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我国的奥运历史,从洛杉矶奥运会徐海峰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第一枚金牌到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第三次登上最高领奖台,中国体育人已经突破了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冠军,一次又一次的突破自己。 超越自我,在赛场内外谱写荡气回肠的体育精神赞歌。
随着一次次升国旗、奏国歌,中国竞技体育在世界舞台上生动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中国体育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中国奥运历史回顾】
纵观新中国夏季奥运会的历史,最早的赛事可以追溯到1984年。
那一年是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后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夏季奥运会。 徐海峰在男子徒手手枪射击比赛中夺得中国首枚金牌,让世界对中国体育刮目相看。 中国全面登上奥林匹克舞台,成为世界体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988年,乒乓球首次进入夏季奥运会,中国队获得四枚金牌中的两枚,奠定了其在该项目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随后,1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田径和柔道项目上实现突破,1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首次实现了乒乓球项目的全部金牌。 此外,格非和顾俊在女子羽毛球双打项目上获得金牌,中国开始在世界羽坛占据一席之地。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实力不断增强。 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再次夺得乒乓球金牌,在举重、体操、跳水、羽毛球等项目上也收获颇丰。 也在跆拳道领域实现了突破,获得了中国队跆拳道第一名。 的第一枚金牌。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队首次获得网球、摔跤和皮划艇项目的金牌。 刘翔在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为中国队夺得历史上第一枚男子田径奥运会金牌,成为中国人民的骄傲。
2008年,奥运会终于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 无论从参赛人数、媒体报道、赛事组织、场馆建设等各方面来看,北京奥运会都可以说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中国代表团共派出639名运动员参加全部28个大项,创造了中国历届奥运会参赛人数最多的纪录。 各项赛事蓬勃发展,中国队在赛艇、射箭、帆船、拳击等项目上首次夺得金牌,实现历史性突破。 最终,中国取得48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的优异成绩,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登上金牌榜的亚洲国家,创造了中国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
2012年,第30届奥运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继乒乓球之后,羽毛球成为中国队第二个包揽全部金牌的项目。 邹凯在男子团体和男子自由体操比赛中夺得两枚金牌,成为中国第一位奥运硬件奖牌获得者。 徐立佳在帆船项目中夺得金牌,再次拓展了中国金牌领域的版图。
2016年,第31届里约奥运会,中国队不仅在乒乓球、跳水等传统优势项目上争夺金银,还在场地自行车项目上首次夺得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女排自1984年、2004年两次夺冠后,再次登顶,延续了女排精神的辉煌。
截至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已参加9届夏季奥运会,共获得543枚奥运奖牌,其中金牌224枚,银牌166枚,铜牌153枚。 从竞赛项目来看,跳水、举重、体操、乒乓球、射击、羽毛球是我国传统优势运动项目。 其中,跳水以40枚金牌成为中国夺得金牌最多的奥运项目。
作为三大队的“王牌军”、中国军团队项目的中坚力量,女排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多年来并未消退。 中国女运动员曾于1984年、2004年、2016年三度登顶,她们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体育运动本身的意义。
【全民健身热情高涨】
体育强则中华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 中国体育强国的梦想远远超出了赛场。
体育强国的基础在于群众体育。 2012年底,党的十八大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写入会议报告。
不断攀升的数字,记录着全民健身“细胞”日益活跃。 截至2020年底,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260万人。 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0平方米,健身跑道长度达到20.93万公里。
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提高,全民健身热情席卷长城内外、全国各地。 健身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人的“时尚”选择。 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总人数近4亿,近90%的城乡居民通过了《国民身体素质标准》及以上标准。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从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9年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2016年,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国民健康深度融合,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夯实体育强国基础。 “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已成为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如今,全民健康从“治未病”转变为“治未病”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加强体育锻炼、强身健体已成为共识。 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从2005年的72.95岁提高到2020年的77.3岁。
健康中国有希望,体育潜力巨大。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全民健身的同时,体育产业也蓬勃发展。 天眼查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体育企业增速持续提升。 截至2024年7月,全国将有1家体育企业,其中体育用品行业企业数量最多。
体育产业作为健康产业、幸福产业的一部分,将继续驶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快车道。 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29.483网络投稿,预计2024年突破30.00网络投稿,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动力中国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仍将是未来五年体育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预计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体育强国。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运兴则体育兴;国运兴则体育兴。 体育兴则民族强;体育兴则民族强;体育强则民族强。 民族强则国运兴。 竞技体育、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正在成为建设体育强国的“三驾马车”,同向前进。
1908年,“奥运会三问”鼓舞人心。
——中国什么时候可以派人参加奥运会?
——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队参加奥运会?
——中国什么时候可以举办奥运会?
一百多年来,我们用行动回应。
如今,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体育强国梦与中国梦息息相关、紧密相连。 未来,也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作用。 它在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资料来源:新华社、央视网、国家体育总局、国家统计局《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
数据支持:天眼查
编辑:陈申、陈开银、盛杰(实习)、孙士奇(实习)、陈彦宇(实习)
制作人:邓阳、段媛媛、孙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