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日喀则市桑珠则区(海拔3860米)
天气:21℃/10℃晴转多云
来日喀则之前,《青岛日报》资深摄影 小编、《青岛画报》原副主编张岩先生给我发了一批老照片。 这些照片是他1977年前往日喀则采访青岛援藏工作时拍摄的。 。 到日喀则后,每次出行,我都会对比手机里保存的照片,并在当地藏族司机的指导下,找到了大部分的拍摄地点,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在同一个地点、同一个角度重新拍摄。 。 这是经过20多年的变迁后的新照片。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今天,特此发布这些照片,向大家展示西藏地方干部群众和援鄂干部为建设一个团结、繁荣、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日喀则。过去20年的建设。
20年来,青岛援建了很多项目,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这条路——青岛路。 夜店招网第19年,青岛援藏集团投资1100万元对青岛路进行拓宽改造,并于当年国庆期间全线竣工。 为了筹措这笔资金,援藏干部们辛苦了。 现在依然能听到人们笑着谈论这段往事,但笑声中却能感受到辛苦。 2001年至2003年,青岛援藏持续改造青岛路老城,修建了一批具有商业价值和现代美感的建筑。 此后,青岛路又经历了3次修缮和整修。 2017年,西藏投入援藏资金近1200万元,实施环境维护和综合整治。 如今的青岛路开阔平坦,隔离区内树木茂盛,两侧商铺林立,呈现出一派繁华景象。 是日喀则市最美的“景观大道”。
这个位于青岛路和上海路交叉口的交通管制哨是当时日喀则市区唯一的交通管制哨。 现在,整个城市的十字路口都使用智能交通灯来指挥交通。 远处那座天蓝色的建筑曾经是中国农业银行日喀则分行。 现在它只是一个分支。 对面,一座9层高的中国农业银行新办公楼拔地而起。
日喀则市区现有4条南北向高速公路。 从西向东分别是山东路、上海路、黑龙江路、吉林路,分别对应日喀则援藏工作对应的四个省市。 从上面的老照片来看,1977年的日喀则市东部边界基本只到达山东路和上海路。 现在黑龙江路和吉林路所在的地区仍然是青稞田。 图下区域原为城南街第七居委会,现为城南街扎西吉才社区。 7年过去了,这里还是一片平房之地,市区只有几栋楼房。 。 如今,这片平房已变成藏式小楼,城市边界已向东延伸到远处山脚下的年楚河两岸。 由于日喀则市政规划中的建筑不能太高,所以我们看不到像沿海城市那样的摩天大楼。 但从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日喀则已经从一座小城市转变为一座新兴城市。
这张对比照片是在上一张照片的左侧拍摄的。 图中可以看到尼色山下的扎什伦布寺和寺院的金顶。 在扎什伦布寺的右侧,可以看到当时还没有重建的桑珠色宗堡遗址。 在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一条非常明显的土石路,也就是现在的扎德路。 扎德路因“扎西德勒”而得名,寓意吉祥如意、吉祥如意。 现为东西走向的城市主干道。 新拍摄的照片中,扎德路已被一排排建筑物遮盖,只能看到路北侧一座现代化的体育场——日喀则市体育场,取代了老照片中原来的空地。 前景中的扎什吉才社区曾经是平房。 随着桑竹子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收入的增加,现在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小楼,不再住以前的土坯平房。
桑祖布则宗堡建在海拔4000米的宗山上,是日喀则市最显眼的地标之一。 又称“小布达拉宫”。 从图中可以看出,夜店招募网17年建成的宗山已是一片废墟,山脚下的房屋仍是二层土坯藏式房屋。 现在,山上重建了一座雄伟的地带性城堡,山脚下又盖起了一座新的三层楼房。 这里门廊鳞次栉比,市场繁华。
元末明初日喀则成为西藏政治中心后,定名为“西卡桑珠宗”,意为“如意庄园”,简称“西喀孜”,又称“西格孜”。 ”,这就是“日喀则”的音译来源。17世纪中叶,西藏政治中心回到拉萨。赞词“桑珠”,意为最高地位,以西卡之名。桑珠教被取消,仅保留简称“西卡宗”。2014年6月26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原县级日喀则市在青岛市政府支持下,“桑竹泽区”更名为“桑竹泽区”,带回了最吉祥的名字。
东嘎乡庆园希望小学在16年间经历了2008年、2020年3次新建、改建、扩建。1966年初建时,第一小学是土木结构平房。 2008年,青岛援藏投资370万元,对学校进行改扩建。 原土木结构校舍改建为2层教学楼,并更名为清远。 希望小学。 2020年,青岛援藏集团第九批再投资800万元,为学校新建4层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
这三张对比照片中的第一张是在学校门口拍摄的。 从中可以看出,校门和教学楼已经完全变了。 校园内原有的土木结构平房教室已改建为两层教学楼。 第二张照片是在教室里拍的。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室里的设施设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张照片是课堂上孩子们的特写。 虽然校服变了,但孩子们学习时积极向上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
焦乌场是日喀则市中心著名的商业区。 老照片中的空地,早已被密集的商业建筑填满。 焦武场中心区目前正在原址进行改造,建成后将成为热门的新型商业综合体。
山东路北接青岛路,是日喀则市中心最重要的主干道。 市委、市政府设在这条路上。 山东路上还有一座著名的建筑——山东大厦,是山东省第一批援藏中心修建的。 1999年荣获中国上海吉尼斯世界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奖。 尼斯最好的 - 这座城市海拔最高的最高建筑。 它是藏汉友谊、鲁藏团结的一座丰碑。 即使20多年过去了,山东大厦仍然是这座城市最显眼的建筑之一。 山东路的变化体现了日喀则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环境的改善。
珠穆朗玛峰之路以珠穆朗玛峰命名,可见其重要性。 这条路于1995年至1977年开通。 现道路两侧有众多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企业等单位,也是日喀则市区的一条重要主干道。
上图中的土路是从贾措雄乡通往市区的一条路。 现在已经硬化成水泥路,路两旁建起了很多工厂。 图片左边的山叫乃桑日山。 山下的拉日铁路于2014年8月建成通车,2024年6月25日拉日铁路将开通运营动车组,可直达拉萨、林芝。
这里是曲榕美塘路与上海路的交汇处。 老照片中独特的建筑是1977年新开业的一家超市,名叫家家乐超市,当时很火爆。 现在,由于城市面积的扩大,城市经济发展的延伸,变成了随处可见的杂货店。 这也是各城市老城区发展的共同特点。 然而,道路从碎石到柏油的转变仍然见证了城市的发展。
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就在上一张照片中家家乐超市的东边。 当时路还在修,马车、拖拉机在路上行驶。 现在,居民在柏油路上驾驶越野车。 道路两旁的二层藏式房屋早已改建为三层商业门面房,给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1977年的仁布路基本上是日喀则市的东部边缘,再往东就是农田。 老照片中的建筑是原县级日喀则市旧行政中心在建的办公区。 据日喀则市老居民回忆,这张照片中正在建设的大楼应该是当时日喀则市县级乡镇企业局、武装部等部门的办公地点。 2006年至2010年,青岛援藏集团实施接力,将县级日喀则市(现桑珠则区)行政中心南移至齐鲁大道,带动了南部发展,扩大了城市规模。 仁布路两侧现已辟为商业楼宇。 老照片中可见的庭院是原日喀则市县级政府大院,庭院里的白色建筑是旧青岛援藏公寓。 该小区后来被开发为高档住宅小区。 十七年前还铺着的硬化路上,当年的牛羊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汽车在行驶。
照片中的江砀输水渠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江砀乡段。 该项目于2006年12月22日开工,边建边受益。 2000年3月开始发挥灌溉效益,2000年10月基本建成,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 。 据《青岛援藏纪事报》报道,青岛技术援藏干部作为建设单位技术带头人,通过了日喀则地区和西藏自治区河道办的审核,保障了江党主干道的开发建设。运河和灌溉区。 进展顺利。 江荡输水渠工程的建成,是藏汉兄弟同心协力、精诚团结的友谊成果。
上面三张老照片中的女医生名叫毕彦琳。 她是青岛市立医院的麻醉师。 2016年10月进入西藏后,她和同事们共同努力,成为一所以妇幼保健为主的小型综合医院。 (现桑竹则区人民医院)已逐步走上正常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轨道。 在此期间,援藏医生下乡巡诊,“青岛援藏医疗队”的旗帜首次在日喀则的田野和村庄飘扬。 当然,当时的条件还是很困难的。 毕艳琳和她的同事们要徒步穿越青稞田,为田间农牧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目前,青岛援藏集团组建了西藏首支由援藏干部、援藏医生组成的“山海情·红背心”医疗志愿服务队。 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偏远乡村,送医生上门,开展重大疾病预防排查、义诊查房。 新照片中的两位医生分别是青岛市立医院心脏病专家严荣强和普通外科医生刘普。 青岛援藏积极筹集物资,创造条件,让农牧民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 与此同时,援藏医生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他们可以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送到更多偏远村庄,从而更好地缓解偏远山村农牧民的看病难问题。 在桑竹泽区人民医院现代化的远程医疗中心,医生不再需要使用黑板进行沟通和帮助。 他们可以远程直接连接青岛市立医院,青岛专家可以进行在线远程会诊、远程教学。
照片中的地方位于318国道4679公里处,属于拉萨市曲水县桃花村,地处雅鲁藏布江陡峭的河谷。 虽然老照片中只有几间平房,但这里也是著名的停车和休息的地方。 现在,桃花村重建了一栋二层藏式建筑。 路边的树木数量明显增加。 山上已架起一座高压输电塔。 就连右边的巨大岩石也被水泥石保护着。 停留。 早在17年前,日喀则市区就几乎没有硬化道路。 著名的318国道仅拉萨至日喀则、东至拉萨至林芝、西至日喀则至聂拉木县段进行了硬化。 大部分路段仍为碎石路。 如今,318国道仍然是拉萨通往日喀则的主要通道,但沿路已修建了拉日铁路。 拉日高速公路部分路段已建成通车,其余路段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不久的将来,拉萨至日喀则将全程走高速。 (青岛日报/观海报 小编 张岩 王建良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