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发展呈现新格局岛内外差距明显缩小

●华侨大学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深入推进“跨岛发展”20年

20年来,厦门勇敢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历史性跨越。 ( 小编 黄荣航 拍摄)

台湾海峡网6月1日电 据厦门日报报道,2002年是厦门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 时任福建省省长 在厦门调研并提出工作要求,制定了厦门城市发展“加强主岛跨岛发展”的规划。 2010年9月,时任国家副主席 同志视察集美新城建设工地,听取新城建设规划,对生态保护、产城融合、文化融合提出要求二十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推动主岛跨岛发展”战略部署,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城市格局拓展、布局优化、功能完善。

二十年来,厦门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历史性新跨越。 与2001年相比,2024年厦门GDP将增长12.6倍,财政收入将增长13.9倍,城市建成区面积将增长4.7倍,人口将增长2.4倍。 厦门发展呈现新格局,岛内外差距明显缩小。 岛内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岛外新城市连片。 岛外各区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全市的26.1%和12.5%,提高到2024年的46%和38.7%。厦门工业总产值的70%是在岛外实现的,该市60%的人口居住在岛外。 作为推进“跨岛发展”战略的桥头堡,集美区坚持“四个结合”基本原则,按照“四高”标准建设。 与2001年相比,2024年集美区GDP将增长36倍,财政收入将增长51倍。 特别是近十年来,集美区人口增加46万人,居全省第一,成为百万人口区、厦门第一大区。 实现由“小而美”到“大而强”的转变,城市承载功能、综合实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实现质的飞跃。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期间, 指出,“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为高质量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 “今天的厦门,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生态城市。 花园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他还指出,“勇敢、坚忍、勤劳的当地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用自己的双手,把厦门变成了一座花园城市。”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对外交往密切。 厦门从一个边陲小城发展成为东南沿海中心城市,这一历史变迁始终得到 的关心和支持。早年, 同志始终关注厦门,为厦门对外开放和城市建设倾注心血,亲自制定厦门发展战略,提出城市发展新理念,启动一系列改革实践厦门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发芽地和实践地,厦门历史转型的显著成就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规律提供了丰富基础。

回顾过去,感慨万千,温习教诲,感觉很温暖。 我们深刻赞赏 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的科学性、开创性、前瞻性。 城市发展需要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 强调,城市建设发展要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只有着眼未来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当前问题。 城市发展要想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就必须明确城市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将城市的历史资源禀赋与当前的基本发展现状相结合,为未来的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做好城市发展的各项工作。做好土地利用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功能,确定相应的实施路径。

城市发展需要妥善平衡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一个城市必须有相当的规模和鲜明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城市发展和城市竞争的过程证明,一个城市的经济规模是其资源、人口、产业、环境等综合竞争力的直观体现。 也是衡量其资源聚集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产业发展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的集中展示。 特色是一个城市竞争实力的比较优势。 不同城市要根据自身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突出自身特色,形成鲜明特色。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长远、特色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处理好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城市转型必须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城镇化进程必须协调平衡。 城市的快速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 强调,时机对于决定城市发展战略方向和建设成败具有关键作用。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初期,提出“与港共建,对外引内联,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推动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实施“十三五”规划,抢抓发展机遇。 2002年,在厦门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同志提出“跨岛发展”战略和“四个结合”的具体要求,使厦门由岛城向湾城转变。

城市发展需要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注重自然生态和城市形态的保护,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城市是经济、社会、生态、文化、人文等因素的综合体。 人是主体,经济是支柱,环境是条件。 城市环境包括自然生态和城市形态。 多次就发展与环境、人与环境的关系作出重要论断:“环境质量作为生活质量的一部分,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让福建的土地更加美丽、美丽,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城市发展需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城市区位优势,又要自觉服从和服务国家战略。 指出,“未来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要求厦门“沿着这个‘跨岛’发展,厦门城市发展进入新天地” ,一个新世界。” 厦门作为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将得到更好的发挥。”厦门城市的发展意义不仅在于其本身,对于形成厦漳泉都市圈和闽西南协同发展也具有战略意义。开发区、福建的发展,乃至海峡两岸的一体化。

展望未来,我心潮澎湃,再次学习 同志2002年6月视察厦门时提出的重要要求,深知我们肩上责任重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 关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论述,才能进一步加快将厦门建设成为具有侨乡特色的高品质、高品位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闽南华人。 只有创造性地持续实施“提升战略”、“主岛跨岛发展”战略,才能体现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新理念。 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增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大城市管理的意识,提高驾驭特大城市发展的能力,务实制定发展战略,引导厦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特大城市。 “厦漳泉都市圈”发挥引领作用,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发挥独特作用。

“推动主岛跨岛发展”必须发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作用。 厦门是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直接联系纽带,也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开放大门。 它是促进祖国统一的战略桥头堡和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海上丝绸之路支点。 自公元1394年在厦门岛建城以来,厦门岛一直是全国海防的军事中心。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船舶大型化,厦门凭借良好的港口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取代了泉州、漳州港口,成为国际航运的重要交通枢纽。 厦门被确立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后,成为闽台、粤东、赣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和通商口岸。 历经百年沧桑,厦门岛三大功能依然如故,并在新形势下不断强化。 是国家海防军事中心、国家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 经济特区建设初期, 主持制定《1985年至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经济特区发展“三步走”战略厦门经济特区和建设自由港特色经济特区的理念,使厦门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增强主岛跨岛发展”要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推进自由港特色经济特区建设。 按照经济特区“四成”新定位新要求,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完善“多区域叠加”体制机制,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口岸通关、认证认可、标准计量等以及金融、产业领域的交流合作。 拓展国际海空航线,支持中欧班列、泛亚班列发展,建设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施“引进来”和“引进来”。在更高起点上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投资、贸易、航运、金融、税收、对台关系、人员流动、法律保护等领域实施更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促进两岸共同发展”,必须发挥对台优势,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厦门经济特区因台湾而成立。 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全力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一区管理” “两个标准、各自规范、互学互鉴、有机融合”模式,着力打造台胞、台企落地第一家乡的第一站,深化两岸经贸合作。 积极推动厦门、金门群岛深度融合。 厦门岛和金门岛历史上均属思明县,两岛至今仍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要在“一国两制”框架下探索设立“厦门晋江跨境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两岸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要鼓励金门企业到厦门投资发展,享受厦门产业扶持、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 同时鼓励厦门企业到金门投资兴业。 要不断提升两岸互联互通水平,将金门岛纳入厦门“跨岛发展”战略布局和城市建设规划,推动金门岛通电、通气、通桥。 要设立“厦门晋江跨境自由贸易试验区”,覆盖国家已批准的海沧台商投资区、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漳州台商投资区的部分优惠政策,他们可以连续获得动力。 要积极探索独特的就医、就学途径,解决大多数台胞最关心的燃眉之急,争取更多台商子女到厦门接受启蒙教育,让他们懂得从小热爱祖国,感受党和国家的关怀,感受厦门,用真诚打造中国大陆最大的台商投资和台商居住集中地。

“推进岛内、跨岛发展”要求加快岛外新城市建设。 同志深刻指出,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拓展经济发展腹地,已成为厦门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 实施“主岛兴岛、跨岛发展”战略的立足点是“跨岛发展”。 要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沿厦漳泉经济走廊和城市圈发展轴调整空间布局、配置城市功能。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高水平,着力完善城市新功能和产业基地配套设施,推动产城深度融合,建设同城新区用五到八年的时间,规模和质量达到与海岛相当的水平,形成城市发展新的增长极。

“主岛提升、跨岛发展”要积极融入和服务厦漳泉都市圈建设。 携手漳州、泉州共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示范区,引领福建经济发展。 要把一河之隔的漳州招商经济技术开发区纳入厦门跨岛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规划,利用港口优势,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带动漳州沿海地区的发展。 要积极应对漳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加快马銮湾新城建设、杏林城区更新和集美东部旧村改造,实现集美、海沧连片发展,形成西部城区厦门地区加快发展厦漳中心城市一体化进程。 加快翔安国际机场建设,可联合南安、晋江等城市共建临空产业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经验,高起点建设桐乡新城从而带动马巷古镇改造和同安城区更新,并与翔安新城合作形成厦门东部城区,从而与泉州南方新城联手打造厦门、泉州交界的海峡两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示范区。

“提升主岛、发展跨岛”必须打造新的城市空间格局。 以“一身、两翼、三柱”转型,重新配置行政、文化教育、医疗、经济等城市功能布局,积极加快厦漳大都市一体化和服务。全都市区。 进一步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港口集疏运系统、航空枢纽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畅通便捷的快速交通体系,促进境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动。地区。 立足加快厦漳泉城市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闽西南协同开发区重大交通、能源、电力、市政、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把闽西南协同开发区建设成为区域增长极和加快发展的新引擎。

“主岛推进、跨岛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了大规模的城市发展格局,让厦门迈入特大城市行列。 城市规模的扩大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简单扩大,而是性质的重大变化和国家版图地位的不同。 在更高水平上实施“进岛、跨岛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升级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坚持文化引领、坚持科技创新、坚持改善民生。

坚持精益求精的理念。 全局观厦门,增强服务国家战略意识,提高特大城市管理水平和驾驭特大城市能力。 厦门要想作为引领厦漳泉都市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需要摒弃狭隘的“岛民意识”,强化闽南文化认同,积极服务周边城市。 城市转型的成功取决于管理理念的转变和团队建设。 管理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区别在于管理理念。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干部队伍不仅需要强调知识,更需要强调专业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坚持绿色发展。 我们将深入贯彻 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转型。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在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我们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包括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充分考虑厦门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将绿色发展落实到城市建设、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等规划中,不断修复自然生态,保护青山绿水蓝天,保持城市高颜值生态园林城市。

坚持文化引领。 厘清“古同安、今厦门”的历史文化脉络,留住亲人乡愁,创新闽南文化,重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辉煌。 闽南文化是台湾同胞和海外同胞的乡愁和精神寄托。 嘉庚精神是西方文明与东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提倡“以诚待人,以恒心做事”。 它是当代闽南精神的写照,为农耕社会赋能。 “爱拼就赢”传统闽南精神的新时代内涵。 它不仅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厦门市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厦门城市精神核心的典范和典范。 以嘉庚精神为基础,打造“有特色、有特色”的厦门城市精神,彰显城市个性,展现独特魅力。

坚持科技创新。 利用城市空间拓展,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实力雄厚、技术新颖、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新经济企业,全面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引领以科技创新创新全面发展。 鼓励现有企业激发自身发展潜力,加快实施先进产能扩张、智能化改造、强化产业基础技改等项目。 强化招商引资实效,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在厦门设立区域中心和生产基地,着力做大做强产业链,积极谋划生成合作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投资规模大、实力强的企业。行业领先,产业链延伸 项目配套完善。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试点,不断改善提升营商环境。 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搭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协同创新。 创建有竞争力的人才体系,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为科技人才创业创造条件。

坚持改善民生。 社会真正的公平是基本生存保障的公平。 基本公共服务应当作为公共产品向全体人民提供。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把保障重点放在基层,保障基层组织的人员、场地、设施、资金等。 引导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就业、养老等资源出岛,覆盖岛外农村和偏远地区。 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必须全面免费。 通过实施“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模式,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 教育增加了公民接受教育的年限。 逐步完善和完善社会保障住房制度,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有真正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回顾2002年6月 同志视察厦门时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信心倍增。 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认真学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实施“推进岛内、跨岛发展”战略,精心谋划,大胆探索,努力工作艰苦奋斗、奋勇前进,全面推动厦门高质量发展,推动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