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八美村入口
“山上有一个小口,好像有光。”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地势平坦,房屋如画,有良田,秀池,桑竹。”……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画家们也抱有希望。 、背诵熟悉的《桃花源》、查找图片、实地考察……对桃花源的探寻从未停止过。
终于有一天,乘着小船,经历了“三天三夜”,我如梦似幻地走进了位于滇东南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八美村,走进了这片与世隔绝的田园风光。村庄。 这里街道纵横,鸡犬相闻,小桥流水,农田炊烟,诗情画意。 这不就是人们眼中的世外桃源吗?
文山的美丽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它的美丽。 北回归线横贯全国,使文山的四季各具特色。 春天,三圣寺十三里桃花盛开; 夏季,南方草原碧绿; 秋天,八宝王田一片金黄; 冬天,滇东南最高峰冰雪覆盖,枝头银装素裹……
春天的文山,鲜花盛开。 三七花守护健康,石榴花将各民族紧紧拥抱在一起,玉兰沁人心脾,木棉热情奔放……还有什么也像这里的风土人情一样热情奔放。
夏天的文山充满激情。 普者黑的打水仗让人流连忘返,庄家院子的篝火晚会让人又爱又羞。 或者你也可以划着小船,走进画中欣赏“乌托邦”,享受没有世俗竞争的宁静生活; 或者走进喀斯特绿洲,邂逅双色荷花和桃花水母带来的惊喜; 或者踏上西丑郁郁葱葱的“三光”地带,可以体验西丑创造“等待不是解决办法,只有努力才有希望”的精神共鸣。
秋天的文山,金黄一片。 八宝稻田翻滚着金色的稻浪,崂山梯田挂满了丰硕的稻穗,宣告着丰收。 而素有“黄金永不变”之称的文山三七,正值收获季节。 独特的自然生态滋养了“南方神草”三七,创造了片仔癀的传奇,让云南白药名扬世界。 “魔草”生长的世界是一个植被茂盛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文山的冬天,热情如火。 冬季无严寒的文山,是避寒的好去处,也是观察心灵成长的赤热之地。 这片土地孕育了“崂山精神”,传承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延续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等待不是方法,只有努力才有希望”的实践,把石漠变成了绿洲,让花园里开满了鲜花和果实。 这红色的精神之美,彰显了文山人敢于闯出新路的激昂情操,印证了文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四季各异的庄香苗岭,是世人心目中充满诗情画意的遥远之地。 还有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共同创造的铜鼓文化、水稻文化、坡牙文化。 有苗族的“花山节”、壮族的“三月三日”、彝族的“花莲”。 “节”……庄家酒香,苗岭歌飞扬,月月有节,周周有活动。
文华山清水秀,环境优美。 走进文山,犹如一座“世外桃源”。
文山州推出6条精品旅游线路
近日, 小编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和旅游局获悉,为全力打造“人间天堂文山”旅游IP,该州将重点打造六大主题产品如“生态文山·喀斯特山水田园游”线路。
一个村庄,一个向往
文山市锥里街道镇鸭湖村
听虫鸣鸟鸣、采摘水果垂钓、品尝地道农家菜一日三餐……继游历名山大川、游览名胜古迹之后,“下乡”正在成为为越来越多的人出行提供了新的方向。
富宁县利达镇瓦崩村,群山环抱,峰峦叠翠,风景秀丽。 今年,村民张红艳种植的130亩糖李正值盛果期。 “旅游采摘旺季,游客很多,在这个收获期,每天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今年预计收获30万元。”
从自然风貌到人文景观,从民族风情到红色文化,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拥有丰富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文山州围绕“打造特色山水田园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培育了马萨村、沙老村等一批生态美、环境美、人文村。村、龙树角村。 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了多条特色鲜明、有内涵、有品味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带动了一大批贫困群众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分享乡村旅游成果。
美丽的村庄排成一排,连成一片,成为游客向往的好去处。
文山市沙老寨柿子村、富宁县瓦榜村、盐山县坡索农场赏景采果,让游客沉浸农旅融合; 文山市马塘镇塘子寨苗族文化村、锥里街、“弦子舞之乡”镇内的大兴寨彝族文化村以及盐山县围磨乡黑鱼洞村等民族特色村落,古韵古韵,浓郁的民族风情; 在马关县阿峨新寨和富宁县坡雅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文化的亮丽名片……
各类乡村旅游目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文山州正抓住这一形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整合和推广力度。 核心产业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 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增加收入,把资源变成资产,把文化变成收入。 截至目前,全州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66家,接待游客,实现营业收入10151万元。 乡村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超过10万人。
此外,通过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田园风光、养生养生、休闲农业、自驾旅游等新兴旅游业态,不断延伸产业链。 “已逐步转变为文化旅游、民俗旅游、娱乐旅游等内涵丰富的旅游业态。
下一步,文山州将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坚持丰富产品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按照AAA级景区标准评选30个最美旅游村,培育文山“最美怀旧旅游带”,整合全州42个最美旅游村中的42个边境小康村,按照国家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建设,打造边境风情旅游线路。 同时,着力推出农业休闲旅游、乡村生态旅游、中草药保健、茶叶、辣椒、石斛等乡村特色产业产品。
代代相传的圣草
三七籽就像盛开的红花
一种草,李时珍说它可与人参相媲美;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对此专门立法; 云南为其定下了1000亿的目标——这就是文山三七。
这种“南方圣草”素有“金不可换”之称。 百多年来,以其为主要原料配制的云南白药、片仔癀、丹参滴丸等已享誉世界。 如今,朱友勇院士团队已针对这种草建立了林下三七示范基地。 文山州正着力从品种选优、精深加工、品牌打造、技术创新、标准引领等方面推动三七产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打造千年三七产业。 亿级三七产业。
“三七是大自然赐予文山的瑰宝,是世界上唯一的品种,中国独有,主产于云南,原产于文山。因此,文山三七是世界三七。” 文山大学三七药学院院长辛文峰博士介绍。
文山四季如春,宜居宜养。 北纬23.05°的生态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使文山拥有丰富的健康养生资源。 文山种植中药材面积超过200万亩60多种,享有中国“三七之乡”、“八方之乡”、“草果之乡”的美誉。 文山人爱好养生,注重养生。 文山三七产业园和三七文化园依托三七资源建设。 文山三七产业园和三七文化园是以三七资源为基础建设的。 六郎城仙草秘境,以石斛资源为支撑而建,楼宇重重,金丝缕缕。 以体验荷花、常春藤香、接骨丹等名贵中药材为主题,打造老山药王谷生态旅游区。 还形成了药食同源的药膳文化,创造和开发了三七蒸鸡、三七花蒸蛋、三七酒、石斛宴、菊花鸭等食疗美食,集养生保健于一体。分为一日三餐。
一首民歌,一份真情
坡雅颂书唱
走进富宁县北排镇坡雅村,身着壮族服饰的村民们哼着古老神秘的坡雅情歌。 来自边陲小村的悠扬歌声,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村里小到四五岁的孩子,大到八十多岁的老人,都会唱破牙情歌。一个村庄就像一支乐队。” 北爱镇坡雅村党支部书记农建斌说。 离别时播放歌曲《舍不得》,相聚时播放歌曲《只有当我们好的时候才遇见我》。 壮乡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在悠扬的歌声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在西阳江大峡谷·农人谷景区,上演着另一种神奇而古朴的壮家风情。 牛皮鼓一响,锣钹齐鸣,“农牙外”表演者舞起牛头,表演纸马、双刀、钩镰等“十八般武艺”。转动。 来自广州的游客魏女士正在用手机拍照。 她感叹道:“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表演,感受到壮族独特的文化,太震撼了。”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 全州居住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文化,为这片神秘的边疆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在八美仙境,随着庄家铜鼓的声音跳起手帕舞; 在华山场听迷彩嘴弦乐; 在仙湖边随着易家哥哥的琴弦跳起欢快的弦乐舞; 《侗经》的音乐简单而响亮。 ,千百年来一直在民间传唱; 苗寨美丽的芦笛奏响,笙声翩翩; 马关农人甜美动听的古乐向世人诉说着四百多年的漫长岁月。
文山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玲说:“在文山,生生不息的歌会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牢牢扎根于边境文山。 它跨越历史的长河,日夜唱响着七乡人民的歌声。 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 历经千年,历久弥新,终于被锻造成一张蕴藏着文山人民精神纽带和民族灵魂的文化名片,也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唱出”文化,让游客“走进”。 近年来,《水母鸡》、《破雅情歌》等一批来自白云深处的乡村童谣、民歌小调,已从小边疆山村走向世界舞台。 浓郁的民族风情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山村。 感受古代歌舞的魅力。
文山州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自然优势,不断发挥旅游演艺项目的综合带动效益,向游客展示文山灿烂的民族风情和歌舞艺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有文山”的魅力。生活叫“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