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1953年成立的西藏第一家新华书店旧址。据史料记载,1951年3月,新华书店西南总分部抽调钱普等4名同志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书店。 1952年12月抵达昌都,移交给当地政府。
1953年1月,新华书店昌都分店在租来的房子里正式成立。
67年后的今天,昌都新华书店仍在原址,但店面已搬到临街的大楼里。 崭新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该书店负责人次仁多吉表示,目前全市有1家总店、4家分店,年销售图书4万余册,2019年收入64万元。
昌都还有很多类似的“第一”。 一个又一个“第一”的诞生,推动了古老高原向现代化大步迈进。 而这一切都源于昌都的解放。
1950年10月19日,昌都解放,为西藏和平解放奠定了基础,开启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 随着十八军的到来,在党的领导下,昌都先后建立了现代化学校、医院、新华书店、气象站、邮局、水文站、中国人民银行办事处、交通公司等,当代西藏的遗产背后有许多历史上的“第一”。
离新华书店不远就是昌都实验小学,“国华楼”、“慈成楼”、“安宇楼”等教学楼拔地而起,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舞蹈教室、科学实验室、未来教室、等等一切都可用。 这是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
1951年1月20日,十八军派李安斋教授、于世余教授与当地爱国志士共同创办的昌都冬季学校正式开学。 5月1日,以冬季学校为基础的昌都小学正式挂牌成立,开创了西藏现代教育的先河。
昌都政协副主席、昌都实验小学毕业生图嘎介绍,昌都冬校位于一座城隍庙内,只有3个教学班,10多名教师,60多名学生。 教学楼是几排简陋的平房。 。
“如今的实验小学就是原昌都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有37个班级,教职工167人,学生2129人。” 实验小学校长李东瑞说,“学校已培养毕业生14800余名,很多人已成为各行业的骨干力量。”
昌都解放后,针对当地医疗、药品匮乏的情况,1952年9月,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卫生队与十八军第三办事处卫生院合并,成立昌都地区人民卫生院。医院,成为西藏第一家医院。 当时,医院只有26人,每天门诊量有20多人次。
建院68年来,昌都人民医院经历了三次大规模改扩建,成为一所现代化设备齐全、集临床医学、保健、科研、教学、急救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
如今的昌都人民医院占地86亩,总建筑面积9.2万多平方米。 医院党委书记钟纯介绍:“医院现有医护人员723人,规划床位640张。目前年均门诊量约12万人次,住院量1.3万人次,进行了超过 6,100 例各种类型的手术。”
昌都解放后,各项社会文化事业积极发展。 1951年2月,西南军区随第18集团军派出气象人员进藏,在昌都建立了航空站,并在扎曲河岸设立了固定观测点。 昌都历史上开始有区域连续气象观测记录。 这是新中国在西藏建立的第一个气象站。
如今的昌都气象站位于城中心的一座山上,地势开阔。 办公楼里有各种电子显示屏和电脑,屋顶有雷达,后院建有最先进的多功能、全要素观测站,观测和预报各种气象数据24每天几个小时。
昌都市气象局工程师兰嘎多尔吉介绍,目前昌都市共建有各类气象观测点167个,包括探空站、闪电定位器、土壤墒情站、农业小气候站、交通气象站等。 、自动气象站等,基本实现气象灾害区域监测,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昌都解放70年来,一个又一个“第一”在藏东大地上诞生、发展,见证了雪域高原的沧桑变迁,成为时代进步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