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 据《尚书·虞功》记载,夏朝最早建立地域建设和地方行政制度,并根据居民居住地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 当时汝州有霍邑(汝州城西南)。 属禹州。
商朝(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初称霍邑,后称霍国诸侯国。 辖区南起伏牛山,东至禹州(今禹州市),西至嵩县,北至登封(今禹州市)。 登封市)地区。 仍属豫州。
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霍国仍是诸侯封地。 属东都王姬。
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东北的霍国和梁邑为王姬之地。 后来,戎夷兴起,建立戎夷分国,梁、霍并入该国。 周景王二十九年(前491年),楚国灭陷戎满国,梁、霍遂隶属楚。
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郑国灭楚,梁(含霍去病,下同)隶属于郑国。 周烈王元年(前375年),韩灭郑,梁改名南梁(以区别陕西韩城以南的少梁)。 当时,南梁附近出现了一些较大的聚落或人口集中的城市,如羊人居(今汝州市西北部)、单虎居(今汝州市西北部)、河人居(今汝州市西北部)等。 、河仁居(今汝州市西北)。 今汝州市西南)、诸城(今汝州市西)等地,南梁及附近聚居地、城市均属汉管辖。 周献王二十八年(前341年),魏伐韩,战于南梁。 五战败韩,南梁归魏。 周南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王灭西周,南梁及附近聚居地、城邑属秦。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灭东周,置三川县(治洛阳,今洛阳市东北)。 南梁及附近聚居地、城市划归三川县。
秦朝(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实行地方郡县制。 南梁置梁县,辖附近城镇、聚落。 梁县隶属三川县管辖。
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最初继承秦制,置凉县,仍属三川县管辖。 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三川县为河南县(治洛阳)。 梁县先后隶属河南郡、司隶小微部(简称“司隶部”,下同,仍辖洛阳)。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次年,梁县东部和东南部置成修县(今汝州市东)、成安县(今汝州市东南)分别。 成安、成修两县属颍川县(辖阳寨,今禹州市)。
新王朝王莽(公元2年至23年在位)继承西汉制度,在周成秀国置甲美县,隶属颍川县管辖。
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沿袭西汉,仍置凉县、成安县、成修县。 建武二年(二十六年),洛阳改名洛阳,废成安、成修县,迁梁县。 梁县隶属河南县(辖洛阳)。 五年(二十九年),改河南郡为河南殷(仍辖洛阳),梁县隶属司隶部河南殷管辖,直至东汉末年。
魏(220—265),史称“曹魏”。 初置成汉,洛阳改名洛阳,梁县属司隶河南尹(治洛阳)管辖。 景元三年(262年),改司隶部为泗州(仍辖洛阳),梁县属河南殷泗州管辖。
西晋初(265年至317年),建军伐魏。 太始二年(266年),改河南殷为河南郡(仍辖洛阳),梁县隶属泗州河南郡。
永嘉五年(311年),成汉(即匈奴汉国)攻克洛阳,改泗州河南郡为荆州(仍辖洛阳)。 梁县至西晋末年属成汉、荆州。
东晋十六国时期(317年~420年),梁县隶属变化:
建武元年(317年),隶属东晋,隶泗州河南郡(治洛阳)。
建武二年至咸和元年(318年至326年),属前赵,属河南郡(治洛阳)管辖。
咸和二年至永和五年(327年至349年),属侯昭,属河南郡(治洛阳)管辖。
永和六年至七年(350年至351年),属“冉魏”,属河南郡(治洛阳)所辖。
永和八年至十一年(352年至355年)属前秦,属泗州河南郡(治洛阳)管辖。
永和十二年至兴宁二年(356年至364年),属东晋,属泗州河南郡管辖。
兴宁三年至太和四年(365年至369年),属前燕,属洛州河南郡(治洛阳)所辖。
太和五年至太元八年(370年至383年),再次隶属前秦,属豫州河南郡(治洛阳)管辖。
太元九年至十九年(384年至394年),再次隶属东晋,属泗州河南郡管辖。
太元二十年至隆安二年(395年至398年),属后燕,属豫州河南郡管辖。
隆安三年至义熙十一年(三年至415年),属后秦,属豫州河南郡(治洛阳)管辖。
义熙十二年至元熙二年(416年至420年),复归东晋,属泗州河南郡管辖。
南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梁县先后隶属泗州河南郡(治洛阳)、洛州(治洛阳)。
北魏甲三年(430年),改泗州为洛州(仍辖洛阳),梁县隶属洛州。 太炎五年(439年),北魏统一北方,梁县仍属洛州管辖。 太和十七年(493年),洛州改称泗州(仍辖洛阳),梁县划归泗州。 次年,南乳源县(辖今汝州市市区)、枝城县(辖今汝州市西)、石台县(辖今汝州市西,即杨楼乡石台村) 、东汝南县(辖今汝州市东部)。 这四县与梁县同隶属泗州项城县(府驻项城县)管辖。
孝昌三年(527年)置汝北县(治阳仁市),梁、南乳源、枝城、石台、东汝南五县划归泗州(治洛阳)管辖。 至北魏末年。
东魏(534年~550年) 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 初,汝北县属东魏,属泗州管辖。 天平二年(535年),撤销汝北县,改乳源南县为乳源县(仍辖今汝州市城区)。 梁、乳源、枝城、石台、东汝南五县属泗州项城县管辖。 武定元年(543年)恢复汝北县,迁梁雀坞(今汝州市东北),石台、东汝南两县并入梁县。 汝北县领梁、汝源、枝城三县,隶泗州(治洛阳)。 次年置北荆州(治陆浑县南部,今嵩县东北)。 汝北县对三县的管辖权不变,划归北荆州管辖。 四年(546年),将汝北县划归广州(治山北县,在今鲁山县东部,又迁武定中治项城县)。 五年(547年),汝北郡迁石台县,仍辖上述三县,属广州管辖。
北齐(550年至577年)和北周(557年至581年)。 北齐天宝元年(550年),将汝北县迁至乳源县(今汝州市城区)。 不久,改为如阴县并撤销。 市辖梁县,如阴县领梁县、乳源县。 属广州管辖,属北齐。
北周保定三年(563年),改北荆州为河州(仍辖南路浑县),改如阴县为汝北县。 汝北县令良、乳源县隶属河州,属北周。
北齐承光元年(577年),改汝北县为河州(迁乳源县治)。 河州领梁县、乳源县,属南项城县(治城,今桐柏县西北)管辖,又隶属北齐。
隋初(581年至618年),地方设县,郡县统一。
开皇初年(581~583年),河州改名益州(治浮留县,原南陆浑县,今嵩县),领梁县、乳源县。 开皇四年(584年),益州迁至成修县旧址(今汝州市东),后来(约开皇四年至仁寿四年,即584年至604)迁至乳源县城(今汝州市城区)。 益州零凉、乳源两县。
大业元年(605年),改沾水县为建(州)县(治今宝丰县南),属汝州管辖,益州领梁、乳源、蓟城县。 二年(606年),改乳源县为成修县(治今汝州市),益州改为汝州。 从此,“汝州”之名开始,辖成修县(今汝州市)。 地级市市区),汝州领衔三县不变。 三年(607年),成修县改称乳源县(辖今汝州市城区),县改置府。 改为汝州为项城县(辖乳源县),三县不变。 。 四年(608年),改阜城县为嘉城县,属汝州所辖,项城县领梁、乳源、嘉城、嘉城县。 八年(612年),乳源县改称成秀县(辖今汝州市城区),并置阳寨(今禹州市)、乳源(治所不详)、汝南(今汝州市)。城)分城东南)、鲁(今鲁山县)等县属汝州管辖,项城县辖八县。
唐初(618-907),隋朝入侵。 武德四年(621年)废县立州,改项城县为益州(辖成修县,即今汝州市市区)。 益州令良、成休、贾(改名贾城,年号不详)划归洛州总署(辖洛阳)管辖。 同年,洛州总署撤销,代为陕西省大兴台(仍辖洛阳)。 洛阳)。 宜州改称陕西省大兴台所辖。
贞观元年(627年),省原梁县改名梁,治所迁至此(今汝州市市区)。 撤销泸州,将泸山县划归汝州管辖。 益州领梁、嘉、鲁山三县,隶洛州都督府(治洛阳)。 八年(634年),益州改称汝州(志良县,今汝州市市区)。 汝州辖上述三县,隶属洛州都督府管辖。 十年(636年)设道(省级)。 汝州三县不变,隶属河南道(治洛阳)管辖。
正圣元年(695年),吴兴县(宝丰县)划归汝州管辖。 汝州领梁、贾、鲁山、吴兴四县,属河南省管辖。 神龙元年(705年),改吴兴县为中兴县,不久又改中兴县为隆兴县。 先天二年(713年),置临汝县(行政驻地为今临汝镇村)。 汝州零梁、临汝、贾、鲁山、龙兴五县仍属河南省管辖。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改河南路为都济路(治洛阳)。 汝州仍辖上述五县,属杜济路管辖。 二十六年(738年),徐州邺、项城(治所今邺县西南)划归汝州管辖。 汝州市辖临良、临汝、贾县、鲁山、龙兴、邺县、项城七县。 二十八年(740年),项城划归徐州管辖。 汝州辖六县,属都吉路管辖。
天宝元年(742年),改汝州为临汝县(知良县,今汝州市城区),临汝县及六县不变。 七年(748年),项城复归临汝县。 临汝县辖七县,属杜吉路所辖。
乾元元年(758年),临汝县改称汝州(仍辖梁县,即今汝州市城区)。 汝州仍辖七县,属都吉路管辖。 直至唐朝末年。
五朝(907年至960年)唐朝灭亡后,相继出现后梁(907年至923年)、后唐(923年至936年)、后晋(936年至947年)、后汉(947年至947年)在中原北部。 950年)、后周(951年至960年)等五个朝代。 这五个朝代均入侵唐朝,建立汝州(志良县,今汝州市市区)。 汝州仍辖上述七县,并曾隶属河南省开封府(治所在今开封市)、河南省河南府(治所在今洛阳市)管辖。 其间,后周显德三年(956年),废临汝县改为临汝镇,并迁入梁县。 汝州辖梁、嘉、鲁山、龙兴、邺、项城六县。
北宋初年(960年至1127年),修建沿袭五朝。 至道三年(夜店招网第七年),废路,修路(省级)。 汝州仍辖六县,改为靖西路、河南府(辖洛阳)。 熙宁五年(1072年),靖西路分南北路,废龙兴县设镇,迁置鲁山县。 汝州领梁、贾、鲁山、邺、项城五县,隶北京西北路河南府管辖。
元佑元年(1086年),恢复隆兴县,汝州领六县; 崇宁四年(1105年),郏县划归颍昌府(治所今河南许昌市)管辖,至正和三年(1113年),汝州领五县。梁、庐山、邺、项城、隆兴,仍属北京西北路河南府管辖。 政和四年(1114年),汝州因靠近景福(指京城附近的地方),又称福州。
宣和二年(1120年),改隆兴县为宝丰县。 靖康元年(1126年),汝州(辅国)领梁、鲁山、邺、项城、宝丰五县,至北京西北路仍属河南府管辖。北宋时期。
金(1115-1234)沿宋建国。 天会五年(1127年),汝州被金占领。 前辖5县不变,改为汴京路(行政驻地为今开封市)。 贞元元年(1153年),改汴京路为南京路(行政驻地仍在今开封市)。 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汝州领梁、庐山、邺、项城。 、宝丰、郏县(隶属汝州时间不详)六县,隶属南京道。 直到黄金结束。
元朝(1206-1368)始设行省,下设路(州)、州、县。
太祖二年(1207年),项城划归徐州管辖。 次年,叶县划归禹州管辖(治所驻方城县)。 至至元二年(1265年),汝州领梁、庐山、宝丰、贾县,仍属南京路管辖。 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宝丰、贾县,隶属梁县。 汝州领梁县、庐山县,仍隶南京路。 八年(1271年),汝州接管上述两县,改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治所为南阳市)。 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郏县,隶汝州。 汝州领梁、鲁山、焦县,仍属河南省江北省南阳府管辖。 直至元朝末年。
明代(1368-1644)建于元代。 洪武七年(1374年),汝州掌县,隶属通迁。 次年,肥良县划归汝州直辖。 汝州领鲁山、贾县,仍属河南江北省南阳府(治今南阳市)管辖。
洪武九年(1376年)废省路,设布政使司。 汝州辖上述两县,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成化十一年(1475年)析汝州东南疆域,复置宝丰县,隶汝州管辖。 汝州辖三县,属河南布政使南阳府管辖。
成化十二年(1476年),兵部左侍郎滕昭(汝州人)与河南布政使袁杰联名奏疏,分置汝州。因为汝州距南阳府太远,所以从南阳来。 宪宗批准奏报,同年九月汝州脱离南阳府,升为直隶府(同地级),直属河南布政使。 十二月,将嵩县、鲁山、汝州部分地区割给益阳县(治所今汝阳县),隶属汝州。 汝州直辖鲁山、贾、宝丰、益阳四县,隶河南布政使司管辖。 直至明朝末年。
清初(1644-1911),布政使部改称行省。 汝州仍辖鲁山、贾、宝丰、益阳四县,直属河南省管辖。 直至清朝末年。
【近现代建筑】
民国初年(1912-1949),清朝建国。 汝州县及隶属地位不变。
民国二年(1913年)二月,为实行道制(省设道),对河南原府县进行裁改,降汝州直隶府。至临汝县(治所在今汝州市城区)。 ),隶属河南西路(辖洛阳)。 次年六月,改河南西路为河洛路(仍辖洛阳),临汝县划归河洛路管辖。
民国十六年(1927年)四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废除道路,实行省、县两级建制。 临汝县隶属于河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开始,省、县之间设立行政督察署。 临汝县隶属河南省第五(许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许昌区)。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5月4日,日本侵略军攻克临汝城。 7月,成立日伪县政府(驻临汝县),隶属河南省第五行政督察署(许昌)办事处。 直至民国末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至2014年1月) 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临汝县隶属许昌地区。
1954年10月至1986年1月,临汝县隶属洛阳地区。
1986年2月起,撤销洛阳专区,实行市(地级)管县建制。 临汝县更名为平顶山市管辖。
1988年8月,省政府通知“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县级),隶属省直辖,单列规划,委托平顶山市管理”。
2011年,经中央编委会批准,确定为河南省直辖县体制改革试点。 6月1日起,经济社会发展部实行单列管理,行政架构和行政区划不变。
2014年1月,河南省全面实行直管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