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我们的十年·《白沙村志》(续志)》编撰工作启动仪式举行。
“牢记嘱托,把村庄的巨变写进新村志,从白沙村看新时代中国美丽乡村的巨变。” 剪辑组组长朱龙光充满期待。
作为全国第一个公开公布村志的村庄,白沙村被学术界誉为“村志第一村”。 “白沙有志气,白沙有抱负,这是我们白沙最闪亮的金名片。” 白沙村党支部书记郑日福说。
乡村记事:一本承载着浓浓乡愁的乡村记事
40年来,白沙村人民完成了三部村志的编撰工作。
1981年,时任白沙村会计的毛兆丰在江山地方志专家毛东武的指导下开始编撰第一部《白沙村志》。 历时10年完成,共计13.8万字,记录了白沙村从明代洪武年间至1989年底,600多年的风风雨雨。 2017年6月,这部《白沙村志》由学林出版社出版,成为我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村志,并被国家档案馆收藏。
1夜店招聘网 6月1日,第一本《白沙村纪事》出版。
“村志的编撰,就是对村史的梳理,第一个是最难得的,因为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今年86岁的毛东武,对当年和毛兆丰查阅资料、挖掘村史的情景还记忆犹新。 在查阅资料时,他在白沙村发现了浙东苏维埃革命委员会的活动痕迹。 他通过对村里数十位村民的采访和交谈,还原了浙东苏维埃的具体活动,并详细记录在村志里。
2006年11月,毛兆峰、毛东武再次联手,启动了第二部《白沙村志》的编撰工作。 该书总计90万余字,于2012年7月正式出版。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重点讲述了10年至2009年白沙村的发展变化。
2016年,白沙村成为浙江省唯一一个编制首批中国名村试点村。 同年11月,启动第三部村志编撰工作,重点记录白沙2010年至2016年的发展变化,现已编撰完成。
一个1500多人的普通村庄为何痴迷于编纂村志?
《奋力拼搏、引领潮流—— 在浙江的足迹》一书中记录了这段对话:
“农民收集资料,专家担任主编,‘本土’和外来的结合起来,村志就写好了。看来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结合进展顺利!你告诉我,‘本土’和外来的结合起来,有什么作用?”编村志?”
“几千年来,国家有历史,家庭有家谱。但家谱毕竟是一个家族的文化,而村志不同,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整个村子,还有与所有村民息息相关的故事,人事记录,至少对历史的保存有很大的作用!
“你们白沙人做得很好,你们还要努力,把搬迁村的大变化写进新村志!”
这是2004年10月1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 在白沙村调研时翻阅《白沙村志》后与毛兆峰的对话。
“十八年来,每一幕、每句话都被我们铭记在心。编村志的目的就是让我们不忘记走过的路,走好未来的路。”郑日夫说。
“村志上的名字充满了乡愁,数字记录了家乡的变迁。对于远在他乡的人来说,读村志是对乡愁的一种安慰。” 美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设计师吴英全,白沙湘贤对村石充满感情。
“有时候我会想念山,翻看村志。它记录了我们一路走来做过的大事、小事。告诉年轻一代我们的白沙从哪里来,也很有意义。” 村民吴钻水家中挂着一幅挂画。 画中描绘的是一个绿水青山环绕的小山村。 这是村里一位美术生根据白沙村搬迁前的老照片创作的。
还有那些一辈子拿着锄头出生长大的村民。 他们也有着对文化传承的质朴热情。 他们不断书写村志,成为他们保护村里文化遗产的法宝。
存有志:一心创富蓝图
每个小镇、村庄都是一本丰富的历史书,传承着历史文明,记录着当地文化,启迪着家庭情感; 一个城镇、一个村庄的每一次变迁,都烙印着演变的轨迹、时代的进程、文化的更新、历史记载的变迁。 与乡镇发展融合,共同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乡村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白沙村是一个移民村。 它原本位于二十七都城的深山区,这里山高路远。 2002年,全村搬迁下山脱贫。 村志记载了白沙村“搬迁、太平、繁荣”的全过程。
“从除夕到2002年2月11日初三,白沙村206户人家在家乡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
“(2002年)11月2日,江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将面积120亩的枫林镇升山新村命名为江山市枫林镇白沙村。”
“……建立了 工业园……2004 年,村里开设了 11 个新的木材加工厂。”
……
“下山后,两个村委会四处寻找致富路子,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建一个木材加工园区,土地是政府预留的,再加上一些‘剩余’土地。” 村党支部书记郑日富解释。
土地被整合起来,公园也建成了,但没有人注意到这两个招标。
为什么? 村民们对这个行业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信心。
该怎么办? 党员先行。
他贷款建厂,到处寻找销售,摸着石头过河。 加工厂好不容易开业了,到了年底,我们还是赚了一些钱。 看到有赚钱的门路,一些村民感动不已。 村民丁增和就是其中之一。 搬家前,他在山里当竹匠,每天挣6元钱,收入不稳定。 下山后,他在江山市郊的一家工厂打工,每月收入一两千元,但无法照顾家人。 村里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后,丁增和还用自己的积蓄在园区内办了一家木材加工厂。 他在家当了老板,年收入增加到10万元以上。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园区工厂同质化严重,基本都是“小而散”的企业,市场竞争力较弱。 还有内部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通过村民会议和企业主会议统一思想,决定开展产业升级和企业兼并经营两项行动。” 郑日富表示, 提到的白沙人的两种品质“朴实”和“向上”,在村庄发展的低谷时期体现得尤为可贵。 “简单”减少矛盾纠纷,协调工作顺利,“向上”使大家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项目进展很快。
2002年,白沙村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 到2024年底,白沙村人均年收入达到3.5万元,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白沙村全景
“贫困村的志向不是昙花一现,我们坚持白手起家,聚沙成塔,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在村史馆里,郑日福指着墙上的照片,自豪地向 小编介绍:白沙村木材工业园区现有企业26家,年产值3.5网络投稿以上; 食用菌产业基地产值1500万元以上; “体育+军事”等乡村旅游发展渐好,旺季每天吸引近千名游客; 总投资近2网络投稿的产业园项目正在加速推进...
“全村约90%的劳动力都在家就业,基本实现了老人不空巢、夫妻不分居、孩子不留守。” ” “我们要牢记指示,再接再厉,在脱贫致富的进程中,白沙人民走在了前列,走在了共同富裕的轨道上,我们也要努力做出表率。”
村有志:一志创大变,谱写新的村史
晚上,白沙村的村民三三两两走出家门,来到文化体育广场打球、跳舞、嬉戏、锻炼身体。 游泳池里有孩子们在游泳。
《 在浙江》书中有一张照片引起关注。 这是 在白沙考察时与村民在健身器材上亲切交流的场景。
“当时我们都很感动,觉得 不仅关心农村发展,还关心村民的健康。” 郑日富说道。
群众文化体育已成为白沙发展的特色标志,成为该村凝聚人心、弘扬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 如今,白沙村拥有6000平方米的文化体育广场、1300平方米的体育馆、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等,先后承办了10余项省市群众体育赛事。 自2006年起,白沙村每年都会举办新春农民运动会,热闹非凡。
“除了群众体育,我们村的排舞队、村歌比赛也在乡镇享有盛誉。现在当我出去说我是白沙人时,我感到非常自豪。” 说起这些,郑日富笑道:“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繁荣,更是精神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健康。”
全国生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日益优良的白沙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 吴鹏程,29岁,白沙人。 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杭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白沙。
“我的根在白沙,回家让我安心。” 吴鹏程表示,白沙木业正在从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 他有自动化专业知识和互联网行业经验,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村里的文体活动也很多,生活丰富多彩,获得感和幸福感并不比大城市差。”
白沙村
近日,《“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发布,其中提到支持村史博物馆建设、村史村志编修,提出要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乡村建设,保留乡村特色。怀旧和怀旧。 郑日福看到后非常高兴,“这说明我们这些年走的是胸怀白沙、瞄准白沙的道路。”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白沙村人民牢记“新村志写大变”的殷切嘱托,正式启动第四部村志的编写工作。 他们力争创造大变局,继续写好新村志、讲好话。 白沙在共同富裕之路上的故事,“我们要在新征程上交出一份‘再接再厉’的高分答卷,向 汇报。” 郑日富说道。
(通讯员陈旋、姜继旋、朱振飞)
原标题《白沙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