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条件下,这样的区域或许可以容纳一个省会,但要成为一个人口多、经济强的省份的区域中心,这样的空间就显得非常局促了。
济南、泰安、莱芜,泰山脚下的铁三角
至于过江,距离济南市中心一步之遥的齐河,早就传言纳入济南。 齐河地名的意思是“吉水”。 从地理上和文化上来说,它可以与济南无缝连接,但只涉及德克萨斯州。 该地区的利益始终无法“进入济南”; 就翻山越岭而言,莱芜纳入其中是一个实际行动。 济南从东南跨过泰山山脉。
这并不是莱芜和济南第一次走到一起。 如果距离太远,我们就不谈了。 我们通过明清时期的济南府地图来了解一下。
|济南明府城范围图|
明代,济南管辖范围包括今济南市、莱芜市、泰安市北部以及德州市、滨州市的部分地区。 它不仅横跨整个泰山山脉,还有一段海岸线。 当时济南是省会,泰安是府(比县高但比府小),莱芜是县。
明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位于泰山两侧的三城在行政上是一体化的。
清代,济南府管辖范围大幅缩小,部分地区划入武定府、青州府。 泰安升格为府,辖莱芜。 泰安地区(包括莱芜)和济南地区以泰山主峰和山脊线为界。
从海拔来看,泰山最高峰只有1500多米,这似乎并不是什么大障碍,但不要忘记:泰山崛起在低平的华北平原。 对于平原上的人来说,眼前的山脉显然是巨大的……
古代泰安、莱芜、济南三地相见困难。 泰山如银河。
跨越山水:济南永恒的命题
泰山是济南、泰安、莱芜三市的分水岭。 它与夷山、庐山组成的太乙山脉,是划分齐、鲁诸侯国的天然分界线。
|山东省南北边界示意图| 地图学-龚子玉/地理博物馆
山东东部黄河以北地区是齐国与赵、魏等国之间的缓冲区。 该地区黄河河道不断变化,黄河故道与吉水之间为冲积平原,故称河济平原或河间平原。 河北河间地区因此得名。
|元代赵孟俯《鹊花秋色》|
宋末元初,赵孟俯的名画《喜鹊秋色》描绘了济南市北郊的景色。 很多人把图中的河流解读为“黄河”。 事实上,当时的黄河是从今天的东平湖改道南流的。 从江苏北部的淮河进入黄海。 直到1855年,黄河下游才从古吉水河改道经济南流。
|历代引黄示意图|
从地理单元来看,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山东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大致对应古代九州中的青州、兖州、徐州(注:这里的徐州是一个地区,不是一个城市) )。
|山东省南北边界示意图| 地图学-龚子玉/地理博物馆
从地理单元和地域文化来看,济南本来就是边缘,而不是中心。 到了明代,这三个地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山东省的样子——山东地势最高点是泰山,南北分别是济南和泰安。 统治者权衡形势,将泰山北麓的济南定为新组建的行政区域的中心。
省城济南市的明代城池并不大,比邻近的青州城略小,几乎有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的一半大小。 这也是由于空间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 。
清代,在明府城外又修建了一座外城,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康熙南巡》中的济南府城|
首先,济南的景观走向异常。 有山、有水、有平地。 听起来像是一个不错的宝地,但济南的地理环境与其他城市不同。 一般来说,聚落遗址都是坐北朝南,背山面水,但济南却相反,背山面水的环境。
其次,济南守护的黄河并不是一条温顺的母亲河。 这是一条含沙量极大的黄河,不断改变河道,最终成为一条地上河。
第三,黄河进入山东,自西南流东北。 河流与山脉形成一个斜角。 济南可扩展的空间仅限于三角区域。
济南地区看上去很平坦,但实际上里面不断有小起伏。
严格来说,济南市建在泰山北麓至黄河岸边的缓坡上。 笔者就读的大学位于济南。 曾经有一座著名的“山”字形南门。 进校门后,校园内有两条主干道向两侧分岔。 从南门大道到北门,几乎是一路下坡——两个门之间的高差有几米。 一时间形成了“弯路引下坡”的笑话。
校园位于城市的东北部,尚且有这样的起伏,更何况距离千佛山较近的老城区。 因此,济南的城市规划就是在这样一个极其不规则的地形环境中进行的。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气候和土地条件良好、安定、富饶的地方被称为天府。 陕西关中盆地、山西太原盆地、四川成都平原、江南太湖平原、福建福州盆地、北京小平原、沉阳平原,统称为天府。 谓之《天府录》。
山东在今天看来是一个很安定的地方,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动乱的地方。 济南首当其冲,但由于它在军事战略上非常重要,而且位于三大地理单元的交界处,因此成为省会。
中国经济中心是南北问题,山东经济中心是东西问题。 自明代建省以来,山东的经济中心先是西运河沿岸,后来又是胶东沿海。 济南从来都不是全省最大的经济中心,政治文化中心才是其最重要的使命。
山东的运河或者沿海地区历来都是地带性经济,群狼群起。 从来没有特大城市。 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烟台市在区位和综合实力上各有优势。
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济南也一直在积极寻找发展机会。 还有一个小花絮:它是清末以来第一个主动对外开放的省会城市。
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中国的大门是被列强打开的,签订各种开放条约的沿海、沿江城市大多是被迫开放的。 1904年,济南这座封建城堡中受农耕文明影响的内陆城市主动对外开放。 中国对“自行开放商港”的城市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1904年5月19日,清政府正式批准济南开设自己的商港。 古城西南4000亩,按照欧洲城市商务区规划。 以“经”命名的东西大道7条,以“纬”命名的南北公路11条。
|现代日式济南鸟瞰图| 上图中两城墙外的市区为商港区
清末至民国时期,商埠的经济发展和军事地位,使济南的城市规模比封建王朝扩大了数倍,从一座崇尚儒家思想的农耕封建城堡转变为一座现代化城市。据民国时期出版的地理教科书显示,济南在全国综合地位在十个重点建设城市左右。
|济南商港区一部分| 来源:山东商报
地理条件仍然发挥着作用。 济南是枢纽而非中心,稍稍懈怠就很容易被超越。 同时,其基数也不大:从解放到改革开放时期,济南的行政区划曾多次调整。 1973年起设立的济南市“鸡腿”形,历史上并未恢复济南专区版图。 其面积为全国最大。 在省会城市中规模相对较小。
此前,山东省和济南市对此并不关心。 从战略上看,青岛发展走在前列。 原本自然资源并不突出的济南逐渐变得平庸。 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边乃至中西部省份开始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后,山东、济南意识到所谓的均衡战略并不被舆论所青睐。
当杭州、天津、西安、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成为网红时,山东、济南意识到,没有强大省会城市的地区将越来越尴尬。
济南市总体规划
面对舆论压力和城市竞争的竞争态势,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丢不起面子。 面对周边大都市的围攻,山东急需一张强势省会名片。
城市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拓展腹地。 北京、天津因发展需要不断纳入河北省范围。 对于山东省来说,克服山水阻隔、拓展空间的举措其实早就该采取了,但仍然迈出了一步。
然而,面对泰山这样的庞然大物,济南各个城区很难像北京、上海、郑州、石家庄那样连接在一起。 显然,从空间尺度来看:由于地形限制,“大济南”的建设难度远高于大北京、大上海、大南京、大武汉、大成都、大郑州等; 从时间上看,“大济南”做大的黄金时机已经错过,但既然要做强省城,就别再犹豫了,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蓝图画到底。
|济南与山东区域地形关系图|地图:龚子玉/地理博物馆
|成渝地区与四川盆地地形关系图| 制图:龚子玉/地理博物馆
如果山东确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级大济南:横跨泰山、跨黄河,莱芜、泰安及周边邹平、齐河等将纳入大济南地区。 这么大的济南,在建设模式和城市景观上也将创造新的典范:
泰山已成为济南市的中心山,并作为城市的中心公园。
山水阻隔,阻碍了大济南区建设连续的城区。
济南将是一座没有绝对中心的多点开花城市
由此可见,济南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并不容易,其GDP和城市建设要充分认识; 至于它的扩张区域,无论是周边的齐河、邹平、莱芜,还是泰安,都和济南有文化上的联系,都属于泰山地区,所以并不是强行合并。 济南做大了和郑州、武汉和成都没有本质区别。 当其他实力省会城市这样做时,媒体是非常宽容的,也应该对待济南。 平等对待每个人。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济南的省会战略注定无法复制别人的经验。
未来,济南、莱芜、泰安要纳入统一规划,打造集山、水、湖、泉、林、城于一体的生态城市。 主城区是政治、文化和第三产业中心,莱芜地区重点发展新兴产业。 经济方面,泰安、长清、平阴以生态旅游为主。
济南大明湖鸟瞰图
跨越泰山的“大济南”规划需要长远规划。 现在要做的就是从细节和微观层面着力:改善济南宜居宜业环境; 改善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恢复城市生态环境。 媒体和公众的抱怨不无道理。 长期以来为人诟病的城市土壤和混乱状况不断改善。
济南市鸟瞰图
结论:济南的地图就像一只鸡腿,由黄河和泰山塑造而成。 黄河和泰山确立了济南、泰安、莱芜的三角地理格局,也是山东“三国宴”地理格局的勾勒者。
撰稿:桂建宇/大阁博物馆 校对:萧太后/大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