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线索表明莱芜将返回济南。
当时,由于莱芜第二产业发达,莱芜市政府和莱钢集团联合向省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 1201年,夜市招聘网从泰安城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小实体,迁入了数百名干部。 干部们开会时说,与其他地级市相比,莱芜有点太小了,在钢铁工业发达的80年代、90年代还可以。 但进入21世纪,却处于谷底。 想要发展经济,就必须抱住济南的大腿。 这就是所谓的“济莱一体化”。
济南只是需要扩张。 以前济南有一个吞并周边地区的例子,那就是章丘。 民国时期章丘属台山府。 20世纪50年代,又回归淄博,后又回归泰安地区。 1958年撤出泰安市,隶属济南市。 1961年回归泰安,1979年回归济南。1992年之前莱芜属泰安市,后独立。 现分配到济南支持经济圈建设。
为什么要这样做?
事实上,上级要求济南“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等战略部署”,打造“省会经济集群”和“一小时经济圈” ”。
相比之下,德州的齐河似乎更适合归入济南。 离湘乡较近,曾属济南。 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一眼看出,齐河和莱芜的地理距离远近与济南相同。
然而,这件事“主要因为水利问题没有完成”。 1989年,济南市提出将齐河、济阳两县划归济南时,德州市坚决拒绝同意,理由是这两条干渠对德州农业用水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适应济南市扩大城区面积的要求,德州市最终无奈将德州市的济阳县、商河县划归济南。合作,但也不能夺走所有的好东西,最终德州为济南封锁了济阳、商河,也算是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商河人自己说:当年济南向德州要临邑、齐河,经济最好。 德州不愿意,又不得不给,就给了最穷的济阳、商河。
济南要想形成经济圈,或者说要提高所谓的“第一地位”,仍然需要扩张和协作。 多年来,莱芜经济受钢铁行业整体下滑影响,遭遇发展瓶颈。 可以说是很迷茫,一直对济南投了怀抱,济南趁势拿下了。 济南东侧,一曰章丘,一曰莱芜。 张来与章丘有望形成良好的经济纽带,黄金即将到来。
省会城市资源倾斜
我们来看看莱芜回归济南的影响。 因为交通距离远,合并后,以前的路还是以前的路,不一定会更方便。 所以,必须修建高铁,否则回国害民。 除了让房价上涨,满足自己的胃口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为了实现“张莱高铁”,莱芜需要建设一条贯穿章丘、济南的高铁。 过去,莱芜没有直达济南的铁路。 到泰安的铁车只有一趟,途经淄博。 票价三元五十分。 很多年前人们就喊着“要富,先修路”,所以这个计划必须尽快实现。 过去需要一到三个小时的车程现在只需二十分钟即可完成。
济南:莱芜副中心建设
山东省一直强调“新旧动能转换”,实际上就是对耗能较多、未来最终会被淘汰的旧产品进行改造。
产业并转变为高新技术产业。 莱芜市因钢铁兴而生,因钢铁衰而亡。 没有钢铁时代给予的好处,就没有任何负担。 届时,从省城搬迁的产业,以及新引进的需要占用土地的新兴产业,将优先向本市各县区倾斜。 在之前的多次会议中,团队一直在研究一件事,那就是吉莱的城镇化建设。 同城不仅包括高速交通连接,还包括将莱芜建设成为济南都市圈省会副中心,承接产业转移,减轻省会压力。 说白了,济南市不要,又舍不得给别人,就给莱芜。 同时,不适合在本市建设和生产的新兴产业也将向莱芜配置。
莱芜本身就有钢铁优势,在多次讨论中已经敲定了其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打造从“钢铁”到“汽车零部件”再到“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也就是说,莱芜下一步的产业转型是从钢铁生产转向汽车生产,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生产。
改变山东省强省会弱的局面:我和莱芜都强
济南在山东省还没有第一名,连第二名都没有。 但一旦吞并莱芜,就可以超越烟台,在人口和经济上都超过烟台。 莱芜本身排名垫底,全市市民对它没有太大信心。 至于济南,由于布局等各种原因,聚集在这里的人们呼声颇高。 首先,济南似乎不具备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能力。 其次,一切都进展得很慢,一些急需的基础设施也比较陈旧。 如今莱芜并入,说明济南有省会建设的动力和思路。
山东与其他省份不同的是,各个城市的发展相对均衡,没有哪一方能够独大。 济南希望通过吞并周边地区来改善其数据是次要的。 最重要的是与周边地区合作,共同繁荣。 国家需要鲁中经济圈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但如果这个中心点对人才和产业的吸引力不够,一切发展都是痴人说梦。 省会的高度主导地位对省会本身有很大好处,但对省内其他地区却不一定有利。 虽然山东不需要像其他省份那样追求省会地位,但仍然需要“让济南领先,大家都上来”。
莱芜人和济南人一样,生性幽默。 相比之下,莱芜人的幽默总带有一种自嘲的感觉。 莱芜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二妮子》:“有一个女儿真漂亮,莱芜地,莱芜地口镇,她小时候妈妈叫她二妮子,和她一起去赶集。 ” 这首歌必须用莱芜话写才能体现幽默感。 对于莱芜并入济南,莱芜人这样说道:“莱芜划归济南后,莱芜人什么也没做,从全省经济最后一位变成了省会第二位。”
简而言之,他们都更强。 (寇镇微笑)
莱芜人:你们还是要过好日子
莱芜因强而分泰安,因弱而划归济南。 对于莱芜人来说,即使成为了济南人,也还是要过自己的生活。 仅仅因为你1991年出生在泰安,2019年成为济南人,这并没有让你个人有什么不同。 莱芜自身的特点是,旧动能衰退,新动能尚未落定。 如果我们不开发什么,并入济南后,最多也就是大批莱芜人迁移到济南东部,给当地居民带来不了多少好处。 人总得谋生,生活过得不好,谈什么都没用。 那时大家都知道,他们被纳入济南了,除了房价开始突然上涨之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
说白了,就算并入济南,这个地区的经济太差了,济南也会放弃支持。 商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30多个县区经济常年位列前十,但也属于济南。 并入济南后,带来了高房价、高消费,但居民工资却低得可怜,低得似乎赶走了人才。 因此,莱芜并购或不并购除了等待支持外,还需要依靠自身的产业机会。 合并的好处是政策、资源可以倾斜,但活不下去就放弃。
莱芜的转型关系着莱芜人的生存
莱芜本来就比较好。 从经济规模上来说,虽然是省内最小的城市,但作为一个县,已经很不错了。 成为济南市的一个区后,我们会向省城索取政策和资源。 我相信会比以前更好。 这需要建立在有能力的领导团队的基础上。 如果不成功,那就是失败。 如果在这个转型最关键的时期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省会济南的战略,还会影响莱芜当地人民的幸福。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个以第二产业起家的城市,如果在第二产业衰落时,不进行适当的转型,整个城市就会变成鬼城——没有工业、经济不好、人口流失。 玉门就是一个例子。 21世纪之前,玉门因依赖石油工业而繁荣。 21世纪初,玉门面临石油枯竭的尴尬。 原来的13万城市人口被搬迁,最终只剩下2万多人。 旧城已成鬼城,工厂倒闭,房屋空无一人。 这种情况在莱芜的一些地方正在发生。 因此,完全依赖单一钢铁产业的风险太大。 把济南的一些产业搬迁到莱芜,不能说是“无耻的不给我”,也不是“其实对老百姓一点好处都没有”。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莱芜不新增项目,最终将成为一座空城。这种情况不仅在中国如此,在日本也是如此,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因此,国家努力振兴各地区经济,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防止双方资源浪费。 可以预见的是,莱芜并入济南。 要想协同发展、展现活力,需要一定的调整和适应时间,而且效果不会那么快看到。 希望莱芜能够在下一个时代重振钢铁时代的辉煌,与章丘并驾齐驱,政治经济双赢,文化体育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