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镜头、甩开符号的赣州,是什么样子呢?

天气越来越热,竹鼠中暑的几率也越来越高。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还好。

近一年前,网络视频博主和竹鼠养殖户华农兄弟因吃竹鼠的各种奇怪原因而出名,这也吸引了更多人关注真实的农村生活。

▲ 甘县区羊埠乡黄沙村,真真切切地炫耀年货。摄影/中常在

此前,赣州,尤其是农村地区,给人的印象比较薄弱。 赣南脐橙,一个革命老区,似乎可以用几个简单的符号来概括。 当它跳出镜头、扔掉它的符号时,赣州是什么样子?

群山,甘肃南部的摇篮

赣州多山。 华农兄弟的农场建在郁郁葱葱的山谷里。 这样的山谷在他们的家乡赣州随处可见。

▲赣州地形图。 绘画/

通常所说的赣南,基本上就是指今天的江西省赣州市,辖3个区、14个县、1个县级市。 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 山地、丘陵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0%以上。 其中,九连山和大峪岭构成了江西和广东两省的自然分界线。 赣州、江西的高光时刻,都离不开这些连绵起伏的山峦。

▲ 陇南县九连山,黄牛石主峰。 九连山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 还记得最近火爆的客家乐队“九连真人”吗?摄影/凌家谱

有山,当然有水。 漳江、贡江的源头均在赣州市。 它们在赣州主城区章贡区八景台脚下汇合,形成赣江。 它们向北流,进入鄱阳湖,汇入长江。 武陵以南,珠江支流东江也发源于赣州,自寻乌县南流至南海。

▲赣州古浮桥已有800多年历史。摄影/黄心怡

山对赣州影响深远。 障碍、屏障、家园、宝库、山脉在不同时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可以说,没有山,就没有赣州。

水陆战略要地,赣南伟大崛起

当赣南还是一片待开发的处女地时,山脉既是障碍,又是道路。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经江西越南岭统一了百越。 赣州是这条路线上的重要关口所在地。 战后设立的南邑县,是赣南建制的开端。

▲ 龙南县客家围屋。摄影/李淑兰

直到金永和五年(349年)才将赣州治所迁至现址章贡区。 此时,金朝南迁,南方迎来大规模开发。 赣州收容了大量北方难民,赣州(当时称赣州南康县)逐渐开始崛起。

传统上,中国以农业为主,人口与经济密切相关。 劳动力越多,土地开垦得越充分。 赣州是典型的移民地区。 如今,赣州90%以上的人口是客家人。 现今赣州人的许多祖先为躲避战乱,来到群山环抱的赣州定居。 钟绍敬是赣州人,在唐隆之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江南第一任宰相。 出身于中原颍川士族。 他的祖先是曹魏书法家钟繇,与王羲之并称“钟王”。 北宋末年,赣州地区(时称黔州)人口位居全国前十,是江南地区的重镇。

▲ 在信丰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元宵节,都会举办百年客家民俗“子孙龙腾”。摄影/李淑兰

宋代赣南的突然崛起并不奇怪。 除了刺激人口增长外,镇守梅关、连接岭南与中原的战略位置也是重要因素。 在唐朝宰相张九龄的主持下,梅观路经过整修和开发,成为连接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原本是地理分界线的大庾岭一下子变成了繁忙的贸易路线,赣南的地位也相应提高。

▲ 大余县梅关路隐藏在大山深处。摄影/陈艳

北宋初年,分设干州所辖大余、南康、上犹三县,设立南安军,加强漳水与梅关驿道之间的水陆联系。 。 宋朝宫廷的海外产品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北运的。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干州铜盘年间写下了著名的著作《莲恋论》。 宋徽宗时期,因“黔州毗邻广东,国家险恶,走私盗贼蔚为风潮,百姓深受其害”。 迁州增设江南西路兵马监,以加强控制,稳定国家。 情况。

▲章贡区、裕固台街道区、四贤坊、君门楼等建筑里人头攒动。 “四贤”是指深刻影响赣州历史进程的四位人物:赵骈、刘毅、周敦颐、文天祥。摄影/胡世文

事实证明,宋朝重视控制干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北宋末年局势混乱时,这里成为避难地之一。 就连宋哲宗的皇后也一路逃往干州。 与此同时,不少民众依托赣南复杂的地形发动起义,吸引了大量官军进入江西平乱。 岳飞,南宋初期名将,曾任干州平叛总指挥。 对于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来说,江西是一片富饶之地,不能失去。

▲ 建春门古城墙与浮桥同框。摄影/吴健

▲ 至今保存完好的赣州四座古城门:建春门、涌金门、北门、西津门。摄影/卢文

如今,矗立在章公交汇处的宋代城墙,是干州城辉煌的见证。 苏轼曾为八景台赋诗作文,称这里“东望七旻,南望五岭,山峦嶙峋,章公水流湍急”。 这句话说明了赣南独特的地理位置。 辛弃疾说:“青山遮不住,终究要向东流。” 于孤泰的名字深深地铭刻在历史之中。 文天祥率军在赣南击败了元军,人们受到鼓舞。 可惜的是,赣州的地位有一天会受到冲击。

▲ 于故台.摄影/陆文

从巅峰到再次落后

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的最后一个高峰。 此后,中国的衰落也让赣州从巅峰跌落。

▲陇南县客家乌石围,外圆内方。摄影/卢文

明朝刚建立时,赣南地区因战乱、疫病等原因,人口大幅减少。 当时人们对甘南的记载是:“人少,散居山涧”。 仿佛又回到了秦朝之前地广人稀的边疆之地。 大量土地被废弃,吸引了赣中北部的失地农民到赣南居住。 此外,广东、福建两省人口沿山区进入赣南,定居并融入当地社会,形成闽粤客家人的主体。 有关学者将赣州县分为纯客县和非纯客县。 其中,西部、南部、东南部的纯客县几乎全部由闽粤两省移民组成。

▲安源县镇港乡东升围,建于清道光年间。 这是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摄影/陈洛昌

与此同时,虽然梅关至赣江商路依然繁忙,但赣州的生活却并不平静。 明朝正德年间,赣南与闽粤交界地区多次爆发民间骚乱。 时任赣南总督王阳明奉命平息叛乱。 王阳明主政赣南八年(在任期间设县为今崇义县),他也在这里践行了他的“知行合一”理念。 当时,陇南不少学子推崇阳明学说,进入书院求学,甚至直接拜王阳明为师,带动了陇南学术风气。

▲ 全南县天龙山。 王阳明登天龙山时曾赋诗云:“天龙山峰直入云霄,洮河绕山曲折,秀色常年不衰,人杰地灵。”摄影/钱伟民

明清两代都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海禁政策也随之更加严格。 在广州通商的同时,赣州受益于梅关邮路,一直保持着经济贸易的枢纽地位。 每年都有大量景德镇瓷器等货物运往广州出口,每年税收达数万两白银。 英国马戛尔尼代表团在朝觐乾隆皇帝回程途中也经过梅关。 这一地位一直维持到鸦片战争爆发。 五口通商后,广州的货物分流,梅关的作用减弱,赣州的经贸地位也随之下降。 太平天国运动对江西经济社会的破坏,使赣州的局势更加雪上加霜。

▲永济围新丰县小江镇。摄影/卢书明

甘肃南部有个“小莫斯科”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冶坪村召开。 这标志着中国土地革命的中心转移到江西,也开启了赣州千年历史上最特殊的时期。

瑞金位于赣州东南部,毗邻福建省。 虽然只是一个方圆数里的小城,但地理上可到达赣州、福建、广东等地二十多个县。 县委书记邓小平领导得力,局势稳定,瑞金被定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 这个小县城内有党政指挥机构、学校、兵工厂,素有“小莫斯科”之称。

▲瑞金市沙洲坝“二苏大学”旧址。摄影/李穗

“走过青山的时候你还年轻,但这里的风景却别有一番风味。” 中央苏区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面对国民政府的封锁围剿以及一系列决策失误,最终不得不做出放弃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的决定。 甘南的红色暂时黯然失色。

红军主力转移后,部分干部和部队留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战斗。 后来成为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陈毅,率部在赣南山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 面对国民党一个师的围攻,在“在丛林中生活二十多天,伤痕累累”的近乎绝境的情况下,他写下了一首慷慨豪迈的诗:“我在这里泉台招旧军,我以十万幡杀阎王。” 语言。 这也算是赣南大地上无畏革命精神的最好体现。

▲ 正因为有不断创造历史的人,城市的发展才能持续、生生不息。摄影/曾华荣

红军进驻后,赣南迎来了蒋介石之子蒋经国。 从苏联回国的蒋经国,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炼和学习,才被分配到赣南执掌政权。 蒋经国以“太子”的名义来到甘肃南部后,颇有成就。 他实行减税、禁黄赌毒、扫除文盲等一系列措施,被称为“陇南新政”。 几十年后,他的治台风格甚至可以追溯到赣南时期。 然而,在日本侵略和国民党腐败的背景下,蒋经国的企图只能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

山,赣州面临的困境

赣州如今面朝群山,恐怕心情极其复杂。

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后,只能依靠车马运输的梅关驿路很快就废弃不用了,赣州再次陷入封锁。 当平原地区享受着高铁带来的便利时,群山环抱的赣州仍在等待高铁的到来(2019年6月3日,长赣高铁全线铺设通车)已完成,准备进入联调试运行阶段)。

▲崇义县上堡客家梯田。摄影/杨欣

赣州人民的生活富裕而悠闲。 无论是千年宋朝、红都、客家民居,还是赣南丰富的物产和隐藏在大街小巷的正宗美食,都值得大家欣赏。 但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赣州的风景和文化就很难得到有效利用。 许多人也选择离开家乡到邻近的广东省谋生。

▲古浮桥边的渔民。摄影/黄欣怡

▲大余县南安板鸭独具特色,与江苏南京板鸭、福建建瓯板鸭、四川建昌板鸭并列中国四大板鸭。摄影/宋宏涛

山也没有那么小气。 它还给了赣州人另一份礼物——矿产。 赣南被誉为“世界钨都”,是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钨产地。 钨矿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当今复杂的世界形势下,甘肃南部丰富的稀土产量格外引人注目。 然而,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陪伴赣州人几千年的秀水青山,也是当今人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崇义县阳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摄影/李若愚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