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位于齐鲁腹地,东距山东省省会济南50公里。 南临泰山,北临黄河,西接济南,东接淄博。 全市总面积18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万公顷。 现有22个镇、908个行政村,总人口98万。 一座正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城市。 章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早在8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龙山文化”。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历代人才。 战国哲学家邹衍,唐代名相房玄龄,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明代戏剧家李开先等,都曾在中华几千年文明史上发挥过引领作用。 。 章丘人民勤劳智慧,有着悠久的劳动经商历史。 据史料记载:“唐代,章丘为铁器最盛之地”,被誉为“铁匠之乡”。 孟九君家族是近代著名的商业家族,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十几个大中城市都有“湘”通商口岸。 成为当时商品闻名海内外的东方商人。 章丘资源丰富,拥有天然宝藏。 丰富的矿产资源、物产资源、水资源,为章丘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已探明的地下矿产资源有25种,其中煤炭、铝土矿、石灰石、花岗岩储量尤佳。 是全国重点产煤县(市)和优质铝土矿出口基地。 水资源十分丰富,市区有明水,泉水喷涌,年产水量1.2亿立方米。 白麦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齐州二堂记》中有“西为趵突泉,其为首领,东为百脉之冠”的记载。
章丘的综合经济实力十分雄厚。 1992年、1993年连续两次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各项经济指标在山东省名列前茅。 工业经济实力较强。 近年来,在工业经济发展中,我们始终坚持“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高效益”的工业强市方针,不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工业逐步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先后组建了华明、东风、海泰、鲁宏、汇丰、圣泉、天丰等企业集团,形成了七大集团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格局,培育EPO医药、核酸、串激调速电机、发光材料。 、四氢呋喃等一批高新技术增长点。 农业结构合理,工业化程度高。 几年来,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为龙头,把握市场,引领基地,着力打造产业链。 目前,大葱、蛋鸡、蔬菜三大产业已逐步形成。 有许多著名的优质特产。 章丘大葱、明水香米等名优特产各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全市已建成章丘农资、吊镇蔬菜、白云湖废钢、秀惠钢材、宁波报废汽车等十个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批发市场。 明水市已建成商业大厦、供销大厦、华联商厦、百货大楼、五角花大厦、秀江商业城等,形成了“五楼一城”的大型商业网络。 县(市)。 外向型经济方兴未艾。 全市出口企业已发展到18家,出口产品30余种,主要有水泥、花岗岩、耐火熟料、糠醛、糠醇、呋喃树脂及各类服装、芦笋、大葱等。
全市外资企业已发展到70家,外资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房地产、旅游业等领域。 为加强对外联系,章丘在北京、青岛、深圳、海口、上海、厦门等地设立了办事处,并在拉脱维亚、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开设了境外企业和贸易机构。 章丘投资环境优越。 章丘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胶济铁路、济青高速公路、济王高速公路、济青高速公路纵贯东西,敖九路、张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 济南国际机场位于章丘,距明水35公里。 全市邮电通讯已实现程控、自动化。 微波通信、光缆通信、自动报告等先进传输手段,加强了章丘与国际、国内的联系。 目前,全市程控电话总装机容量7.6万门。 章丘市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先后改造开通了吉庆路市区段、汤王山路、铁道北路、西外环路、双山路东段、明堂路等十几条干线。 道路,新的城市公交车。 章丘电力充足,燃气、供热能力和服务水平较高。 旅游服务业快速发展。 文化旅游景点有城子崖遗址、齐鲁长城、东平岭古城、李开先墓、清照园等; 风景旅游景点有白麦泉公园、白云湖、海山湖、锦屏山等。明水城宾馆、酒店、商场等服务设施齐全,随时欢迎海内外朋友光临。 投资政策利好。 市政府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特别是到明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 除享受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山东省开发区统一优惠政策外,市政府确定在土地使用、供水、供电等方面提供更多优惠政策,为外资发展创造条件——各方面投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