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天气预报 绿色崛起下的民生守望

  • 备用微信:azun868

中国气象报 小编 李一鹏 邓敏佳 通讯员 黄兰 陈丽丽

天地间,

人为贵。

“绿色崛起、兴赣富民”,这是江西省在新时代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不懈追求。趋利又避害,从帮助“靠天吃饭”的百姓实现温饱,到为“三江五湖”民众及时打响防灾“发令枪”,再到帮助全省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实现转型升级、让百姓过上富裕日子,改革开放以来,在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的赣鄱大地上,世代“耕耘”的气象工作者是如何秉承红色的改革创新精神,用灵性、实干和担当为公众谋福利、提升幸福感的呢?

趋利避害,深挖气候资源——

转型升级,气象服务助农增收千万斗

每年霜降前后是油茶采摘的黄金时期。10月19日,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还林油茶合作社社员正式开始采摘茶果。漫山遍野的油茶林里,一派丰收景色。

“得亏8月初气象局的一次人工增雨,保住了我们的收成!”还林油茶合作社理事长黄功渭说。

转型升级,是多年来江西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部署。在黄功渭脚下的马回岭山坡地上,村民们种植过水稻、棉花、苗木,但由于市场、成本等多方面原因,收益都不太高。黄功渭看到湖南省衡阳市种植油茶的农户特别多、收益也好,他就也动了这个念头。

油茶一般五年成林,可年年收茶籽,茶籽能产油,茶树又会越长越大,产量也会一年比一年高,收入相当可观。

但是,马回岭的光、温、水条件允许吗?毕竟前五年都是纯投资,风险很大。借着气象部门气候资源规划的东风,黄功渭仔细研究了油茶树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光照等条件,确定适宜后,才在2006年正式引进。后来,合作社和气象部门签署协议共同开展防灾减灾研究,通过多年努力,油茶真的种成了。2015年,江西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将油茶产业建成江西省特别是赣南原中央苏区重要的扶贫产业和致富产业。

不仅是油茶,“四绿一红”茶叶、江西大米、鄱阳湖水产……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成为当下江西农业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招牌。如何真正布好局、选好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高科技种田愿景?气候资源的开发和评估,发挥了不小作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地人渐渐意识到种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收益高,但该引进什么呢?很多人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出现了诸如井冈山引进新疆细毛羊、赣北北部栽甜柚、山区种植苹果等情况,大都以失败告终。

1990年后,时任江西省委书记毛致用约见气象工作者时,专门强调从气象科学的角度论证江西适宜种植杂交玉米的区域。“九五”期间,省有关领导也多次要求在研究气候资源与粮棉油等传统大宗农作物的基础上开展作物推广。在20世纪80年代积累了气候评估技术的基础上,气象部门集中力量专题探讨气候资源与特种农作物的关系,诸如《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发展江西特色农业》等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截至2016年,气象部门针对部分特色作物制定80余项农业气象适用技术并推广应用,69%的农业县完成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共500余项,江西的特色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产业确定后,如何使对灾害天气极端敏感的经济作物尽量减少因灾导致的损失,让产业更有竞争力?

气象部门不断提高服务水准,把既避害又趋利的理念不断转化成工作举措和实际行动,延续至今。

九江市是全国棉(棉花)油(油菜)主产区。在九江市气象台,全省现代化建设项目——棉油气象中心业务系统让人眼前一亮。

“精细、科学的气象服务,关键就是要获取农业、气象两方面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规律,再结合气象预报采取针对性防御措施。”江西省农业气象首席、九江市气象台副台长吴昊表示,通过与农业部门联合建立棉油气象观测系统,棉油气象中心业务系统可实现对气象要素和作物进行实景远程监测,苗情灾情图片也可远程拍摄存储。人在台里,就可时时掌握农情信息。同时,该业务系统开发了基于互联网的“气象+现代农业”专家远程可视化会诊系统。近一年来,在农业气象重大关键期,专家网上会商次数达200人次,有任何“风吹草动”,专家都可以通过该系统直接告知农户。

有了充分的研究基础,棉油气象中心转化利用自身所取得的预报与评估模型、预估指标、灾害指标、发育期阈值标准等,推动“棉花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式与服务系统研发”“棉花2病4虫气象等级预报预估与防治系统研发”两项成果在全省棉花气象服务中应用。

摸清害虫对气候条件的偏好,就能对症下药。经省市农业部门确认,气象部门的预报与预估准确率达9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10%,节省人力>15个/公顷。2011年至2013年,九江市每年多挽回皮棉损失0.8万吨至1.2万吨,经济效益达2.2网络投稿至3.0网络投稿。

实际上,棉油气象中心业务系统也是江西省气象与农业部门联手打造的“江西微农”微信平台理念的延伸。“江西微农”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微信平台,集气象与农业资源优势,实时为农户提供精细化服务和在线咨询。此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通过省、市、县三级定位,使不同地域的用户与管理者可自动匹配;基于“精准GPS”定位和农户不同的种植属性,利用大数据分类管理技术,精准治愈农户“痛点”。

在新时代农产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江西省气象部门一直全力开展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服务和农业保险工作。2017年,江西省农业气象中心应宜春市种粮大户邀请,对“雷应国生态富硒米”开展气候品质认证及贴标服务。这一工作极大提升了稻米的价格。大米上市后,雷应国种植的富硒米比同类生态米的市场价格每斤高出10元。南昌、抚州、新余推出天气指数保险,其中,南丰蜜橘低温冻害气象指数保险在第七届中国保险创新大奖评选中获“最具创新力保险产品”“最佳农村保险产品”称号。

补齐监测预报短板,提升防汛软硬实力——

发令枪准,天气预报让公众更有“安全感”

1998年,对于江西气象工作者来说,注定是难忘的一年。

彼时,面对长江全流域特大洪水,江西防汛形势极为严峻。时任江西省气象台台长、如今已是江西省气象局局长的詹丰兴与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几十位预报员、技术专家,都有过连续90多天没有节假日、有时一天吃不上一顿饭、困了就在沙发上#三五个小时的经历,而他们以极大的智慧和勇气,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篇章。

在后来召开的“98特大气象灾害座谈会”上,大家一致认为,虽然气象预报准确率、服务效益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气象服务能力依然存在“六缺”问题:一缺对异常天气气候成因物理机理的认识和降水定量预报、面雨量预报的方法;二缺现代化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三缺中尺度灾害监测网;四缺灾害性天气服务信息传播工具;五缺气象现场服务设施;六缺气象灾害遥感、遥测评估系统。

补齐“六缺”,就是提升软硬实力、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抓手。通过多年建设,气象业务关键技术和特色领域研究均取得一系列突破。

詹丰兴认为,气象部门的努力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探测技术取得突破,建立了由新一代天气雷达、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闪电定位系统、自动气象站、负离子监测站等组成的监测网,气象监测逐渐向立体化、多要素化、自动化、全天候化发展;二是气象资料加工处理技术取得突破;三是气象数据库应用技术取得突破,由过去低容量、中低速、分散烟窗式的气象数据信息系统向集约化、高速化、海量化发展;四是精细化预报技术取得突破。

其中,预报技术的发展最具典型性。江西省气象局开展精细化格点预报、乡镇要素预报和延伸期预报技术研究,发展以高分辨率数值模式预报解释应用为核心的客观化技术,以及灾害性天气追踪的短时临近监测预警技术,初步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为重点的精细化无缝隙预报业务,在0至10天的站点预报、灾害性天气的雷达短临预警等预报业务方面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不仅如此,气象预报还向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发展,实现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化。

今年江西全省降雨量偏低,汛期气象服务以应对干旱为主。但在2016年和2017年降雨和灾害性天气偏多的情况下,多年的预报经验发挥了关键作用,也经受住了检验。

2017年6月20日至7月2日,江西出现历史罕见的连续性#雨天气,全省共出现#雨6630站次、大#雨2129站次、特大#雨56站次。#雨范围甚至超过1998年。

在6月21日的强降雨后,江西进入短暂的降雨间歇期。根据预报,下一次降雨出现在该月23日。此时,EC模式针对江西23日的降雨量只报了二三十毫米。但预报员经过准确分析研判,调整了降雨量级,全省各级气象部门纷纷加急向各级防总汇报。

7月1日8时左右,修水县马坳镇游家槎村发生一起山体滑坡,六七千立方米的土石瞬间将两栋三层砖混结构的房屋掩埋。所幸,该镇、村干部在6月29日18时已收到降雨预警信息,判定饱和的土壤再遇降雨极易滑坡,提前对滑坡所在地房屋内的老百姓进行了转移,7户39人幸免于难。

对于基层来说,不断完善的观测系统、雷达和卫星资料的应用,让气象工作者在订正预报和服务地方上更加“游刃有余”。今年5月6日,九江市出现飑线天气过程,12个县(市、区)出现7级至11级大风,其中庐山市出现了29.4米/秒(11级)的大风。市气象局利用一体化短临预警平台提前1小时监测到相关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号。鄱阳湖水上活动及时叫停,保障了多方安全。事后,九江市副市长蹇侠称赞:“气象局天气预报真准!”。

而在庐山之巅,因为2005年有了新一代天气雷达和延伸期预报技术研究等优势,气象部门的降雨预报、雷电大风短时强降雨预报预警等信息为庐山水库防洪蓄水、游客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2010年,由于气象部门提前一小时预测到突发大风强对流天气,并及时通知索道管理部门疏散游客。事后,索道经营负责人到气象局登门致谢,双方自此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推进以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特色的气象现代化——

融入大局,为更美好生活添光彩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经费问题往往是发展面临的最大考验。

从参与上世纪80年代的气象部门现代化试点,到上世纪90年代的机构改革试点,再到如今获批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试点省,江西省气象部门一直致力于优化内外两方面环境,与多部门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出自己独有的发展路径。

创新的理念,一直蕴藏在江西气象工作者的风骨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曾作为全国试点省份之一进行了“结构调整”的尝试和探索;其后,也对事业结构按“三大块”划分进行调整。1998年,省气象局按照当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对事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顶层设计。

彼时,还在为推进全国气象卫星通信综合应用业务系统(即9210)工程兼任金象信息工程公司负责人的詹丰兴确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活力。他告诉 小编,为了解决发展质量和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等要素还存在差距等问题,省气象局一直注重加大科技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通过开展“151”人才选拔培养、组建创新团队来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为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各类科研项目支持和气象工作者的努力,江西省气象局自2013年以来推广应用了87项自主研发的技术成果,有力支撑了现代气象业务发展。

内部改革激发活力,外部支持提供不竭动力。2013年、2017年,中国气象局和江西省政府两次召开省部合作联席会议;省气象局与全部设区市政府签订市厅合作协议;省委、省政府,各设区市及90%的县(市、区)政府将气象现代化工作纳入政府考评。这些,从顶层设计上为江西气象事业发展创造了绝佳机遇:采用省级台站探测环境改善工程建设了“28+2”项目,共计改善30个基层台站的面貌;利用山洪工程、新一代天气雷达和预警工程等专项资金,逐步改善了近15个基层台站。

“政府这些年给予的支持力度是空前的,台站条件好一点,经费充裕一些,职工的心情就能好起来,也更利于留住人才。”省气象局现代化办公室副主任聂秋生说。

进入新时代,走上新起点,面临加快发展与保护修复生态系统的双重压力,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省的重大战略布局,如何进一步争取到外部支持,新时期江西的气象现代化又将如何展现新风貌?

詹丰兴表示,省委、省政府发出“绿色崛起令”,对气象工作提出要求,中国气象局批复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试点省方案,都是江西气象现代化的新起点、新机遇、新任务。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决策部署,江西省气象局党组按照“促进政治业务深度融合,软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思路,积极与外部门深化合作,不断在核心技术上攻关,建设以生态文明气象保障为特色的江西气象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江西“样板”。

遥望人杰地灵、俊采星驰的江西红土地,在绿色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有望看到——

绿色发展与生态安全气象服务供给不断优化。通过重点开展城市通风廊道建设气象服务、重点生态领域功能和价值评估、鄱阳湖湿地监测气象评价预警服务、气候资源发掘……一批具有江西特色的“有内涵、叫得响、门槛高”的生态型气象服务品牌逐渐打响。

典型生态气象综合观测能力不断提升。建立温室气体、负氧离子、PM2.5等近地层生态气象要素观测网络,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数据处理能力建设,实现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立体监测。

生态文明气象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通过发挥院士和国内权威专家担纲的高层次专家技术支持组、省气象局自有创新团队等的作用,加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气候承载力、污染源排放轨迹追踪、卫星遥感监测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核心能力短板逐渐补齐。

聚焦生态文明气象法治能力不断提升。从强化江西地方气象社会管理入手,推动相关法律法规KTV,完成生态文明“霾日数”专项考评、区市二氧化碳排放目标责任考核和碳排放核查工作。

我们同样乐见,江西人民将在气象信息的帮助下,感受到更清新的空气、更优美的景观、更宜居的环境、更富足的生活。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江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幸福与美好,必将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文章内容属于全网借用,如果有内容图片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处理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