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通明的攀枝花市区。摄影/走鹰、图/图虫·创意
-凤舞君宇-
一半硬核,一半甜蜜
她很容易找到:在四川省近似三角形地图的最南端,金沙江、雅砻江和附近的山脉形成一个小三角形。 低调的她就位于这里;
她很容易被忽视:放眼整个四川,四川盆地大部分城市都已纳入“中国经济第四极”成渝城市群。 川西的高原雪山因为甜美的野男孩而走红,而最南端则成为了整个四川盆地的中心。 该省最被忽视的角落。
▲ 金沙江畔的攀枝花树,我们更熟悉的是“木棉树”。摄影/老李哥,图/图冲·创意
这里看不到“典型四川”的标志:没有“天府之国”的肥沃平原和田野,没有雪山草原和康巴人,没有负责卖萌的大熊猫……其实这里并没有经典意义上的川菜。 有些食物融合了四川、重庆、云南、东北等地的风味。
她有美丽的山水,是一座依山水塑造的城市;
▲ 攀枝花俯瞰金沙江大峡谷。摄影/马晓军
她拥有大地的硬核天赋,是一座家有矿山的钢铁城市;
▲ 攀枝花炼钢.摄影/马晓军
拥有四川盆地罕见的晴空,是一座温暖阳光的城市;
▲ 攀枝花市.图/视觉中国
这里有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的温床。 这里干热的山谷可以种植从温带到热带的各种水果。 这是一座甜蜜的城市...
▲ 攀枝花枇杷。供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这每一个标签都足以让她在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这里是云南的北邻、四川的南极城——
攀枝花
▲ 2020年攀枝花主城区景观。供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01 既是“一花”又是“几峡”
攀枝花,地级市,面积7440.4平方公里,位于川南、滇北交界处。 东部和北部紧邻同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西部和南部与云南丽江、楚雄紧紧拥抱。 距省内“南极”一步之遥,是省内距华南、东南亚及沿海港口最近的城市。
▲ 从攀枝花到成都真的很远。制图/吴攀
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的位置,使得攀枝花的地貌极其多样:
一系列山脉几乎从北向南延伸——西边的横断山脉,东边的大凉山山脉,北边的大雪山脉,以及中间的大大小小的山脉。 粗略统计,攀枝花的山地占全市总面积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山地王国”。
▲ 攀枝花山峦环抱,河流贯穿全城。上摄影/生活因我而精彩,下摄影/、图/劈初·创意
与山相呼应的是河流。 金沙江作为长江干流,深入山林,形成一个大弯,称为“稽”。 攀枝花市区沿金沙江流域呈弯曲狭窄的形态展开,成为长江干流流经的第一个地级市。 。
▲ 高空俯瞰弯曲的金沙江,“V”字型峡谷清晰可见。摄影/鸟鱼、图/图可爱·创意
大多数人把宜宾称为“长江第一城”,但金沙江也是长江的干流。 严格来说,攀枝花是“长江第一城”。 长江上游金沙江支流雅砻江在攀枝花印江镇完成1500多公里的行程后汇入金沙江,形成两河交汇的壮观景象。
此外,安宁河、大河、三元河等多条河流像毛细血管一样穿梭在山间,沿途形成了无数的峡谷和山谷。
▲ 蜿蜒的雅砻江峡谷。图/视觉中国
山水构成了攀枝花的基本肖像,也深刻影响和制约着攀枝花的社会经济。 这在攀枝花的行政区划、聚落分布和城市形态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无论攀枝花对外还是对内的“三区两县(西区、东区、仁和区、盐边县、米易县)”及更小的级别区划,大多以山川河谷为自然边界。地区。 “山水形“便便”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地貌以山地为主,不少聚落集中在海拔1500米以下的缓坡山谷中:市区西区、东区、仁和区均沿金沙江两岸排列。 米易县位居四川第一。 两大平原是安宁河流域的中心地带,延边县位于雅砻江畔。
▲ 米易县因地势起伏而建。摄影/生活因我而精彩 图/图冲·创意
同时,聚落的形态也受到山峡谷的制约。 攀枝花市区沿金沙江弯道呈条状分布,东西长可达20公里,南北宽1-2公里。 最窄处甚至不到500米。 三维空间中,城市不断从河岸向山高处蔓延,层层展开,宛如一幅“山城”风光。
攀枝花缺乏平地,连机场都是削峰填谷建在山顶上的。 从空中俯瞰,它就像一艘巨大的航空母舰,蔚为壮观。
02 谁塑造了“这朵花”?
大多数中国人对攀枝花的最早认识是中学地理课本上的矿产图:
海南铁矿在石路,四川属攀枝花。 ”
▲ 攀枝花铁矿。供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攀枝花”确实是一种花,“木棉”是它的别称。 1960年代之前,今天的攀枝花市区还是一片荒凉,只有稀疏的村庄。 地图上的攀枝花原本是一个村庄的名字。
攀枝花因矿产资源成为特区后,成为市名、市花。 于是,就有了一句著名的城市宣传口号:
“一花就是一座城,一座城就是一朵花”。
▲ 盛开的凤凰花与攀枝花市。摄影/马晓军
高山深谷往往是地质活动活跃的地方,攀枝花也是如此:地质构造上的“攀西断裂带”穿过市区。 气候干热、地质复杂、地形崎岖、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建设城市。 但由于地下矿藏丰富,人们就把这个区域中心建在川南、滇东北、黔西北交界处的山峡谷里。 城市。
攀枝花地处矿床之上,矿藏多种,其中铁矿:钒矿,储量1020万吨,占全国的63%,居世界第三; 钛,储量4.39亿吨,占全国的93%。 世界第一; 晶质石墨,储量1555万吨,居全国第三; 铁矿石,储量71.8亿吨,占四川省70%以上,是中国四大铁矿区之一。
▲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摄影/王栋,供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展了著名的“三线建设”,攀枝花的地理位置完全符合靠山、分散、隐蔽的要求。 再加上这里发现了巨型铁矿和金沙江水源地,攀枝花自然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
▲ 攀枝花渡桥老照片。图/攀枝花市政府网站
1965年以前,据说攀枝花只有“七户一树”。 这样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从今年2月开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 与此同时,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攀枝花开始发展。 1987年之前,这里被称为渡口市。 随着1987年1月正式挂牌,“攀枝花市”正式诞生。
从1965年算起,她比深圳年长15岁; 从1987年开始,她比深圳小7岁。
▲ 攀枝花是如何建成的。图/新华社客户端四川频道
“第三战线”号召得到各方响应。 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矿业专家和热血青年纷纷涌向这个峡谷深处的僻静之地。 此后,这里创造了“攀枝花速度”:1965年开始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1970年冶炼出第一炉铁,1971年冶炼出第一炉钢, 1974年生产钢材...
为支持攀枝花钢铁产业发展,开通了穿越攀枝花的成昆铁路、渡口铁路、川云西路、石花公路等重大通道。 相应地,工业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城市社区的出行。 第一批专业人士和铁矿工人在这里扎根,成为第一批移民和攀枝花市民。
▲ 攀枝花主城区的过去与现在对比:上图是攀枝花的老照片,下图是攀枝花现在的面貌。下图/马小军
短短五年时间,攀枝花城市人口剧增至近14万,整个城市建设也进入了“作弊”模式。 50多年来,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与攀枝花紧密相连——我国运营的高铁70%的铁轨都出自这里。
除了硬铁之外,还有温和的水。 从最高点海拔4195.5米到最低点937米,山峦起伏,河流奔流,使攀枝花水能资源高度丰富。
▲ 泄洪时的二滩水电站蔚为壮观。供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水能的利用和开发,使攀枝花成为名副其实的“水电城”。 位于这里的二滩水电站是我国20世纪建成并投入运行的最大电站。 库区面积达101平方公里。 堪称“攀枝花三峡工程”。
丰富的矿产和高能量的水源,让这个“四川经济特区”更加绽放。 但攀枝花的精彩远不止于此。
03 既坚硬如钢又甜蜜如阳光
坚强坚硬的外表下,攀枝花还有温柔的一面:温柔,来自干热山谷果园的甘甜。
从纬度上来说,攀枝花并不位于热带,但却盛产芒果、火龙果、牛油果等,使其成为与海南三亚、广西百色齐名的“黄金芒果产地”。
▲ 攀枝花出产的大大大大的芒果。上图王栋摄,攀枝花市委宣传部供图; 以下为马晓军摄
更神奇的是,三大热带水果产区中,攀枝花纬度最高,但其出产的芒果的个头、甜度、新鲜度却丝毫不亚于真正的热带地区。
跟随大芒果的脚步,攀枝花的名字已悄然走进千家万户。 然而,当我们在吞噬这来自金沙江的甘甜时,并没有刻意看一眼包装盒上的“攀枝花”。
▲ 攀枝花枇杷还是很大。供图/攀枝花市委宣传部
国内有矿山、四面环山的攀枝花怎么会盛产热带水果呢?
从北向南延伸的山脉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和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碰撞。 山上气流被迫在迎风坡上升并逐渐冷却。 水蒸气凝结并引起降雨。 它翻过山顶,进入攀枝花所在的金沙江。 、雅砻江等河谷,气流沿坡度下沉,湿度降低,温度升高,空气变得干燥。
此外,攀枝花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因山体原因,冷空气难以进入。 山谷一带地势低洼,热量不易散发。 年日照量达2700小时以上,相当于省内四川盆地的两倍多。 年平均气温达20℃以上。 这一低纬度地区,南北河流深入峡谷,气温高,谷顶湿润,谷底干燥,故有“干热谷”之称。
▲ 炎热干燥的金沙江峡谷。图/视觉中国
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干燥温暖的气候特别适合热带水果的生长。
同时,攀枝花地势起伏很大:海拔最低、气温最高的地方是热带水果天堂,而随着海拔的升高,平坦的山地丘陵则成为亚热带和温带水果的家园。
▲整个攀枝花就像一个巨大的果盘。制图/吴攀
从河谷到高山,不同高度的光、热、水、土等因素及其相互组合不同,产品自然也多种多样。 仅就水果而言,海拔1500米以下的有芒果、枇杷、木瓜、香蕉、柑橘、荔枝、龙眼等;海拔1500米以下的有芒果、枇杷、木瓜、香蕉、柑橘、荔枝、龙眼等; 海拔1500米以上,盛产梨、李、桃、葡萄等。
温暖的干热河谷也是高原蔬菜最喜欢生长的地方。 因此,这里不仅仅是果园,而且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菜篮子”。
▲ 米易县色彩缤纷的蔬菜大棚。摄影/马晓军
04 因碰撞而多彩
与深圳一样,攀枝也是一座移民城市。 五十年来,一群群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是移民及其后裔,成为我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
渐渐地,对于千百万攀枝花人来说,这个地方逐渐从异国他乡变成了家乡。 然而,祖籍文化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把这里的文化比作攀枝花:那么它的花瓣一定是色彩斑斓的。 一瓣来自川渝等四川盆地腹地; 一朵花瓣来自大江对岸的云南; 一瓣来自山海关外的黑土地; 皮瓣来自其他广大的中部和东部......
▲ 盛开的攀枝花。摄影/马晓军
这座城市还年轻,文化还在积累。 形成的“攀枝花谈话”? 不存在的! 走在城市里,带着每个人家乡口音的普通话,是这座移民城市最显着的标志之一。
在西南部普通话极其浓厚的云贵高原(注:云贵高原还包括四川南部),攀枝花是茫茫海洋中的一座“方言岛”。 然而,这个岛屿色彩缤纷,混合了南方和北方的口音。
▲ 攀枝花各色人等。摄影/马晓军
走一天,就能听到辽宁、吉林、黑龙江人说的东北官话; 昆明、成都、重庆人说的西南官话; 五农阮,苏南、上海人说的; 江淮官话,是来自武汉、合肥、南京的人说的……当然,也有来自最近的四川和云南边境地区的混合方言。
除了汉语方言外,这里的文化还涉及彝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等40多个少数民族的参与。 它们像攀枝花出产的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形成一朵巨大的、色彩缤纷的花朵。 “攀枝花”。
▲ 上图为攀枝花盐边县格萨拉的彝族同胞; 下图为攀枝花米易新山乡傈僳族同胞。摄影/马晓军
除了人文,攀枝花的自然更是丰富多彩。 受多样地貌和立体气候的影响,这里栖息着464种野生动物(不含昆虫)和2300多种野生植物。
这座金属钢铁之城实际上是野生动植物的家园:
▲ 苏铁是攀枝花的瑰宝和骄傲。摄影/马晓军
我国唯一的苏铁国家级保护区位于攀枝花。 苏铁、大熊猫、恐龙化石并称为“巴蜀三宝”。 攀枝花苏铁的分布面积和数量名列世界前茅; 金沙江、雅砻江峡谷也是候鸟的主要通道。 由南向北迁徙的鸟类常停留在二滩水库及附近湿地周围。 颈鹤、白胸翡翠、黑鹮、凤头雀等珍稀物种在这里都能遇到。
▲ 白胸翠鹤、黑颈鹤。供图/攀枝花市政府网
这就是攀枝花,她是非典型的四川,也是西南的“两张脸”:
▲ 峡谷河边的攀枝花市。图/视觉中国
这里有高山峡谷,也是瓜果天堂; 是西南文化中心、多姿多彩的移民文化之都; 它既有河矿的硬核力量,又有阳光果园的温柔。
-结尾-
文字| 彭怀跃
编辑| 大禹
图片编辑丨吴学文
地图编辑丨吴攀
封面摄影丨马晓君
本文为【原汁原味风景】原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