎值得“推广”,但也凸显了VR新闻的伦理风险:VR新闻能够凭借其强大的沉浸感和共情感控制受众的情绪,而这种影响力也是基于的。以“去实现”为可操作前提; “去现实化”往往披着“现实”的外衣,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宣告“现实”的可操作性。 因此,它与传统的新闻真实性观念不符。 分道扬镳。 正如有学者所言:“新闻事件内容的‘真实性’与技术手段带来的新闻感知的‘真实性’无疑存在着主客观的差异。换句话说,尽管我们的知识(感知)感知是真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感知(感受到)的东西一定是真实的物体。” 彭力,彭路. 新媒体技术正在改变和增强新闻媒体——基于VR技术、AR技术和MR技术的考察[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37期(10):153-157。]

具体来说,本文认为VR新闻的伦理风险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话语层面,二是操作层面。

首先是话语层面。 虚拟现实技术声称它是现实的虚拟化,它强调它所呈现的现实是由计算机模拟的。 真实是新闻事业的基础,新闻真实是新闻从业人员遵循新闻规律对客观事实的认识状态。 如果可以用VR技术来创作新闻,如果可以用VR技术来模拟新闻所依赖的现实,那么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就有了操控的空间。 这样,本质主义的新闻真实性将面临解构。 结尾。

二是操作层面。 如果说在话语层面谈论VR新闻的“去现实化”过于形而上,那么在操作层面,VR新闻的伦理风险才是现实的问题。 前面提到,VR技术创建的虚拟环境可以是现实世界的再现,也可以是创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 据此,VR新闻的具体运作中出现了两种虚拟环境。 一是用360度全景摄像头在真实场景拍摄并后期拼接的VR新闻,如《人民日报》的《9.3阅兵实录》; 另一种是VR新闻,依靠计算机技术完全模拟图像的VR新闻,比如《丰收的秋收》中的农场场景。 如果说《丰收的变化》、《洛杉矶的饥饿》、《叙利亚计划》等VR新闻只是部分“演”或“导”的话,那么完全“无中生有”的VR新闻片也已经出现了。 2016年,《卫报》推出首部VR新闻作品《6×9》。 影片模拟了囚犯被关在6×9英尺牢房里的场景,为观众还原了牢房内幽闭恐怖的感觉,让观众体验到了单独监禁的感觉。 情怀。 《6×9》利用VR技术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空间,即想象中的现实,脱离了任何特定的监狱原型。 对于观众来说,现实已经让位于“体验”,感官刺激才是最重要的。 可以说,这部VR新闻片采用的完全虚拟的报道方式,已经与传统新闻所强调的真实性分道扬镳。 如果顺着这个发展趋势,VR新闻必将重新定义新闻存在的基础——真实。 如果新闻行业仍然把讲真话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如果新闻事业仍然把真实性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那么我们迫切需要反思当前VR新闻的发展趋势,完善相应的专业规范。

4。结论

正如《华尔街日报》视觉新闻总监余所说:“VR距离成为主流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确实代表了未来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方向。” [引自施安斌,张耀中。 虚拟/增强现实技术的兴起与传统新闻业的转变[J]. 新闻 小编,2016(01):34-41.]如今,VR新闻方兴未艾,其优势和##的问题都需要纳入考察的视角。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揭示了虚拟现实“表象现实”下VR新闻所隐藏的“去现实”伦理风险:VR新闻在“去现实”的操作前提下依赖于强烈的沉浸感。共情情感控制着受众的情绪,而“去现实”往往披着“现实”的外衣,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宣示“现实”的可操作性,从而与传统的新闻真实性观念分道扬镳。

VR作为一种新兴媒体技术,将不断给新闻行业带来新的变化。 我们应该正视VR新闻中隐藏的问题,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技术带来的挑战。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