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至24日,安徽省委书记韩军到蚌埠市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蚌埠调研。
在两次调研中,科技创新发展都是韩军关注的重点。 作为安徽创新“一核两翼多点”布局的关键一翼,蚌埠近年来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和航空航天产业,蚌埠科技创新前景备受期待。
它是安徽省设立的第一个市。 蚌埠曾被列为重点工业城市。 其工业城市形象与青岛、无锡齐名。 “WanC”车牌也充分体现了其在省内的地位。 第二次评价。
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蚌埠市的发展受到限制,经济总量逐渐回落至全省第九位。
这两年,“蚌埠撑不住了”(谐音“撑不住了”)突然成为网络热词。 童话剧《长月照》的故事竟然发生在蚌埠,这也让这座皖北小镇走红了。 。
在两次客流量从天而降之前,蚌埠已经为“重回C位”、“重回全省第一广场”默默耕耘多年。
临时交通最终会退去,产业转型是城市发展的关键。 抓住科技创新升级和长三角一体化机遇,刚刚重回舞台中央的蚌埠正在苦苦寻找增长之路。
△ 蚌埠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城市(来源:网络截图)
1、航天与传感,蚌埠明显的产业地标
2024年,蚌埠GDP同比下降2.1%,成为安徽省唯一负增长的城市。 “蚌埠已经到了‘没有退路、孤注一掷’的关键时刻。”安徽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回顾过去,蚌埠这座“江淮第一城”也曾有过辉煌的岁月。 1911年,津浦铁路开通,火车“拉”到了淮北小镇。 1947年,蚌埠从凤阳县分离出来,成为安徽省第一个设市。
1949年后,蚌埠被列为重点发展的工业城市。 皖北铁厂、蚌埠玻璃厂、蚌埠卷烟厂等一批工业项目在此建立,生产出安徽省第一块手表、第一辆自行车、第一辆自行车。 收音机。
但在随后的改革开放中,蚌埠未能跟上潮流,持续陷入产业转型难、发展缓慢、结构失衡的困境。 经济失速现象开始出现。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经济总量稳居全省第一。 三人一路倒下。
最新统计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蚌埠地区生产总值1646.7网络投稿,位居全省第九位,不到合肥的1/5、芜湖的1/2。 前三季度,蚌埠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7%,增速位居全省第14位。
作为曾经的工业城市,蚌埠并非没有可发展的工业。 2000年以来,蚌埠市提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但作为“综合性工业基地”,主导产业不明确或许是其发展缓慢的最大问题。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蚌埠经历了多次转型。 轻纺城、食品城、电子城轮番上阵。 轻工、电子信息产业、硅基生物基产业等曾被寄予厚望,但未经一定时期的培育和积累,产业增长迅速。 发展只是空中楼阁。
因此,韩军在近期蚌埠调研时特别强调:“发挥优势,做大做强主导产业”。
“只有产业基础,没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很难形成强劲的发展动力。蚌埠要实现存量盘活、增量增长,必须选好第一产业,巩固优势产业。”第一产业基础。” 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王章明在接受时代周报 小编采访时告诉 小编。
那么蚌埠目前瞄准的主导产业有哪些?
从韩军走访当地企业的路线也可以看出,名单上的第一家是安徽九洲云箭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专注于支持火箭回收再利用的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发,已发展成为国内商业航天电源领域的领先企业。
凭借中电科40、41等科研资源,以及大洪山专门的火箭发动机试验场,蚌埠在各地争相抢滩的航天产业中拥有不可多得的先天优势。
今年5月,蚌埠市召开航天智能制造产业园新闻发布会,引进九洲云箭等多家航天工业企业并签约。 “努力打造‘可循环火箭之都’和商业航天产业中心”,蚌埠在新闻发布会上喊出了这样的口号。
除了天天产业园外,“中国传感谷”也是目前蚌埠极具前景的产业地标。 与合肥“声谷”、芜湖“视谷”并称为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三谷”。
蚌埠是全国三大传统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具有产业基础。 今年6月,蚌埠智能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芯动科技在科创板成功挂牌。 是国内高性能惯性传感器的“隐形冠军”企业。
不过,虽然传感器产业赛道良好、机会较多,但郑州、常州等十多个城市正在全力打造传感器谷,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也在举办传感器产业大会一场又一个。
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郭元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蚌埠目前仅拥有一定的物理空间,顶层设计和战略定位仍需认真思考和探索。 最重要的是确定实施方案。 ,切入点一定要选准,不能盲目。
2、蚌埠能抓住多少区域一体化机遇?
对于蚌埠来说,老工业城市希望“重回C位”。 除了率先找到“C位”产业外,还需要加速认识自身的区位优势。
省委书记的调研路线中还蕴藏着可挖掘的信息:韩军参观的另一家企业是蚌埠国显科技公司,该公司专注于液晶模组的研发和制造。 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家居等领域。
据《中金在线》报道,在调研中,韩军提出要抓住安徽全力打造汽车“第一产业”的机遇,支持企业大力拓展车载显示业务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11月28日,韩军还在合肥与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举行工作会议,重点讨论汽车产业项目。 据悉,安徽省将加快落实双方重大合作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尽快建成投产,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互利共赢。赢得结果。
汽车产业今年被列为安徽第一产业,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发展。 今年1-10月,安徽汽车领域签约开工10网络投稿以上项目152个,其中50网络投稿以上项目46个。
从汽车产业上下游来看,安徽可开拓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问题是,蚌埠能夺取多少?
车用液晶显示屏模具潜力巨大。 韩军与“玻璃之王”的相遇,让人想起蚌埠最受欢迎的工业产品——玻璃。 得益于中国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实力,蚌埠是国内唯一能够生产显示行业所需全部玻璃品种的地区。
11月初,蚌埠高新区刚刚与武汉五耀安全玻璃有限公司签约,双方拟总投资20网络投稿,在蚌埠建设年产20万吨新能源汽车玻璃项目。 400万台。 一期建设年产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能源汽车玻璃项目预计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5网络投稿。
单独行动显然比共同努力双赢要好。 正如安徽汽车产业上下游可能给蚌埠带来的产业机遇一样,融入区域经济带发展至关重要。
蚌埠正以“重回C位”的决心和勇气,紧紧抓住合肥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区等区域机遇。
2019年,蚌埠成为第三批加入合肥都市圈的城市。 在省层面,蚌埠也逐渐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安徽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到,支持蚌埠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区和皖北中心城市; 《安徽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指出,构建以合肥市为中心、以芜湖市、蚌埠市为核心的“一核两翼多点”省级创新布局作为两翼,各市多点支撑,将提升河乌-蚌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水平。
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蚌埠已扬帆起航。
2024年底,《上海、江苏、浙江三市对口支援皖北城市结对合作实施方案》明确,宁波市以一对一结对合作方式支援蚌埠市。 近两年,蚌埠与宁波开展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合作,并以甬蚌工业新城共建模式,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项目。
蚌埠市委书记去年还率多个团队赴上海、济南、青岛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对与蚌埠产业高度契合的企业进行“定向邀请”。
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蚌埠市领导带队夜店招商引资217次,同比增长121.4%; 县区领导夜店招商引资342次,同比增长61.3%; 10个招商分局夜店招商引资340次,推荐签约项目51个。
然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为蚌埠市工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大的战略纵深,但正如《蚌埠市“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中分析的那样:“蚌埠地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多元一体化的中心地带,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中的地缘优势,与高端人才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并存,以及融资需求大、金融服务水平低等并存,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尚未形成区域协同效应。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为更好融入区域经济带和各级都市圈,王章明建议,蚌埠可围绕长三角优势产业做好产业协同、围绕安徽省重点产业进行产业分工、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做好三链联动; 同时,加强双招双引力度,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鼓励创新,保持经济发展与时俱进。 此外,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培育企业生存发展的最佳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