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海口市成为省会和大特区首府后,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 海屿东线(223国道)、中线(224国道)、西线(225国道)均以海口为起点,沿岛东、中、西三个方向向南辐射,连接各城市在省内。 ,县。 向北经海上轮渡与广东、广西两省陆路相连,通向全国各地。 辖区有东线高速公路、海口至洋浦高速公路、223国道、224国道、225国道、滨海大道、工业大道、疏港大道、龙昆路、和平路、清时代大道11条。 另有支线公路31条,连接3个区、2个镇、6个乡、140多个自然村。 随着道路建设、客货运输量的增加以及公路运能的大量投资,运输市场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竞争有序的活跃局面。 16年来,公路客运量3725万人次,货运量624万吨,比1987年分别增长2.9倍和48.4%。全市拥有公共汽车、长途客车和旅游车辆4102辆,其中公交运营车辆由1987年的89辆增加到1412辆,年客运总量5226万人次; 出租车数量从1987年的133辆增加到3,097辆。 人均拥有率高于全国省会城市,成为海口客运市场的主力军。
海口市地图
海南岛四面环海,航运是交通运输的重点。 进出岛的物资和旅客运输主要依靠海上运输,海口是海南省海上运输的集散中心。 海运、货运航线直达全国各沿海港口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客运航线连通广州、汕头、北海、湛江、香港等地。 每天有13班客运渡轮从海口新港开往海安,汽车跨海渡轮昼夜开放,极大便利了进出岛的物资流和岛内外的人流小岛。 六年来,水路旅客周转量达到1.6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达到225.9亿吨公里,比1987年分别增长2.3倍和173.8倍。
海口航空运输业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6年来,海口市发展到拥有2家航空公司(南航海南公司、海南航空)、1个民用机场,直飞航线57条,其中国际和地区航线6条。 年航空客运量达到217万人次,货运量3万吨,比1987年分别增长13.6倍和30倍,吞吐量位居全国前8位。
6年来,海口市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全社会货物周转量228亿吨公里,客运周转量38.1亿人公里,比1987年分别增长81.4倍和5.15倍。
1939年,日本侵华琼州,在海口、三亚、黄流等地设立机场。 日本第61航空制造厂分别在海口和三亚设立分厂和供应厂。 1945年10月上旬,国民党民航舰队依托海南经济特区的重要地位,在海南设立办事处,任命范思礼为主任。 地点位于新华北解放战区附近。 海南交通界会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经当局和香港政府批准,于1949年12月14日开通琼港航线。1949年10月,中航工业每班有4架水上飞机航班。周,飞往澳门、梧州、香港、海南。 1949年10月19日,中央航空新增一条飞往琼暹的航线,每周四从市区直飞曼谷。 民航大队每天都有从市区飞往三亚、香港的航班,空军运输机每周一、周三也有从市区飞往三亚的航班。 国旅每周三、六运营本市至香港、澳门的航线。 此外,还开通了市区至台北、台南的航线。
1950年4月,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空军接管该市机场,将其改为军用机场。 1956年2月起,部分场地划为中国民航站。 与此同时,客运交通也正式启动。 该市机场被启用为军民两用机场,称为大营山机场。 后来市区的快速发展给机场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新机场经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立项建设,于1999年2月在琼山市美兰乡(今美兰区灵山镇)竣工,5月通航,命名为海口美兰国际机场。 与此同时,大英山机场停航。 是中国国内干线机场,占地583公顷。 飞行区按照国际民航组织规定的4E标准建设,可满足波音747-400等大型飞机的起降要求。 跑道长3600米,宽60米。 平行滑行道长3600米,宽44米。 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II类助航灯光系统、通信导航设备II类仪表着陆系统等空中交通管制和机场服务设施。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自2019年5月25日通航以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共开通航线95条,其中国内航线84条,地区航线2条,国际航线9条。 与56个城市相连,平均旅客吞吐量。 每年以12%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2005年12月22日,该工程通过国家行业验收,并于2005年12月31日零时投入使用。至此,美兰机场航站楼总面积达到9.93万平方米,停机坪面积达到38.4万平方米,停机坪座位数33个,可同时停泊3架B747飞机和16架B767以下飞机。 拥有14架B737飞机,年旅客吞吐量达930万人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可达4,349人次。 2011年12月26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跻身国内最大客运机场之列。
海秀铁路
修建海口铁路是清朝末年提出的,民国初年就讨论过的。 1969年,为减轻汽车运输压力,海口秀英港积存的大量煤炭、钢材等物资被及时清运。 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决定自行修建海秀铁路。 海秀铁路于1970年4月开工,1971年底竣工。铁路全长13.554公里,起于秀英,止于大英山。 铁路建成后,秀英港80%的煤炭和大量钢材等大宗物资通过火车转运。 因连年亏损,1977年改行汽车修理。1979年5月25日,海秀铁路停止运营。
西部铁路
西环铁路建于20世纪40年代,后来被#风雨摧毁。 2004年12月5日,粤海铁路旅客列车开通,中国铁路史上第一对跨海旅客列车(海口—广州)K408/407次正式开行。 现在的粤海铁路就是西环铁路。 西环铁路已开通三亚至北京西、海口至上海南、三亚至长春、海口至西安、海口至哈尔滨、海口至郑州等6条境外旅客列车。
东环铁路
东环铁路全长308公里,投资202网络投稿。 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铁路沿海东南线途经海口美兰机场、文昌、琼海、博鳌、万宁、陵水等车站。 三亚,整个运行时间约为2小时。 “三亚-海口东”线路首班车7:00发车,末班车22:00发车。 工作日有22对往返动车组列车运行。 节假日期间,将根据情况增加班次。
与此同时,一条海底隧道正在规划中。 建成后,中国大陆与海南之间的交通将更加便捷。
海口市拥有秀英港、南港港、新港港3个客货运输码头,承担着海南岛800万人口所需生产生活物资80%的中转任务。
秀英港(海口港)
海口秀英港是海南省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 被交通运输部列入中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列为海南省主要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干线港。 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 与日本、朝鲜、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和运输关系。 海口港也是旅客进出海南省的重要通道。 开通了海口至海安、海口至北海、海口至湛江、海口至深圳、海口至广州等地的汽车、客运滚装航班。 每年进出港口的旅客量约为140万人次; 海口-广州、湛江、北海国内集装箱航线。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港口已正式开办外贸运输业务,对外籍船舶开放。 宋元以来一直是与大陆相连的主要港口和商港。 港口建设始于1936年,当时商人们集资在秀英港修建了岛上第一个人工混凝土码头,长43米。 日本侵琼期间,还修建了一些码头,掠夺海南岛的资源和海军基地。 战后和解放前夕,这些码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解放后,国家投资从1952年开始,疏通堵塞的航道和港池,修建中间码头和驳船码头,新建3000吨级泊位和港口仓库,不断引进装卸机械等设备。配备。 配套设备有3.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2个、2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1.5万吨级多用途泊位1个、3.5万吨级国际客运及多用途泊位1个、万吨级多用途泊位2个泊位。 拥有3000吨级以下泊位11个,5000吨级泊位2个。 秀英港水域总面积28.67万平方米,陆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岸线长1.5公里,仓库堆场面积28.67万平方米。 其中,集装箱堆场为平方米。 2003年,海口港货物吞吐量1329.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6.1万标箱,在海南港口中遥遥领先。
2008年,海口港成为北部湾第一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万大关的港口。
2012年12月22日上午11时,海口港集装箱码头,起重机正将一个个集装箱吊到准备北上的集装箱船上。 随着最后一个集装箱吊装上船,海口港年集装箱吞吐量历史首次突破100万标准箱,成为北部湾首个突破100万标准箱的港口。 也为海口港打造北部湾集装箱中心枢纽港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港(海口南港)
南港码头位于秀英区郊区海口火车站滨海西路沿线。 沿滨海西路直走,可直达火车、轮渡南港码头。 南港主要开通海口南港至海安北港的粤海铁路客滚船。
新港(海口新港)
新港是海南岛历史上较早的渔港和商港。 新中国成立前,港口经常被泥沙堵塞,水浅,航行困难。 1952年,经过简单修葺后正式对外开放。 1980年,扩建工程竣工。
新港有船舶通往全国沿海港口。 客轮每天往返于广州、湛江、海安之间,并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新加坡、槟城等地。 共有水陆联运客运渡轮7艘,汽车渡轮16艘,客运航班每天8班,汽车跨海渡轮每天16班。
此外,海南省轮船公司成立一年多,已拥有远洋货轮4艘,运力5.6万吨,年货运量60万吨。 海南本地船舶国内航线可到达上海、南京、武汉、青海、大连、天津等港口,国际航线可到达日本、韩国、东南亚、非洲等。
有着30多年历史、曾经是海南最大客运港口的海口新港已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自2011年6月15日起,海口新港全部作业转移至秀英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