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 小编 石宇岑 王鹏 徐壮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优秀中华文明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发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引导文物工作者堂堂正正、创新创业锐意进取,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我国文物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取得新成就。
保护国宝
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 56处世界遗产、76万多件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好它们,是对历史、对人民的责任。 这是我国在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方面给出的辉煌答卷。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和《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相继KTV,为文物保护利用提供政策指导在新时代; 《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4年)》、《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四五”规划》等文件,确立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使命宣言和路线图。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的指导意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为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具体指导相关文物保护...
文物传承更加清晰——
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长城石窟寺专项调查; 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库,加强博物馆藏品征集和管理; 实施国有藏品珍贵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十三五”期间完成6.2万件国有藏品珍贵文物修复保护。
重大项目有效推进——
正定古城、晋南早期建筑、莫高窟、承德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延安革命遗址等一大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抢救和修复保护在地震、台风、洪水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受损的文物。 开展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
防护屏障越来越坚固——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公安部持续开展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破获文物犯罪案件9000余起,追回文物10万余件; 开展博物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各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查管理机构严格把守文物“国门”,避免珍贵文物流失……文物安全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只有人才聚集才能事业兴旺。
2024年,颁布《国家文物修复师职业技能标准(2024年版)》,规定了文物修复师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有效保障。
从制定国家文物修复人员职业技能标准,到加大各级文物保护、考古机构的建设和保障力度; 从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等职业教育专业,到加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人才队伍建设,为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汇聚各方力量和智慧,新时代文物保护活力不断迸发,构建文物保护新格局。
延续文明的血液
“‘马头’重回花园!” 2020年12月,铜马头雕像入驻西藏圆明园的消息牵动人心。
国弱则文物流失;国弱则文物流失。 国运强则文化兴。 “马头”回归公园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是文物工作者永不放弃的追求。
曾波青铜器漂洋过海追溯到中国,意大利归还700多件文物艺术品,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佛头”从日本回到祖国。截至目前,我国已与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防止文物被盗、挖掘和非法进出口的政府间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宝”正在回国途中。
在继承已知的同时,我们深入探索未知,揭示起源。
我们引以自豪的文明长河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 中华文明发现工程利用考古资料展示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多元、综合、包容、延续”的整体特征。
近十年来,我国共推进考古发掘项目8800多个; 良渚、石峁、二里头等遗址取得重要考古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境考古取得“致远船”、“靖远船”等大量发现。 “定远船”等水下考古相继开展。 以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格的考古为目标,考古工作呈现出新面貌。
先进的技术和尖端的力量研究最古老的岁月,展示最遥远的文明。
如今,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古壁画保护、彩陶文物保护、浸水漆木保护、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等技术解决方案已进入第一线。世界梯队; 考古遗址无损提取、文物痕迹快速鉴定取得突破,碳测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日趋成熟; 智能展示柜、考古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一批专有设备给国际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激发精神力量
中国的土地,为什么是中国?
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一票难求。 人们走进文华厅,在2024年开幕展——“为何中国”中探寻一个古老民族生生不息的繁荣之谜。
展厅内,沉甸甸的器皿凝聚着九洲的心声,经典凝聚着千年的思想,是先辈们用勤劳、勇敢、智慧在历史的长卷中给出的无声的答案。 ; 展厅外,山河雄伟,人民幸福,今天的中国是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用青春、生命、信仰铸就的答案。
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注册博物馆总数将达到6183家,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5605家; 近年来,博物馆展览数量保持在每年2万个以上,博物馆参观人数从2012年的5.6亿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12亿人次以上; 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让亿万观众足不出户分享博物馆发展成果……重温历史积累的智慧,让人产生浓浓的自豪感中华文明积淀了民族复兴的巨大力量。
连绵起伏的山峦、曼妙的人物……还原北宋名画《千里江山》的舞剧《唯绿》惊艳中国。 绵延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文脉,融入了新时代创造性变革、创新发展的汹涌洪流。
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到考古盲盒、文创冰淇淋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文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陈列在广阔的土地上。 古书中写的遗产和文字是“活的”,以真实、有形的方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站在修复后的九层寺庙建筑群中,当地人连连感叹它“非常壮观”、“历史悠久”。
2015年,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加德满都杜巴广场核心区的九层寺庙建筑群在强烈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 如今,经过近五年的努力,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协助尼泊尔团队顺利完成了杜巴广场九层寺庙建筑群文物的维护工作。
十年来,我国开展进出境文物展览500多次,在沙特等24个国家实施44个联合考古项目。 大运河和长城的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入推进,取得丰硕成果……中华文化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学习、携手同行。
新时代的中国,文物产业充满活力,前景广阔。 古老的文化文脉在不断传承中得以弘扬,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鼓舞着中国人民的伟大文化自信,照亮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