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这些老话题常常被我们忽视。 每当我们面对文学作品时,一般来说,我们都非常注重从理论上把握和概括作者的创作目的,“牺牲”原有的形而上的面貌,不遗余力地探索作品形而上的本质价值。 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作品寓言内容的生成过程。 叙事的魅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应该是拉近作品和作家本人的重要途径。 我们既不能低估作家的写作姿态和叙事策略,也不能忽视作品的叙事修辞,即“细节或细节的力量”。
浓浓的“烟花”蕴藏着生动的生活细节。 沉从文的《边城》的细节充满了湘西的烟火气。 图为插画《边城》。廖正华画
好的细节描写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关于“细节”和“细节”这两个概念,值得花一些时间去辨别它们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者异同。 在我看来,细节及其设计更注重描述和凸显叙事意图。 作家会考虑它与文本整体结构、故事推进等的联系,更多的叙事主题会渗透其中。 细节及其描写更接近“生命的流动”,追求原汁原味,或者说细节更接近“自然主义”的衣钵。 当叙事试图将人与环境联系起来,避免让情节变得乏味时,细节的虚构性就可以显#出来,从而使审美因素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细节就是细节的过滤和强烈的“钙化”。 细节的灵活性、自发性、自然性往往为细节的精炼提供新鲜、丰富的养分。 事实上,两人有着血浓于水的血肉关系。 通常,细节是“纯自然”的细节。
有时候,一部作品中的几句话就可能构成一个精彩的细节。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当福贵从儿子有庆的坟墓来到村口时,他难掩悲伤。 余华在这里只写了一句话:“我望着通往城里的蜿蜒小路,听不到儿子赤脚奔跑的声音。月光洒在路上,仿佛撒了盐。” 这里。 仅仅一个“盐”字就足以形成隐喻,将内心伤口涂抹盐所带来的痛苦和撕裂写了出来。 不是心碎,而是深深的悲伤。 如此详细的描述令人惊叹。 所以,细节就是生活的质感。 好的细节描写,蕴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洞察了时间的沧桑和人情的微妙。 通过细节与细节,人物细腻的情感、事物与背景之间隐藏的关系若隐若现。
细节不仅是一种叙事修辞,更是作家个人经历的升华,是作家情感在文本中的延伸和外化。 细致修辞的力量可能来自小说人物的表情或动作,可能来自特殊气氛的场景,可能来自生活中的一件琐事,也可能来自丰富的日常和哲学话语。 或许,这是一种类似于“闲写”的不经意的叙述。 无论是一个细节还是一个细节,都一定是文学叙事的本质,也是触及灵魂的实践元素或出发点。
细节不可或缺且有意义
好的叙事的精髓必须在于细节。 仔细想一想,任何优秀的作品都是无数精彩细节的自然组合。 当然,细节也是经过精心打磨和设计的。 细节所产生的力量涵盖了人物、情节、故事本身,而它们所提供的人生体验、生命体验和艺术内容则凸显了一个优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写作。 志气还可以体现一个作家的哲学修养和人生态度。 平凡、踏实、平实、朴实、真诚、温暖,才能成为一部作品发光发热的基础和基础。 聚焦于基本、平凡、细节的生活,进入现实生活的文本会更有说服力,不刻意制造神秘感或欺骗他人的叙述会更有嚼劲。 只有这样的文学才会有无穷的艺术力量。
其实,这不仅是一个艺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问题。 对细节的迷恋和强调至少说明了这位作家回归了具体的事物、事物的本体、生命的本源,并没有像空中飞翔一样凌驾于基本的“生命流动”之上。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细节也是作家关注生活、关注人心不可或缺的、有意义的元素。 虽然在文学叙事中,细节常常被一些作家忽视,而代之以“心理流”、“意识流”,但这些也与人性、人情外化时的心理场景密不可分。 只要有场景、有情境,就离不开细节的存在。
每个人都是活着的,每个旅者的旅程中,最终留下的都是刻有自己独特感悟的独特印记。 谁能发现充满个性的微妙声音,谁能感受到平凡灵魂的内在质感,谁就可能表现出做事的娴熟和从容。 这是一种可以去除杂质的目光,这种目光也许会打开一个新的世界; 这也是一种伟大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够传达细节的气氛和气息; 这也是大象无形的爱抚,这种触摸会在一物中感知宇宙众生。 这样,作家的写作就不会显得琐碎、琐碎。 世界是由无数琐碎的事物组成的。 作家的才华、胸怀和良知,犹如点石成金,与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张力场。
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充满生动细节的作品与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热爱密切相关。 那些令人难忘的细节,总是植根于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 他们能够在琐碎平凡的生活迷雾中抓住常人忽视的事物,从而赋予作品极大的审美张力和艺术吸引力。 注重和崇尚细节、细节的作家,总是用极其克制的词语、句式和语调,细腻而密集地记录生活的片段,埋藏字里行间的“空缺”和“留白”,以延伸丰富的故事。 开放文本空间。 这些给读者解读文本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细节往往是作家提炼人生经历、感悟世界的精彩时刻。
发现生活的细节,书写精彩的细节,需要作家平常的心和朴素的审美感受。 发现或提炼细节之光,平常心就是一种伟大的境界。 它是一种无意识的叙事心境或书写心境,在经历了人生的万事万物之后,培养出的平静、宽宏和虔诚。 可以相信,任何好的细致的写作和叙事都是从这样的叙事心态开始的。 其实,这也是考验每一个作家和艺术家的一个哲学问题。 无论是叙事文本还是影视创作都是如此。 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在电影创作中始终坚持让生活呈现的理念。 他愿意将摄像机固定在与人相同的高度,将镜头放在听者的正面位置,放大、放大,并深入到情况的细节。 而且,他不会用任何不礼貌的角度来拍摄人物,总是选择直视下方或仰视,而不是从上方拍摄。 因此,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散发着日常生活的芬芳,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平等、庄严与博大、古朴与细腻,同时也充满了诗意与忧伤。 这也是近似细节的明智选择。 只有平等面对表达对象,注重细节,才能在言辞中凸显对生活的细致考察和宽容。
现在来看,小说真正的现代诉求更多是通过叙事来发现或呈现生活的逻辑,用现实的方式尽可能回归到对生活本身的深入描述。 贾平凹的小说《秦腔》采取了简洁、质感丰富、呈现经验的叙事策略,并将其积累成细节的洪流。 篇幅近五十万字,生活细节如行云流水,展现了一个村庄人们的情感、风土人情、文化以及迁徙和沧桑。 如此长篇无章的长篇小说,包含着无数的人物,无数的日常生活琐事,无数大大小小的细节。 如果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或者风格等角度来分析《秦腔》,小说的叙事几乎没有高潮和结局。 既没有主角,也没有叙事主线,也不需要依靠情节来推动叙事,但却显得井然有序、浑然一体。 一、一切都是生命的自然流动。 这是因为作者从生活本身出发,真正做到了外谦内秀,知细微处,“润物细无声”。
可见,细节并不是作家令人眼花缭乱的叙事技巧,而往往是作家提炼人生经历、感悟世界的精彩瞬间。 它可能在作品中掀起情感旋风或心灵风#,也可能让人物或故事有一段悠闲宁静的时光。
最近,我们的社会生活重点倡导“人间烟花”。 本质上,这是对现实世界和人性的充分尊重,也是重视人的存在价值的体现。 可以说,在浓浓的烟火气息中,一定有生动的生活细节等待着作家去发现。 因此,叙事作品如何升华、超越现实本身,就成为进一步强化文学性多个维度的关键。 文学叙事的厚度、力度和深度也由此而来,展现出现实的本色、生活的本色。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作家写作发生与社会主义文学生产关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项号22&ZD273])
《光明日报》(2023年6月28日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