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媒体涉华报道大量增加是件好事

众所周知,德国爱尔福特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学者选择了德国的三份日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和《柏林日报》; 《明镜周刊》、《焦点》和《泰晤士报》等三本周刊; 德国第一广播电台晚八点的新闻节目以及德国第一、第二电视台的简报。对上述媒体2008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六种平面媒体的总发行量约为400万份,主要读者为德国知识分子和精英; 德国电视台晚上8点新闻节目平均每天收看人数超过870万人。 ,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2008年,上述媒体涉华报道总数为8766篇,其中提及中国的4626篇,占52.8%,报道中国的4140篇,占47.2%。 平均每天有超过11篇有关中国的报道。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媒体涉华报道总量大幅增加。 可以说,欧洲媒体涉华报道大量增加是好事,反映出欧洲民众对中国更加关注、对中国更加感兴趣。 这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一致的。

其次,我想指出,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遗憾的是,欧洲媒体不少涉华报道违反了“客观、公正”等基本原则。 一位曾在北京工作过的奥地利同事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她在中国工作时常常面临一种困惑; 一方面是中国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奥地利编辑部的要求。 如果德国发生铁路全面罢工, 小编只需报道铁路罢工及相关情况即可。 如果中国数百人走上街头,编委会要求她写中国的政治制度面临崩溃。 这显然违背了“客观”原则。

绝无巧合。 德国学者分析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发现,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基调是谴责,超过一半的报道使用讽刺、刻板、简单化的语言。 在报道中国的国际角色时,重点关注中国与“无赖国家”的关系,散布“中国支持无赖国家”等刻板印象; “中国是气候罪人”; 而中国则有“未满足的资源饥渴”。 。 报道中国内政时,重点是少数民族问题和人权问题。 涉藏报道占涉华报道的11.2%,人权问题占3.9%。 对中国社会、教育、科技的报道几乎没有。 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有关中国的经济报道占14.8%,传达的基本信息是中国是“廉价商品制造国”、“有吸引力的增长市场”、“有趣的生产基地”。 此外,有些报道并没有谈到中国,比如“只有中国的死囚比伊朗还多”、“绍伊伯(注:德国部长)想要一个中国式的互联网”等。但由于数量庞大,平均每天10条以上,对观众的“中国形象”影响很大。 德国学者的这份研究报告认为,总体而言,德国媒体“没有真正还原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扭曲的”。 尽管这份报告研究了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但报告中列出的现象在许多欧洲媒体中都存在。 我相信在座的奥地利同事会比我更了解奥地利媒体的情况。

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我采访了很多去过中国的欧洲人,其中有政治家、学者,也有普通游客。 他们的普遍反应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与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有很大不同。 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是“专制国家”、“警察国家”,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 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 他们与普通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也发自内心地笑,能够表达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现象,不是为了批评任何人,也不是为了指责任何人。 我们的任务是让欧洲媒体的涉华报道更加客观公正,向欧洲公众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首先要求从事中国报道的欧洲同事学一点汉语,经常访问中国,与中国人民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关心。

其次,要增强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中国陆地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长2.2万多公里,海岸线长3.2万公里。 各地发展存在差异,属正常现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杂居,不同民族之间有时发生一些冲突是正常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超过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 但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多一点。 也就是说,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实属不易。

迄今为止,中国还有超过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数亿人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因此,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中国政府相当时期的主要政治目标仍然是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也是中国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人权政策目标。

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要看中国的政策目标是缩小发展差距还是扩大发展差距; 是减少民族冲突还是加剧民族冲突; 是解决温饱问题还是制造温饱问题。 一旦你掌握了中国的国情,有了基本的判断,你就会对中国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仅仅因为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德国和日本,我们就不会夸大中国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的人均GDP仍排在世界100名左右,不到奥地利人均GDP 4.6万美元的1/10。

更重要的是,欧洲媒体报道中国时必须调整心态。 长期以来,欧洲媒体一直宣扬“欧洲是当代文明的摇篮”,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都是从欧洲走向世界的。 这给了欧洲人一种历史和道德的优越感。 他们看世界,总是习惯于用欧洲视角、欧洲标准来衡量,而不愿意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 因此,他们未能向欧洲公众解释清楚,为什么有着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能取得如今的发展成果。 当我醒来,发现一个强大的中国站在大家面前时,我再次感到“恐慌”,不知道如何面对。 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满屏欧洲媒体。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出手救援。 有欧洲媒体惊呼“中国正在收购欧洲”,试图影响欧洲。 如果中方不采取行动,一些欧洲媒体也声称,中方袖手旁观、不提供帮助,不承担任何责任。 态度。 中国做错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上,如果欧洲同行能够摆脱“以欧洲为中心”的思维,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会发现,发展中的中国给欧洲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更多的机遇。 。

(作者为本台驻维也纳 小编。本文为作者在维也纳中奥媒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媒体被视为立法、执法、司法之外的第四力量。 它不仅对舆论的形成而且对民众都有很大的影响。 它对一个国家政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起到政策指导的作用。 今天(9月14日,编者注),我们可以在此背景下对欧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进行讨论和分析。 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

维也纳最近新闻直播_新闻维也纳报道视频_维也纳新闻报道

首先我想指出,近年来欧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明显增多。 欧洲媒体几乎每天都有涉及中国的报道。 如果在奥地利报纸《新闻报》的网页上输入“中国”,搜索引擎就会显示一万多篇涉及中国的报道。 通过《标准报》搜索引擎搜索“中国”,2011年7月9日至8月9日,一个月内涉华报道达250篇。

众所周知,德国爱尔福特大学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学者选择了德国的三份日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德意志报》和《柏林日报》; 《明镜周刊》、《焦点》和《泰晤士报》等三本周刊; 德国第一广播电台晚八点的新闻节目以及德国第一、第二电视台的简报。对上述媒体2008年的涉华报道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六种平面媒体的总发行量约为400万份,主要读者为德国知识分子和精英; 德国电视台晚上8点新闻节目平均每天收看人数超过870万人。 ,是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节目。 2008年,上述媒体涉华报道总数为8766篇,其中提及中国的4626篇,占52.8%,报道中国的4140篇,占47.2%。 平均每天有超过11篇有关中国的报道。 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媒体涉华报道总量大幅增加。 可以说,欧洲媒体涉华报道大量增加是好事,反映出欧洲民众对中国更加关注、对中国更加感兴趣。 这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一致的。

其次,我想指出,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原则。 但遗憾的是,欧洲媒体不少涉华报道违反了“客观、公正”等基本原则。 一位曾在北京工作过的奥地利同事在一次研讨会上表示,她在中国工作时常常面临一种困惑; 一方面是中国的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是奥地利编辑部的要求。 如果德国发生铁路全面罢工, 小编只需报道铁路罢工及相关情况即可。 如果中国数百人走上街头,编委会要求她写中国的政治制度面临崩溃。 这显然违背了“客观”原则。

绝无巧合。 德国学者分析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发现,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基调是谴责,超过一半的报道使用讽刺、刻板、简单化的语言。 在报道中国的国际角色时,重点关注中国与“无赖国家”的关系,散布“中国支持无赖国家”等刻板印象; “中国是气候罪人”; 而中国则有“未满足的资源饥渴”。 。 报道中国内政时,重点是少数民族问题和人权问题。 涉藏报道占涉华报道的11.2%,人权问题占3.9%。 对中国社会、教育、科技的报道几乎没有。 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有关中国的经济报道占14.8%,传达的基本信息是中国是“廉价商品制造国”、“有吸引力的增长市场”、“有趣的生产基地”。 此外,有些报道并没有谈到中国,比如“只有中国的死囚比伊朗还多”、“绍伊伯(注:德国部长)想要一个中国式的互联网”等。但由于数量庞大,平均每天10条以上,对观众的“中国形象”影响很大。 德国学者的这份研究报告认为,总体而言,德国媒体“没有真正还原生活”,在一定意义上是“扭曲的”。 尽管这份报告研究了德国媒体的涉华报道,但报告中列出的现象在许多欧洲媒体中都存在。 我相信在座的奥地利同事会比我更了解奥地利媒体的情况。

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欧洲,我采访了很多去过中国的欧洲人,其中有政治家、学者,也有普通游客。 他们的普遍反应是,他们眼中的中国与他们心目中的中国有很大不同。 在他们心目中,中国是“专制国家”、“警察国家”,人民生活在恐惧之中。 但实际情况却完全不同。 他们与普通欧洲人没有什么不同。 他们也发自内心地笑,能够表达对当前形势的看法。

新闻维也纳报道视频_维也纳新闻报道_维也纳最近新闻直播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现象,不是为了批评任何人,也不是为了指责任何人。 我们的任务是让欧洲媒体的涉华报道更加客观公正,向欧洲公众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 这首先要求从事中国报道的欧洲同事学一点汉语,经常访问中国,与中国人民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关心。

其次,要增强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中国陆地面积超过960万平方公里,陆地边界长2.2万多公里,海岸线长3.2万公里。 各地发展存在差异,这是正常现象;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杂居,不同民族之间有时发生一些冲突是正常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超过13亿,占世界人口的1/5。 但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多一点。 也就是说,中国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实属不易。

迄今为止,中国还有超过3000万人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数亿人的生活水平仍然不高。 因此,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一个发展中大国。 中国政府相当时期的主要政治目标仍然是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也是中国政府当前最重要的人权政策目标。

判断中国的发展方向,要看中国的政策目标是缩小发展差距还是扩大发展差距; 是减少民族冲突还是加剧民族冲突; 是解决温饱问题还是制造温饱问题。 一旦你掌握了中国的国情,有了基本的判断,你就会对中国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仅仅因为中国的GDP总量超过了德国和日本,我们就不会夸大中国的“威胁”。 事实上,中国的人均GDP仍排在世界100名左右,不到奥地利人均GDP 4.6万美元的1/10。

更重要的是,欧洲媒体报道中国时必须调整心态。 长期以来,欧洲媒体一直宣扬“欧洲是当代文明的摇篮”,工业革命和民主革命都是从欧洲走向世界的。 这给了欧洲人一种历史和道德的优越感。 他们看世界,总是习惯于用欧洲视角、欧洲标准来衡量,而不愿意认真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发展道路。 因此,他们未能向欧洲公众解释清楚,为什么有着不同社会制度的中国能取得如今的发展成果。 当我醒来,发现一个强大的中国站在大家面前时,我再次感到“恐慌”,不知道如何面对。 一时间,“中国威胁论”、“妖魔化”中国满屏欧洲媒体。 面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出手救援。 有欧洲媒体惊呼“中国正在收购欧洲”,试图影响欧洲。 如果中方不采取行动,一些欧洲媒体也声称,中方袖手旁观、不提供帮助,不承担任何责任。 态度。 中国做错事的例子不胜枚举。 事实上,如果欧洲同行能够摆脱“以欧洲为中心”的思维,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就会发现,发展中的中国给欧洲带来的不是威胁,而是更多的机遇。 。

(作者为本台驻维也纳 小编。本文为作者在维也纳中奥媒体研讨会上的发言。)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