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宁人,他们通常会说“海宁没有海,只有钱塘江”。 事实上,海宁在古代确实靠近大海,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一直与大海搏斗。
钱塘江历史上曾有3个入海口。 从南到北分别是南门、中小门、北门。
《钱塘江沿岸地图》(局部)美国国会图书馆藏
乾隆四十年至嘉庆十四年(1775-1809)
赭山与贡山(坎山,即航屋山)之间为南门,宽约三十里; 禅机山与何庄山之间有中小门,宽约八里。 盐官市何庄山以北海堤以南,称北门,宽约三十里。
当时,海宁与萧山以南门为界。 旧时这里是海与江的分界线,所以海宁是一个临海县。 因此,盐关西南四十五里,今萧山南阳街一带的山丘,皆是当时海宁的西南山峦,包括赭山(红山)、禅机山(春地山、狮子山)、温汤山、阁澳山(龟山)。 山)、盘山、雁门山(雁峰山、青龙山)、何庄山(白虎山)、胡家山(月山、黄山、美女山)、雷山、蜀山。
明末清初以前,江岛基本上都经过南门,潮水直达杭州。 最佳观潮地点是杭州。 海宁要想看潮,就得去赭山。 有诗曰:“海门山潮始出,千里平沙转”。 钱塘江毕竟不是内河,尤其是每天两次的潮汐携带了大量的泥沙。 从杭州湾到海门,河道变窄,泥沙沉淀,南闸逐渐淤塞。
清代《浙江全图》(局部剖面,上东、下西)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钱塘江第一次在海门改道是在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4月15日。 钱塘江潮水从东边进入小中门。 当时,赭山镇东西两侧的土地都不在水里,只剩下街道中心守卫着河心。 当时,人们惊慌失措,全家人都搬迁了。 哲山的市场一落千丈,十家店铺倒了八家。 赭山再次成为钱塘江上的一座孤岛。
清代《浙江全图》(局部剖面,上东、下西)
清朝雍正年间,原钱塘江干道南门逐渐淤积成平地,赭山市场开始与南岸接壤。 从此,浙山与海宁隔江相望。 钱塘江水道通过中、小闸进出,但中、小闸处河面狭窄,潮水穿沙淤泥。 虽然潮水主流从中、小闸门进出,但白虎山北麓与海宁池之间的北闸门开始泛滥,流道逐年变大。 北岸只有一线堤防,极有可能泛滥,严重影响北岸安全。
清代《浙江全图》(局部剖面,上东、下西)
为了清理中小门,清朝雍正皇帝颁布了五道圣旨,阻止钱塘江北流。 第一道圣旨:下令疏浚赭山、海口。 当时,用了一个多月的“冲刷法”疏通了忠孝门口的淤泥,但只疏通了十几年,旧症又复发了。 钱塘江第二次在海门改道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03年)。 钱塘江全部流向北门,中门和中门完全淤塞,变成了陆地。 从此,钱塘江主航道就固定在海门至今。
钱塘江每次改道,往往给沿岸居民带来灾难。 据史料记载,仅南门为海道的500多年来,堤防被潮水冲刷百余次,造成16万人死亡。 萧山国际机场位于坎山和浙山之间,跑道平坦笔直。 从北到南的旅行者大概都知道,萧山国际机场所在的土地实际上是数百年前的钱塘江南大门。
萧山国际机场规划图
18世纪初,河流出北门后,原海宁县南部沙地被洪水冲毁,切成南北两部分。 南部与海宁相隔,“隔河相望,不便纳税诉讼”。 萧山清廷幕僚王辉祖将此事报告清廷,得到清廷批准。 从此西起西兴,东至三江门。 北界一般在钱塘江南岸沿赭山、何庄山、蜀山一线,南界在北海塘。 这片广阔的沙地统称为南沙(几乎一半是现在的海宁),这块土地从海宁划到了萧山,于是“萧山的面积变宽了”。
为什么现代的海宁不再是沿海了?
20世纪60年代填海前的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钱塘江和杭州湾两岸经历了多年的堤防建设、杭州湾沿岸新土地的开发建设。 自1966年萧山开展大规模围垦以来,共围垦滩涂50万余亩,约占萧山总面积的四分之一。 此外,北岸的杭州下沙(海宁盐仓)填海、海宁尖山填海、南岸的上虞、余姚填海统称为杭州湾填海。 填海造地导致杭州湾江海界限变得模糊。
民国时期,有学者主张以钱江大桥作为江海的分界线。 新中国成立后,有人主张以沙沙大桥或海宁尖山、曹娥江闸段为界。 后来又提出以海盐坎普和余姚西四线为界。 甚至有人主张以平湖金四娘桥与慈溪庵东连接线为界。 如今,地理圈统一为海盐县产浦常山东南口与余姚市、慈溪县交界的西三门的连接处。 东临东海杭州湾,西临钱塘江。 因此,钱塘江流经海宁全境,海宁并不靠近大海。
盐官古城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灾难,其中大部分是由海侵造成的。 有《筑城谣》云:“隋有盐官城,汉无盐官城;唐有盐官城,宋无盐官城”。王朝。” 盐官县的县城也几经迁移,不再只是现在盐官风景区的所在地。
三国武皇武二年(223年)置盐官郡。 县城在大康里(今夏石赞山)。 南朝成武帝永定二年(558年)置海宁县,意为“平静的海泛”。 辖盐官、海盐、前景三县(今海宁、海盐、平湖地区)。 县城位于盐官县,“海宁”之名最早出现在这里,因为它地处沿海,寓意祈求港湾平安。
《全清帝国地图.浙江地图》(局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印。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版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在盐官县北右泉县旧址(即今海宁市右泉路、东山桥)重建盐官县。 唐武德七年(624年),盐官并入钱塘县(今杭州)。 唐贞观四年(630年),复置盐官县,治所位于重如坊以西、三思桥以北(今盐官风景区)。
需要说明的是,唐雍正六年(655年)以前的盐官县城所在地,史料记载自相矛盾,学术界也存在争议。 这只是其中一种理论。 唐雍正六年(655年),为控制南方钱塘江海患,县城南移至今杭州市萧山区浙山陈桥附近今城,今萧山机场附近。 盐官县旧城因“山水双生”而更名为夏(肖)石。 后来钱塘江改道北移,县城迁至温塘山(今萧山梅里坝坝附近)。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运河图》(局部,上西下东)
唐会昌三年(843年)置建宁镇(在今盐官镇南,元代落入海中)。 五朝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建宁镇改名盐官镇。 南宋时,盐官城南距海四十里。 嘉定年间(1028-1224年),大海失去故道,潮水北涌。 城南的土地陷入大海,距离大海仅数里之遥。 元贞元年(1295年)升任盐官州,元治元年(1308—1311年)建盐官州城。
泰定元年(1324年),海水泛滥,海堤被冲毁,盐官城遗址消失。 泰定四年(1327年)水位开始趋平,天历二年(1329年)改称“海宁”。 元十九年(1359年),在旧城北五里处重建海宁城(今盐官观潮风景区)。
曾属海宁(今萧山南阳街)的赭山镇老街,也是海宁余族徐氏的家。 徐氏先祖靠剪干烟、开卷烟店起家。 他们还开设南货店、当铺,重视读书、做生意。 “徐元生”是全盛时期的店名,是其祖辈所建。 民国时期,家道中落。 新中国成立前,全家只有十几口人。 然而,徐家的大房子却成为了赭山老街的标志。 性建筑。 徐元生的建筑风格与萧山南翔的“四水归堂”式大宅截然不同,具有海宁民居的特色。
本文由百度海宁都市酒吧/HN青年/潮人语联合创作,经杭州网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