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距洛阳仅两百公里,但此地却是曹操争霸的起点,意义重大。
东汉王朝的原都位于洛阳。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地方军阀分裂。 汉朝皇帝已经失去了对权臣军阀的实际控制,基本沦为一个摆设。
当初,董卓利用外戚的势力废黜了汉少帝刘辩,拥立汉献帝刘协即位,控制了洛阳。
董卓这么做,自然引起了其他地方的军阀不满,于是他们开始在各地兴风作浪,割据政权。
由于董卓事态失控,他遭到了全国军阀的联合攻击。 无奈之下,他带着汉献帝来到关中故都长安,放火焚烧洛阳。
董卓临行前纵火焚烧洛阳城,致使洛阳城及大部分宫殿被毁,不适宜作为都城。
董卓在长安的日子并没有好过多久,就兵败被杀了。 后来李傕和郭汜联手攻克长安。 两人都想争夺权力,但汉献帝最终被郭汜扣为人质,回到了长安。 洛阳已成废墟。
事实上,不仅是洛阳,就连长安也因为军阀混战而被彻底摧毁。
汉献帝回到洛阳后,手中的皇权虽然衰落,但毕竟还有地位,于是向秦王下旨。
在历代秦王的军队中,曹操被认为是最强大的。 曹操原来的根据地位于山东中西部的兖州地区。 当时,曹操身为兖州太守,无力料理汉献帝的事务。
直到后期,曹操实力增强,势力范围扩大到中原,包括徐县。
曹操经过多方考虑,请求汉献帝迁都许昌。
首先,有长安和洛阳两个旧都。 长安距离曹操的势力范围太远,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 洛阳也因董卓的大火和随后的战争而成为首都。 一片废墟。
而且洛阳并不是曹操控制的领地。 当时关中、洛阳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下。
曹操已经做好了挟持汉献帝的准备。 他绝对不能让汉献帝留在洛阳,更不能让汉献帝去长安。
距洛阳不远的许昌,成为曹操绑架汉献帝迁都的最理想地区。
许昌虽然地方不大,但自然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 完全处于曹操的控制之下。 与周边其他军阀势力有着比较大的缓冲区,比较安全。
另外,当时袁术在寿春称帝,寿春在淮河之滨,许昌在淮河支流颍河一侧,靠近黄河。
曹操曾直言:河南名列天下,许都亦在河南之中。 北临黄河,西接虎牢关,南接江淮。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 这也显示了许昌优越的地理位置。
通过在许昌建都,可以直接顺流而下威胁袁术,控制江淮地区。
而且汉献帝到达许昌时,南方还有袁术的威胁。 他只能乖乖听从曹操,这样更有利于曹操的崛起。
当然,曹操根本没有考虑洛阳。 毕竟那是一个正统的地方。
但更何况洛阳已经是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想要修复,需要巨大的损失。 更何况,洛阳还是天下贵族、大臣以及所有忠于汉室之人最认可的城市。
选择洛阳,并不适合曹操用皇帝来控制诸侯。 这也会增加风险,让他遭受更多攻击。
相对而言,许昌规模虽小,但该有的都有,发展潜力大,易经营。 曹操拥立汉献帝,迁都许昌,自然是出于长远考虑。
总之,曹操放弃了洛阳,选择了许昌。 一是洛阳受损严重。 其次,洛阳易于安置人口,这让曹操处于领先地位。 相比之下,作为曹操势力范围、条件理想的许昌是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