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可欣赏热带雨林风光的望天树景区(2019年10月26日拍摄)。 新华网发(西双版纳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
释放热带雨林效应
近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云南昆明闭幕。 在云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具有代表性的西双版纳备受关注。 前段时间,大象从云南北上往返的旅程,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取得的成就。
亚洲象群北上(2024年7月17日拍摄)。 新华网发(云南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作为亚洲象的“故乡”,西双版纳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 其中,西双版纳野象谷作为我国首批以展示、教育、研究、保护亚洲象为主题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访问。 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地与野生亚洲象“交流”。
除了珍稀的野生亚洲象,西双版纳还有神秘的舞草、壮观的独木林……热带雨林带来的神奇礼物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探秘”。
游客在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观赏野象(2024年3月25日摄)。 新华网发(西双版纳野象谷供图)
热带雨林赋予了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为了保护它,西双版纳正在开展“雨林保护行动”。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亚洲象)国家公园、澜沧江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示范建设也在积极推进。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系旅游与规划学院副院长、云南省旅游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庆雷表示,西双版纳要立足于自身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扩大亚洲象、孔雀、天空树等明星物种。 旅游产品链,培育一批雨林生态新IP,开发科普旅游项目。 在研究论证亚洲象国家公园等项目可行性的同时,丰富教育、美学、逃避现实、娱乐体验,打造世界一流的生物多样性展示教育中心。
突破从文化与旅游融合开始
除了热带雨林赋予的自然风光,西双版纳还拥有丰富的傣族文化,为当地旅游发展创造了独特的景观。
再现“一河二门九塔十二寨”场景的高庄西双景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了无数远道而来的朋友。 这不仅是傣族村寨生活的缩影,也融入了现代生活理念。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群,高庄喜双景入选。
高庄西双井夜景(2020年3月27日拍摄)。 新华网发(高庄西双景供图)
在勐罕镇(奥利弗坝)的傣族花园里,傣族世代相传的民族文化静静流淌。 进入傣族园,游客可以看到连片的自然古村落。 热情好客的傣族人民还会邀请游客一起庆祝泼水节,体验别样的吉祥祝福。
充满民族风情的傣族花园(2024年10月1日拍摄)。 新华网发(西双版纳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
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让西双版纳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旅游发展道路。 然而,对于早已蜚声海外的西双版纳来说,新时代的发展需要“破局”的勇气。
李庆雷认为,西双版纳文化多元,应因旅游发展而让民族风情更加生动,因民族风情而使文化旅游更加迷人。 除了创新傣族文化创意旅游外,还可以加强哈尼族、基诺族等民族文化习俗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规划建设一批民族旅游重点村,培育一批“非遗+旅游”两栖应用型人才。 推出一批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数字文化旅游产品,尝试延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
向“世界旅游名城”迈进
不久前闭幕的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西双版纳州委主要领导表示,未来五年,“世界旅游名城”初具规模,拥有世界著名的森林公园和世界著名的健康养生旅游。 名城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美丽的中国雨林度假区更加迷人; 以生态旅游+健康养生为主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 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20%,总收入超过2000网络投稿。
望天树风景区(2020年11月2日摄)。 新华网发(西双版纳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提供)
“除了绿色生态和多元文化,西双版纳还拥有适宜旅游的气候和外向型的地理位置。” 李庆雷表示,较为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和自身在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为西双版纳成为“世界旅游名城”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西双版纳要向国际化、体验化、创意化、智慧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中老铁路将于年内建成通车。 届时,西双版纳将进一步完善中老、中缅边境旅游线路和中泰出境旅游线路,打造新的“水、陆、空、铁”跨境国际旅游走廊。 李庆雷表示,西双版纳要利用好推进“世界旅游名城”建设的契机,打通国际客流通道,积极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将西双版纳打造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辐射区。 中心。 (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