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的根源是事实。 事实先发生,新闻报道随后发生。 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 这是 小编必须不断追问、不断实践的永恒命题。 通过报道事实,让社会更加进步、生活更加美好,是 小编的基本理念,也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新闻报道; 用事实说话; 事实第一; 最后报告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认为,新闻的根源是事实。 事实先发生,新闻报道随后发生。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也承认 小编在新闻报道中的积极作用,即事实是由人发现和再现(报道)的。 没有 小编的发现和报道,事实就不可能成为新闻。 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尊重事实,从事实中找新闻,根据事实报道新闻,尽可能发掘新闻事实中蕴含的社会意义。
新闻本身就是一项高度政治化的工作。 正如一位资深 小编所说:“ 小编不仅仅是‘作家’,应该以政治家的视角和态度来认识事物,挖掘出能够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宝藏’。”
“用事实说话”,简言之,就是通过客观地描述新闻事实及其背景来体现观点、表达观点,而不是让作者站出来直言不讳。 这是 小编最基本的方法,也是 小编的基本功。 新闻报道不仅要“说话”,更要“用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 这是 小编必须不断追问、不断实践的永恒命题。 下面从六个方面探讨新闻报道如何“用事实说话”:
1、用客观真实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源于客观真实的事实,这是“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也是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归宿。 任何虚假、捏造、带有人为因素的新闻报道都没有客观事实依据,也会损害新闻报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甚至引发人们对新闻工作的质疑。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公布了一组由陕西省镇平县城关镇文才村村民周正龙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以证明野生华南虎的存在。在镇平县。
2007年10月12日,陕西省林业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华南虎重新出现在世间的重大消息。 如果属实,这将是我国24年来首次发现野生华南虎。 问题是,此消息一经公布,就有网友强烈质疑唯一证据——老虎照片的真实性,认为所谓珍稀野生华南虎的照片是假的。 可谓平地起波浪。 陕西的处境极为尴尬,因为除了照片之外没有其他证据,这使得其自卫缺乏有力的证据。 私人研究和判断与KTV言论不一致,原本令人兴奋的濒危物种发现却陷入了神秘之中。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华南虎再现”的消息很快从褒贬转为贬义。 目前,陕西无论从学术精神还是技术分析角度都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他们无法回答为什么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出华南虎存在的结论; 他们在再三追问下承认,如果用纸老虎作为道具拍照,确实无法证实; 直到现在,他们还无法证实华南虎的存在。 当地发现了更多证据; 动物研究专家的结论是,该报告的科学研究和程序不充分,但陕西同行仍无法反驳。 除了一张可疑的照片,陕西省林业厅等部门无法提供更多证据,但各种质证所依赖的逻辑却越来越强。
当然,在没有其他确凿的、关键性的证据表明肯定或否定之前,各个层面的质疑仍然只是舆论不愿意向信息方询问。 通过提问和追问能产生什么样的互动目前还是未知数,或许最终也不一定能达到一个清晰可辨的结果。 但耐人寻味、令人欣喜的恰恰是质疑的习惯和舆论对质疑的偏好。 “包子假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对类似情况应特别敏感。 这种情绪和表现在关于新闻媒体与假新闻之间关系的争论中尤其引人注目。
“华南虎出现”,照片由个人提供,地方政府报道,权威媒体发表转载,广泛宣传。 随之而来的各种质疑声中,也不乏媒体的批评。 这自然与“纸包子假新闻”事件不同,“纸包子假新闻”事件中,由于媒体主观故意捏造,存在媒体滥用权力的可能性。 但事实上,假新闻对于大众媒体来说最大的陷阱并不是媒体偶尔丧失新闻道德而犯下的错误,而是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载体被动面对一些美丽的谎言和明显满嘴空话。怀疑,但往往他们习惯于无所事事,甚至愿意火上浇油。
华南虎是不是纸老虎,既是一个考验科学知识和摄影技巧的分析问题,也是一个提醒舆论习惯和媒体责任的问题。 无论各种问题最终能否得到解决,只要媒体提供必要的质疑,提供及时的讨论,留下自己的想法,就不可能是虚假的阴谋者,而是真相的寻求者。
2. 用典型事实说话
生活中客观真实的事实是众多而复杂的,具有相同社会意义的真实事实往往是一种,而不是一种。 即新闻素材比较丰富。 新闻报道显示,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可能发生在河北或印度。 新闻报道为何将“北极也使用农药”作为新闻建设的对象? 这是因为,在许多能够展现对环境污染造成破坏的事实中,选取的事实和新闻报道应该是那些在特定环境下具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和新闻报道。 因此,“北极也被‘使用’了农药”,可以从很多资料中发现和提炼出来,进而成为新闻报道的主题,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连日来,中国科学家北极科考成为新闻热点。 然而,一则关于北极发现农药残留的新闻报道却让人们震惊:当科学家们正在凿开冻雪并准备密封样本时,他们通过简单的实验室测试意外发现,冻雪颗粒中含有农药成分。
众所周知,北极地区属于高寒地区,不适合人类生活。 那么,到底是谁这么“好”,竟然把农药带到这片荒无人烟的地方来污染环境呢? 这个答案并不难解读。 专家认为,这不应该归咎于北极,而是北极。 人类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现在越是欠发达的地区,农作物、蔬菜喷洒农药的就越多。 然而,农药使用后,其残留物要么被大气蒸发,要么渗入地下,要么流入河流。 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只要是有害物质,如果不将其完全转化为无害物质,它的有害物质显然不会自动消失。 这些残留物迟早会进入大气层,最终漂流到北极上空,形成降雪,然后凝结成雪状的冰块。 这样看来,看似“洁白无瑕”的冰块中混有有毒元素也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北极至今还没有人类居住区,也没有现代化工厂,但仍然逃脱不了人为污染环境的命运!
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消息却具有典型的意义:保护环境绝不是一件可以掉以轻心的事情。 换句话说,保护环境是没有国界的。 这给各国政府敲响了警钟。 如何控制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是本国的事情,也是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要求。
3. 用事实细节说话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让事实说话,应该是让真实的事实、典型的事实在新闻报道中变得“真实”、“典型”:
在购买电脑时,我们可能不会注意到硬盘是希捷的、操作系统是微软的、CPU是英特尔的、交换机是思科的,因为这些产品现在都写着“MADE IN CHINA”在他们身上,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 在手里。
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程度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一旦网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就会随时动用可怕的强大力量。 因此,美国正在诱导其他国家进行网络军备竞赛。 一旦加入军备竞赛,美国就可以“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打垮对方。
美国靠着飞机和大炮,赢得了60年的霸权。 依靠网络战争,美国或许能够更长久地维持霸权。 毕竟互联网的所有核心技术都比飞机大炮更难复制。
从这篇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不玩大炮,玩网络,美国就有世界命脉”的真实情况,感受到中国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科技。 新闻报道详细描述了“别再玩大炮、玩网络了,美国掌握着世界的命脉”:“不再是中情局后门软件嵌入微软操作系统、思科交换机的情况了。”交换软件,甚至打印机软件,秘密是什么?美国在发展信息技术、制造信息产品的过程中,为未来全球信息制裁做好了准备。 “美国在信息方面拥有绝对的霸权,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现在互联网非常发达,但真正支持互联网运行的根服务器数量却相当有限。现在有全球有13台根服务器,其中一台为主根服务器,12台次根服务器,主根服务器位于美国,12台次根服务器,其中9台次根服务器位于美国,一个在英国,一个在瑞典,一个在日本。” 这些精选和运用的细节让事实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而正是这些细节的提炼,让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成为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奋起直追的动力。 具有典型意义。
4.用感人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应选择感人的事实。 在各种典型环节和场景的拼接组合中,尤其是对每个场景中最感人情节的捕捉和描述,这组新闻报道生动、发人深省。 新闻报道在典型案例和具体事实的描述中,要注意写出让自己和读者感动的情节和细节。
在《新闻传播精品入门——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中,有一篇关于《大爱无疆》的新闻报道,这是一篇充满情感、真实事实的新闻报道:
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退休教授高耀杰在16年的一次会诊中发现,一名农村妇女因输血感染艾滋病。 这是一场因卖血、买血输血引发的医源性“血灾”! 从此,高耀杰走上了“抗艾”之路,揭#了医源性“血灾”才是中原艾滋病传播的真正根源,从而揭示了艾滋病大规模蔓延的真相。由中国部分地区卖血引起。 10多年来,他花光了个人全部积蓄,花费超过100万元,其中包括获得多项国际奖项,用于帮助艾滋病患者。 与此同时,高耀杰行动起来,救助了164名艾滋病孤儿。 作为一名医生,人道主义是她一生遵循的原则。 高耀洁将她多年的调查整理成集,唯一的目的就是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治疗成为可能。 她的好斗态度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更多的人被她的爱心和精神深深感动。 她被国内外舆论誉为“中国民间防治艾滋病第一人”。 2002年,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亚洲英雄”。 2004年入选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这样,在受到感动时,作者不需要出面表达主题,但事实已经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和情感。 让感人的事实来说话。 在共情作用下,新闻报道达到了隐性议程设置的目的,使读者在接受新闻报道时不经意间接受了作者的观点和理解。
中央电视台“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用诗意的语言赞扬了她:
这是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用她渊博的知识和理性的思维消除了人们的偏见和恐惧。 她用母亲的爱和无私的热情温暖了弱者的无助和冰冷。 她竭尽全力推动防治艾滋病这项艰巨的工程。 她把生命中的所有能量化作一缕阳光,希望照进艾滋病患者的心中。
5. 用个人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在使用真实、典型、感人的事实的同时,也要注意使用“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事实:
这是一个发生在西部青海省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 人们日常的用水都是由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 一头一直被人们视为诚实忠诚的老牛,口渴难耐,强行闯入了沙漠中唯一一条水车必经的道路。 老牛一言不发地站在车前,被赶、被打,半步也不肯动。 挑水武士从来没有见过这么顽固的老牛。 老牛每人每天拼命争取的三斤水,没有喝一半,而是送给了被它召唤出来的小牛。 小牛们贪婪地喝着水,慢慢地往回走,没有人赶走它们。
这是关于西方极度缺水的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事实。 在众多有关“母爱”的新闻报道中,这是一篇特殊的、极具个性的“母爱”。 《母爱》促使人们思考西方是如何衰落的?
屯垦、边防后,森林草木长期遭到破坏,沙漠进来,水土流失,黄河变得浑浊。 从此,文明的上游变成了沙漠、戈壁、风库。 一切都是在绿色消失之后。 西部已形成长10000英里、宽2000英里的沙尘#带。 在四面八方的伐木声中,沙进人退、人背井离乡的人间悲剧每天都在上演! 西北200个县(旗)森林覆盖率不足4%; 每年有30至60天刮8级以上的风; 四十年来,每年有三千万人“吃皇粮、穿黄衣、喝黄汤”。 没有土地和清水,文明只能徘徊、观望。 文明如何在浑水中展现出聪明的头脑、强健的体魄和持久的魅力?
这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母爱”,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母爱”的广度和深度: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有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这是母亲的呼唤。 世界上所有的荣耀和深度 骄傲都来自于母亲; 母爱不仅指母亲对孩子的爱,还包括孩子对母亲的爱。 《母爱》号召人们像爱母亲一样热爱祖国,像爱母亲一样热爱地球,因为母亲养育了我们。 当我们善待地球、保护环境时,我们也就善待和保护了我们的母亲。 这就是人间最伟大的爱情!
6.用表达意义的事实说话
新闻报道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和意义而构造和完成的。 他们用“有意义”的事实说话,以实现新闻报道的社会意义,同时“隐藏”主体的观点和观念。 这种“隐瞒”体现在新闻报道的具体行为中,这就要求所描述和呈现的新闻事实首先必须经过精心挑选和匹配。 基本要求是,所选配的“有意义”的事实必须与新闻报道中报道主体自身所表达的观点和理解密切相关,并且要让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说话。 。 也就是说,新闻报道中呈现的事实应该反映作者的主观社会立场,反映主体的社会认知,是“有意义”的事实。 只有这样,新闻报道才能在表达真实事实的过程中实现新闻报道和传播的“议程设置”,实现对读者观点和理解的“掌控”和引导。
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总会以某种方式向人们传递信号。 对新闻敏感的人会得到信号,但得到信号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报道。
例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并不是穆青等人原创的。
1964年5月14日,42岁的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因肝癌去世。 第一个想举报焦裕禄的人是兰考县委通讯员刘俊生。 当年6月,他写了个人通讯《一个党的好干部——关于焦裕禄的二三件事》,后被《河南日报》镜头引用。
1965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穆青率队赴河南了解情况。 当穆青听到刘俊生介绍几位去焦裕禄墓前“哭坟”的农民的情况时,他时不时地放下笔,拿出手帕擦眼泪。 他对随行 小编说:“焦裕禄的精神太感人了,不报道就是我们 小编的失职!”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在头版刊登了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焦裕禄这个名字已经跨越千山万水,走进了人们的心中。 中国人民广播电台高级播音员齐悦在直播过程中忍不住放声大哭。 他必须数次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各家报纸的编辑也被感动了。 人们说:“看焦裕禄不流泪,你就不是共产党员!” 整个中国都被焦裕禄感动了。 焦裕禄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焦裕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一文被全国报纸转载,成为新闻史上的奇迹。
焦裕禄的发现过程证明,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新闻素材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知和消化的。 从接触、获得客观事实到发现其意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历程。 有的人能走到最后,有的人只能走到一半。
通过报道事实,让社会更加进步、生活更加美好,是 小编的基本理念,也是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的根本目的。
参考:
[1]谭云明. 新闻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J]. 新闻与写作,2009,(5):78。
[2] 李文凯,周晓。 南方的立场[M].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83,273。
[3]刘海明. 北极也用农药? [J]. 共振,2002,(10):6。
[4]宜春. 美国不是玩大炮、玩网络,而是抓住了世界的命脉[J]. 放眼世界,2009,(8):16。
[5]中央电视台. 中央电视台播出《母爱》时评[Z]. 1.夜总会招聘网9-12.
[6] 陈月芬. 优质新闻与传播导论——报告文学与深度报道[M].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5,281。
[7]刘海贵. 优秀新闻与传播概论——新闻(新闻)卷[G].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8。
[8] 彭四平. 寻找新闻[M].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48。
[9]谭云明. 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传媒[M].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