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全国主流媒体 小编团内蒙古行暨G7大型聚会活动自治区、内蒙古日报社赴“游几个弯感受黄河之魂”活动。 巴彦淖尔市被誉为“江南要塞、草原水城”。
巴彦淖尔市位于祖国北部、内蒙古西部、黄河拐弯之巅。 “北有黄河,南有阴山,稻谷河八百里,渠道纵横如网,街道纵横交错如江南。” ” 这是指巴彦淖尔市。 真实的描绘。
编辑搜索图像
被誉为“塞外粮仓”的巴彦淖尔自然条件优越,生态风光独特。 北部有乌拉特草原,中部有阴山山脉。 市内散布着300多个湖泊,其中有乌梁素海、镜湖等。 它地处北纬40度全球农作物种植黄金地带,土地肥沃,气候独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土、光、热结合极佳。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千百年来,黄河文化、农耕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在这里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而迷人的河套文化。 银山石刻、秦汉长城、鸡鹿赛、高雀城等历史遗迹星罗棋布。 蒙恬定居、昭君出征、婺源起誓、王同春开发河套水利等史诗般的故事,令人心旷神怡,留下了无数可传颂的传奇故事。
编辑搜索图像
G7京新高速公路全长2582公里,其中内蒙古境内长930公里。 起点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穿越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 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穿越沙漠和戈壁。 高速公路也是带动西部边疆大开发、大一体化的沙漠“天堂之路”。
编辑搜索图像
G7内蒙古段打通北京通往内蒙古西北部、甘肃北部、新疆的陆上大通道,将北京至乌鲁木齐的距离缩短近1300公里,为自治区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沿途自东向西经过河套平原、乌兰布和沙漠、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农业灌溉区,汇聚了农耕文化、边塞文化等多元人文历史资源。 G7内蒙古版块对于加快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资源转换,促进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巩固北方边防和民族团结,构筑北方稳定屏障具有重要意义。祖国的新疆。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创建了加快建设绿色产业集群、生态文明示范区、乡村振兴示范区、开放先行区等。到蒙古。 美丽生活共享区努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实现“铸就江南、绿色崛起”的目标。
巴彦淖尔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生态治理、保护和改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推进乌梁素海作为重点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和循环农业相协调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畜牧业。 同时,还坚持探索绿色农业品牌之路。 以此为引领,大力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
编辑搜索图像
同时,巴彦淖尔市深入挖掘河套文化内涵和外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文化旅游和体育休闲产业,构建“一廊两带、两区一区”的整体旅游格局。环”,精心打造生态休闲旅游、河套文化体验旅游、乡村度假旅游等精品线路,加快建设集湖光山色、沙漠烟霞、戈壁草原、临港旅游于一体的黄河湾文化旅游带、前沿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编辑搜索图像
世界上的黄河只有一方面丰富。 巴彦淖尔因水而生,因水而灵,因水而昌盛。 通过一系列生动实践和创新探索, 生态文明思想在巴彦淖尔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山、河、林、田、湖、草、沙的和谐共鸣,奏响了优美的乐章。 草原、沙漠、湖泊、田野已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巴彦淖尔市走上了“连接江南、绿色崛起”的“快车道”,前景可期,前途可期。
(《内蒙古日报》社交媒体 小编:吴峰、陈玲、王林熙,摄影:严晨光,部分图片由巴彦淖尔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原创:内蒙古日报社交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