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楼的钟声敲击着一些已经斑驳的老墙,仿佛是历史的回响,诉说着这座城市从一个小镇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
2007年3月,国务院批准海口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今年,海口建市八十周年。
海口于1926年12月9日建市,建市仅一年多,即1928年,一座欧式钟楼矗立在海淀溪边。 它是农业文明与海洋文明联姻、封建帝国与资本主义碰撞的产物。
胜利沙,钟楼矗立在这片土地上。 虽然她没有看到张十五的惨败,没有看到海关的最初建立,也没有看到第一家银行和邮局的开业,但她驻足的那片土地的记忆自然是她的一部分。 胜利沙是钟楼诞生的胎盘。
钟楼恰好是海口老城街道向北交汇的地方。李星皇 摄
钟楼之所以矗立在德胜沙,是因为它也是一个港口,一个通商口岸,一个维系海南和祖国的驿站,一个欢迎归侨的口岸,更是一条见证变迁的时光隧道在过去和现在。 海口钟楼是港口的标志性建筑。 钟楼是人们离开家乡、回归故乡的象征。 它是港口锚地的终点,也是启航的起点。
如果说古老的骑楼是这座城市凝固的记忆,那么钟声就是飘扬的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 钟楼是骑楼的孪生兄弟,是沿海港口城市的一对宁心人。
从地图上看,钟楼正好位于海口老城区街道向北交汇处。 如果你了解海口市和海口市前身的关系,就会发现钟楼就像是海口百年古城和千年古都府城的咽喉,是历史的起点。未来的海口市。
古老的骑楼是老海口凝固的城市记忆。
城市名片在琼桥精神中诞生
如果说海口这座城市是钟楼诞生的原始母体,那么德胜沙和港口就是钟楼诞生的胎盘,而海口的贸易往来,特别是与南阳的贸易和劳务输出,是钟楼和骑楼诞生和成长的养分。
海口是近代中国工人出国的口岸之一。 国外招聘机构设立了许多中介机构和猪舍,专门收买中国工人,为中国工人出国办理事务。 陈汉生主编的《中国工人出国史料》第五卷写道:“从1876年到1898年的23年间,仅通过客运出国的海南人就达24.47万人,平均每人1万多人。今年,通过其他方式出国的人也不少。”
1915年至1916年间,南洋橡胶和锡锭的销售十分顺利。 已在东南亚立足并发展起来的华侨,汇款充裕,每年可达2000万元。 社会资金充足,社会购买力强劲,生意兴隆。 ; 1917年至1920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海上交通受阻,对外贸易基本陷入停滞。 李根元、邓本银等军阀竞相驻守琼崖,生意衰落。 1921年至1927年,海口的经济经历了一番转折,各县公路相继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南阳橡胶、矿业等产业再次好转,商业呈现新繁荣。 这时,五条老街上相继建成了南洋风格的骑楼,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行。
海口钟楼是琼桥精神孕育而生的城市名片。李星皇 摄
东南亚华侨是海南华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南经济社会发展与之密切相关。 没有海南华侨的辛勤劳动和他们在东南亚经济上的成功,海口骑楼街区和商业经济的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有关资料显示,海口是中国四大依靠华侨资本发展的沿海城市之一,华侨资本占比达到70%。 几乎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或多或少隐藏着南阳华侨支援家乡建设的故事。 海口的南洋历史也是海南南洋历史的缩影。 海口老城的形成凝聚了海南南洋商人的劳动和智慧。
第二年,南阳橡胶业和采矿业再次起色,钟楼应运而建,成为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和象征。 据记载,由于当时商业的发达,过往的商船频繁停靠在海口码头。 1930年代,海口有“良安记”、“云旭记”、“远东公司”、“广德堂”、“王长兴”、“永盛号”、“香精公司”等35个行业572家店铺著名的宾馆或综合娱乐场所有“五楼”、“大雅宾馆”、“太昌龙”等,很多大商铺都在我们今天所说的五条街。 全国各地的商业大厅也纷纷落户海口。 岛内外商人先后成立了许多商会。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武夷会馆、潮州会馆、高州会馆、福建会馆、兴潮会馆、漳泉会馆等。 海口市有张泉会馆、兴潮会馆经营的店铺近400家(潮州会馆仍有部分在用)。 民国十七年(1928年),海口市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拆除了旧的、狭窄的石板路,扩建成10至12米、可容纳汽车的街道。 海上交通发达,港口繁荣,国内国际航线四通八达。 由于口岸海关尚未有统一标准的授时设备,给运输、业务和报关带来不便。
1989年的海口钟楼。
这一年,热心公益事业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周成美先生(时任海口市兑换货币兑换商协会会长)站在了时代的前列。 周成美(1883-1963),字香岩,号文堂,文昌抱罗镇昌金村人。 他通过商会组织了博爱路、中山路的整修改造,发起筹建海南医院,发起兴建多所中小学。 1928年,周先生积极主张集资在海口修建钟楼,统一全市时间。 这一倡议立即得到了海口总商会会长张惠武、副会长何丽川的认可。 他们以海口总商会的名义,发动海口工商界、琼港商、琼侨华人捐款捐物。 例如,香港出生的商人周文治先生主动捐款购买了德国制造的大钟。 周文治先生也是一位爱国琼桥华侨。 日军侵占海南前夕,他联合爱国人士,以“琼崖香港商会”、“琼州香港同乡会”的名义,向海外琼州侨领发出邀请,提议举办“海外琼州侨乡联谊会”。华侨华人联合会”。 “琼桥与港澳同胞代表会议”,讨论琼崖保卫有关事宜。 由于华侨和商会的支持,当年修建钟楼的资金很容易筹集到。 钟楼于1929年春竣工。
当时的钟楼是一座深棕色的欧式五层四面钟楼,高27.3米,面积16平方米。 墙壁由红砖砌成,并用白石灰连接。 由于钟楼底部面积较小,楼层较高,为了加固墙体并平衡外墙的推力,第一层至第三层外墙的四个角采用了砖砌体。扶壁结构,外侧“八”数分别由50墙、37墙、24墙递减。 斜扶壁造型既体现了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又凸显了向上的视觉感。 钟楼底层四面均设有门,二至四楼四面均设有立体拱窗,五楼设有大钟盘。 ) 匹配。
海口旧商号为泰昌龙。
那时的大钟简单而原始。 以上海、广州海关钟楼的自鸣钟为参考样本,由香港爱国华侨周文治从德国订购定制。 大钟设在五楼,四面都是白色大理石钟面。 分针和时针的长度分别为160厘米和96厘米。 每30分钟报时一次,由一大一小两个生铁制成的钟声组成。 钟楼顶部周围共建有八个箭簇。 每个方向有三个平行的箭头簇。 它们都是中间较高,左右略低。 这样,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三个箭头簇。 具有欧洲建筑风格。
钟楼顶部中央安装有卷扬机,上面悬挂着两根10多米长的细钢丝绳。 上端连接报时钟,负责时针、分针的转动; 下端用重锤约束,利用地心。 施加在重物上的重力使钢丝绳以恒定的速度缓慢下降。 每次下降后,声音控制装置都会开始鸣响报时。 由于悬吊重物从顶层落到底层需要两天的时间,钟楼管理人员必须每隔两天转动一次滑轮,一次又一次地将重物滚回顶层。
由于拆城、通路,海口港口码头由白沙门迁至海淀河长堤路一带。 因此,钟楼选址在海口大街天后宫广场(今中山横路北端),靠近海关主入口和长堤路。 近距离进一步促进了当时的港口贸易。 红色的欧式钟楼与海淀河边的椰树绿地相得益彰。 景色清雅、雍容。 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数千米之外都能听到余音绕梁的钟声。 那些住在钟楼附近的老人还能清楚地记得老钟楼那嘹亮、悠扬的钟声。
海口老街的老牌凉茶店。
改革开放,旧都新貌焕然一新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本位于水边的钟楼矗立在长堤路中间,已破旧不堪。 旧钟楼采用后向卷扬式报时操作,非常麻烦,会造成轻微的计时误差。 因此,1987年12月,海口市人民政府以拓宽长堤路为契机,决定重建旧钟楼。 旧钟楼当年被拆除。 同时,市政府拨款23.45万元,采纳了林志敏的意见。 新钟楼是“按原貌重建”的计划。 由原址向西北移动30米至海淀溪畔,终于建成了旧钟楼。 附近的海口儿童公园重建了一座新的钟楼。 新钟楼由海口市建筑设计院林志民先生设计,海口市建筑工程公司承建。
但1929年的原钟楼没有图纸,资料严重缺乏。 市政府提供的两张民国时期钟楼的老照片也模糊不清,无法反映钟楼的原貌。 几经周折,林先生在北京一位亲戚家里找到了一张民国时期钟楼的照片。 这件珍品成为他设计新钟楼的重要依据,也被作为重要的史料收藏。 终于,1987年12月15日,建省前夕,钟楼再次矗立在海淀河畔。
海口沙老街的“五层楼” 李星皇 摄
今天的钟楼是一座红色的独塔式建筑,位于海口市海淀河南岸人民桥西侧的翠绿树林中。 钟楼由原址北移30米,于1987年12月15日竣工。半年后,海南建省。
我们现在看到的钟楼是一座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25平方米,高27.3米。 在尽可能模仿旧钟楼造型和轮廓的基础上,提高了楼层标高,设置了台阶和花坛,外墙贴上了仿红砖瓦。 钟楼顶部的皇冠装饰略有改变。 采用上海555牌电子钟。 钟面比原来的略小。 大钟位于六楼。 四个钟面由直径2米的塑料块制成。 时针长0.53米。 分针长1米,每30分钟鸣响一次。 报时钟由扬声器播放,并通过四个扬声器播放电子音乐。 声音简单、优美、清晰。 “古钟新声”是海口八景之一。
海南民间学者庆龙健先生表示,长堤路一带历史上是海南人漂洋过海的地方。 多年来,钟楼一直保持着琼华侨胞的无限乡愁。 钟楼的设计始终牢记钟楼的华侨文化元素。 新钟楼的图纸设计完成后,海口市委、市政府不仅要求市民同意,还要求提交侨代表,由侨胞审核通过。 20世纪40年代回国的印尼华侨莫先生回忆起钟楼,仍感到十分温暖。 “当我乘船从岛上回来时,我看到远处的钟楼,就知道我到家了!”
20世纪30年代的海口钟楼。黄建豪摄
永恒的钟声敲响了过去和未来
新的钟楼就像一座建筑的榫卯。 新钟楼的搬迁,连接了历史转折点上由索市发展而来的省城。 她站在有着辉煌历史的德胜沙上,北临溪流,望海。 另一边是海淀岛,岛上万家灯火璀璨,天气日新月异。 南临长堤路,犹如海口百年古城、府城千年古都的咽喉。 德胜沙路、新华路、博爱路、中山路等海口老街在空间上聚集于此; 东有人民桥、和平桥通南渡河; 西有长虹卧波,飞龙饮溪。 世纪大桥,万亩四通八达的绿色公园……一直到世界各地宾客朋友纷至沓来的度假海滩。
钟楼的四个侧面就像四只眼睛,日夜注视着这座日新月异、日新月异、日趋国际化的海滨椰城。 她的钟声虽然单调,却因为重复而具有永恒的品质。 它们一定包含着许多过往的沧桑,也包含着许多对和谐幸福的祝福与期盼。
钟楼建成至今已近八十年。 历经世事的多次变迁,它被毁坏或迁移,但它依然无怨无悔地为这座古老而清新的城市诉说着时间。
世事沧桑,天道败坏。 如果钟楼有记忆的话,她一定还记得,她出生那年春天,蔡廷锴师到了筇竹海口; 她还必须记得,4月29日晚上,一场大火烧毁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七个房间。 ; 大家还记得,当年7月6日,市政府重申禁止男子扎辫子、女子缠足; 大家一定还记得,蒋光鼐带头筹款捐建孙中山纪念堂; 时光荏苒,岁月流转,她一定记得海口银行就驻扎在这座城市。 国民党军队掠夺一切; 我记得陈汉光为海口港募集资金,但响应的人很少,项目却暂停了; 我必须记住,日本飞机轰炸了海口和阜城; 日本“铁鸟”在大英山机场残酷邪恶地起飞降落; 记得日军德胜沙以猎杀智障人为乐; 你一定还记得五层楼和何家大院的故事; 你一定还记得解放前夕百年一遇的洪水之后德胜沙等街道的齐膝大潮; 你一定记得海水染红了白沙门的英雄们的鲜血; 记住,红旗终于插遍了海南岛; 记住海南建省的那一天; 记住一波又一波来自全国各地怀揣创业梦想的人们; 还记得台风大威吹毁了你的一只分针吗……
海口钟楼历史悠久。 其色彩鲜艳,造型内敛。 它丰富的生活品质、世俗性、旅游性、休闲性等诸多品质,足以让你成为与海口同舟共济的居民,让你成为命中注定。 来自海南的经典小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